表面上看,我國和美國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經濟、科技和軍事這幾個領域。
2010年,我國的GDP總量達到了40萬億人民幣,經濟總量先后超過德國和日本,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讓美國極為震驚和關注。
去年12月26日,我國南北同時首飛六代戰機,大獲成功。
在六代機上,美國起步較早,但至今為止仍停留在紙面和嘴上。而今,我國六代機的率先試飛,足驚呆美國,又氣死美國。
2025 年 1 月 27 日,我國橫空出世的DeepSeek以開源、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優勢超越了 ChatGPT,登上美國地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 APP 下載排行榜頂部。
我國的人工智能居然一度超過美國,領跑世界,這讓美國匪夷所思,且滿是羨慕嫉妒恨。
別忘了呀,為了阻遏和封鎖先進半導體和芯片進入我國,美國不僅接二連三地出臺相關政策,而且還軟硬兼施丹麥、韓國等多國??杉幢氵@樣,我國不也照樣殺出重圍,獨占鰲頭呢?
不管是經濟,是科技,還是軍事,但凡哪個領域超過了美國,都足能讓美國寢食難安、歇斯底里。
其實,這幾個領域的競爭,還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內里和核心,則是人才的競爭。
一句話吧,中美競爭的核心,是人才!
經濟要快速發展,不得需要經濟領域的專業人才引領和提升?
科技要突飛猛進,不得需要科技領域的杰出人才研發和創新?
軍事要捷足先登,不得需要軍事領域的高能人才鉆研和開發?
所以,只要有各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人才在,就不愁在該領域能領跑世界。
這點,美國最有經驗和發言權了。
二戰,美國靠售賣軍火大發戰爭財,但這還不是讓國家持久富裕、強大一流的原因。而把各國拔尖人才搶奪和吸引過去,才是!
如回形針行動。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搶奪德國納粹科學家而實施的一項計劃。正是因為這次行動,才使得大批德國技術專家,如納粹V2導彈的策劃者沃納·馮·布勞恩、火箭制造專家亞瑟·L·魯道夫和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德國導彈之父"馮·布勞恩等轉移至美國。
假若沒有這些德國專家的一臂之力,美國要想在導彈、火箭等領域獨領風騷、一騎絕塵,只能是白日做夢。
嘗到了人才帶來的甜頭,美國便絞盡腦汁地琢磨點子,想方設法招納吸引世界各國拔尖人才。
如富布萊特計劃。
1946年,美國推出“富布萊特計劃”,向全世界撒錢,吸納人才到美國留學,然后利用各種手段留住他們。
如綠卡政策。
對于一些高精尖人才,美國更是狂開綠燈: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來自哪里,都能拿到綠卡,拿到豐厚的薪酬待遇。
如移民政策。
美國戰后出臺了第一部強調技術移民的政策——《1952年移民法》。該法規定全部移民限額中的50%用于引進美國急需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有突出才能的各類人才。
之后的《1965年移民法》和《1990年移民法》又先后進行了補充。
如國家利益豁免符合。
國家利益豁免移民是美國移民法職業移民第二優先(簡稱EB-2)的一個特例。美國政府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對那些為美國國家利益做出重要貢獻的外籍人士,豁免他們的永久性工作的承諾要求及漫長繁瑣的勞工證申請,使他們可以直接向移民局提出移民申請獲得綠卡。
總而言之吧,美國發達富庶,科技領先,軍事強盛,全是由來自世界各地杰出人才助力和貢獻的結果。
眾人拾柴火焰高。
通過以上政策和誘惑,我國有好多學歷不低、能力不凡的各類人才心甘情愿、樂不思蜀地留在了美國。
據中國教育部統計,1978年至2019年,中國累計留學人員約 650萬人,其中約70% 選擇留在海外,美國是主要目的地之一。
美國橡樹嶺科學與教育研究所報告顯示,2017年,在美中國籍科學家和工程師總數超過 25萬人,占全美外籍科研人才的近30%。
《自然》雜志2020年分析指出,中國頂尖高校(如清華、北大)的博士畢業生中,約 15%-20% 選擇赴美從事科研工作,其中大部分長期留美。
我國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各類人才本打算為自己服務的,可誰知,一去美國深造鍍金后,不少人就一去不復返,一心一意地效力美國了。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美國能跑得比我國快,其中定少不了我國諸多留學生的付出和貢獻。如2017年,在美中國籍科學家和工程師,居然占全美外籍科研人才的近30%。這個數據,真的很令人震驚不解,也令人氣憤悲嘆。
假若,這占比30%的25萬科學家是在我們中國,那么,我國會發展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說實在的,國與國的競爭,根本的,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幾個人才,尤其是各領域的高精尖人才,要想發展經濟、科技和軍事,談何容易?
欣喜和驕傲的是,面對美西方的打壓和封鎖,我們國家自己的科研人才也終于脫穎而出、一鳴驚人了,如開發出震驚美西方的人工智能軟件DeepSeek的梁文峰。
在為他祝賀和敬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會這樣想,假若像梁文峰一樣的專業人才不是三五個,而是一大群、一大批,成千上萬,那么,我國的人工智能必定還會再上一層樓,不,好幾層樓!
前些年,我國和美國競爭,其實是三五個尖端人才和美國十幾二十幾萬高端人才競爭。別說智慧才能了,單單力氣也比不過美國。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更何況,留在美國的我國各類人才,幾乎個個都能獨當一面,能力非凡。
再看個血淋淋的例子吧!
梁文鋒研發出震撼世界的DeepSeek之后,世界首富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xAI趕緊也推出最新AI程序Grok 3。
你發布就發布是了,可馬斯克居然讓孵蛋的母雞也一并亮相。
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呀,可真氣人!
發布會上,坐在C位的兩張華人面孔引起廣泛關注:一個是xAI聯合創始人吳宇懷,杭州人;一個是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的張國棟。其中,吳宇懷幾乎全程主導Grok 3模型的技術講解。
據悉,xAI團隊核心成員中,超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如楊格,湖南人;戴子航,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前OpenAI員工莊軍堂;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前Meta員工孫曉;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鄭連民等
怎么氣人的?
哎,還用說嗎,外人都看出來了!
X平臺上不少用戶用中文寫道:“今天和朋友交流,提到一個觀點:大模型領域就是一群在美國的中國人,和一群在中國的中國人,相互競爭,‘打’得不可開交。問為什么openAI和xAI的中文能力這么好?因為在美國搞大模型的也是中國人??!”
還有用戶用中美奧數競賽的圖片,類比現在的中美AI競賽,稱:“最終勝利的肯定是中國。因為越來越多的美籍華人會被美國的種族主義趕回中國……”
這點,咱們,能看不出來嗎?
其實,早就心知肚明,不過是,無可奈何罷了!
假若,這些科研人才都為我們國家所用,馬斯克的xAI,要想研發出Grok 3,還得再等些時日,也可能只是幻想。
假若,這些科研人才和梁文鋒強強聯手的話,我國的人工智能,不僅是領跑世界的問題,更還會讓美國望塵莫及、望洋興嘆!
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見一斑!
軍事方面的六代機、高超音速導彈,科技方面的人工智能,探月工程,哪一項不需要專業人才?哪一項不依靠專業人才的智慧、才能、心血和堅持?
反過來看,有人才,就會有一切。
欣喜和慶幸的是,近幾年來,在外,尤其是在美的華裔人才開始回心轉意了,開始思念、回歸故土家鄉了。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國政府自2018年11月施行的“中國行動計劃”。
該計劃對涉嫌與中國有聯系的研究人員進行調查和起訴,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其認為的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在美國政府展開了三年多調查之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
次要原因則是,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安定團結,國家蒸蒸日上,未來可期。
據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21年留學回國人數首次突破 100萬,約80%的留學生選擇回國。
在美的尖端專業人才也是接二連三、義無反顧地競相回國。
去年1月,世界知名固體力學家、美籍華裔高華健教授從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手里接過聘書,全職回國。
今年2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計算物理學家陳滬東在美40余年后,回國全職加盟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
3月22日,屢獲殊榮的人工智能專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齊國君在美國工作了十幾年后,也回國加盟位于杭州的西湖大學,領導一支近20人組成的“MAPLE實驗室”團隊。
齊國君,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聯合會會士(IAPR Fellow),國際計算機協會杰出科學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沫若獎得主。
這些人才的回歸加入,宛如給正昂首闊步的我國插上了騰飛的雙翼,讓美國越來越沒法和我國競爭抗衡,也必定會被我國該甩得遠遠的,遠遠的!
缺少人才支撐的美國,還能走多遠,爬多高?
【我是@心花手中開,感謝你的閱讀,也希望你能點贊、評論和轉發,帶給更多的人知識、道理和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