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發生了罕見的連續暴雨,大而急的雨勢致使川渝地區遭遇洪澇災害。
廠副主任陳海清沖在了抗洪第一線,同一時間,單親媽媽蔡曉艷剛從娘家回來,無處可去。蔡曉艷在上坡路上費力推著三輪車,陳海清伸出了援手之時,也在舊日記憶和情感的涌動下,向蔡曉艷求婚。
一個與家相關的故事就此開始。
重組的四口之家,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詮釋著“充滿變化的年代,不變的家人和愛”的內涵。這是十月初五影視旗下短劇廠牌聽花島出品的新短劇《家里家外》,已于3月14日在紅果獨家免費上線。上線僅3天,《家里家外》紅果追劇量已過200萬、話題量破10億,上線第4天紅果播放量破10億。
《家里家外》紅果追劇量已過兩200萬,話題量破10億。
常看短劇的觀眾眼前一亮,察覺到這部短劇跟以往看到的不一樣了。
在不少傳統短劇還在以懸浮情節、放大沖突來牽動情緒時,頭部短劇廠牌聽花島反而以更深的情懷,根植地域文化與在地生活,制作出了《家里家外》這樣“接地氣”的短劇作品。真正地做到了講述普通人的生活,捕捉生活中那些動人的微光,讓故事落到真實的土地上。
2024年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就提出,微短劇應該從“表達情緒→表達情感→表達情懷”進行迭代升級。而微短劇可以汲取長劇的審美品質,豐富故事的層次和內涵,提升作品的藝術性。
顯然,《家里家外》承載著這樣的特質。它是情懷的產物,短劇中能看到高度還原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川渝風貌。它同樣是短劇審美藝術性的新探索,創作團隊用貼近生活的故事傳遞出了最真摯的情愫。
而這一切,離不開聽花島團隊在情懷、價值觀和美學等方面的種種創新。
在川渝故事中,
重返上世紀八十年代
最近幾年,川渝文化已然成了互聯網顯學。人們心中的川渝地區,是松弛的、是達觀向上的,也是有時代情懷的。在社交媒體上,人們討論著四川話里的搞笑梗,“老子蜀道三”的架勢被人爭相模仿,影史的百億項目《哪吒2》里,太乙真人也使用著四川普通話。
在短劇《家里家外》中,就處處可見川渝特色的風物,讓人一下子抵達蜀地的同時,也穿越到一個令人懷念的年代。而從行業維度看,《家里家外》也是一次邊界的拓展,在融入方言、呈現地域風土人情的基礎上,無疑為短劇生態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
在短劇開頭,創作團隊將背景與那場特大洪水產生關聯。這一設計是有其用意的,除了喚醒人們的記憶,導演楊科南說,當時國家處于建設的新階段,災害后人們的生活需要重建,這也映照出兩個家庭的重組與建設。
貫穿始終的,還有天府可樂、青羊牌電視機等當地元素。這些物件并不是簡單的符號堆疊。它們對人物關系的詮釋和劇情的豐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天府可樂出現時,妹妹剛從廣州返鄉,她對哥嫂存在些許偏見,于是拿可口可樂和天府可樂做對比。
懷舊的老物件與劇情的發展息息相關。
這些懷舊內容,最終都與劇情巧妙地結合,“雖然可能最終呈現不一定會展現這些細節,但在這些地方做扎實了,演員在場景中的信念感、團隊創作的信念感也會變得更強。”楊科南把這種風格稱之為“生活流”。
為了讓“生活流”更加寫實,團隊在置景上十分用心。他們在四川以實景拍攝——雙流區軍工廠、石梯子坡、彭祖山景區、青龍老街、青龍老電影院等場地,原汁原味的川渝特色,讓劇產生了極強的氛圍感。
在還原整體氛圍的基礎上,要同時保證畫面好看,團隊為此做了相應的調整。比如,讓整體色調統一,局部采用大色塊。就算是很小的一處外景,他們也投入精力,像在劇中,一家人居住在潮濕的環境之下,團隊就精心地選用了豐富的植被,反映川渝的自然面貌。
劇中用豐富的植被作為背景,反映川渝的自然面貌。
這離不開團隊對于這片區域的熟悉。他們之中,所有演員、總制片人、編劇團隊中的成員,均是四川籍貫。這也就促成了方言在這部劇中的運用,全劇自始至終都使用了四川話。這是他們寫給家鄉的一封情書,當中盛裝著令人珍視的情懷。
為了讓劇里的臺詞表現更為精準,開拍前,主創會一字一句地讀劇本。到了現場,扮演四川嬢嬢的老演員們,還能直接當“語言專業指導”,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她們,更加懂得方言的意義。
團隊對這一切的考究,出于內心的情懷。他們清楚認識到?自己在做的內容類型難度很大,但是“有創新性和獨家性”的。他們確實也用極大的熱忱,為人們呈現了短劇行業很稀缺的作品,它反映地域生活,又跨越年代,同時也飽含觀念性表達,這些在以往的短劇中,都是鮮少見到的。
在接地氣的生活里,
看見不變的情懷
如果說對方言和環境的考究,成就了《家里家外》的軀殼,讓人們產生極強的沉浸感。那么,劇中對人物關系的演繹,則展現了這部劇的內核,使得觀眾對情懷的體悟更加深刻。
創作團隊初心,正是用這樣的一個故事,傳遞溫暖,詮釋內心的情懷。他們對韓劇《請回答1988》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10萬字的報告,因此在塑造人物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除此之外,團隊成員,都很喜歡溫情的年代劇,在項目成立之初,他們就篤定,要用家人間、家的故事直抵人心。
《家里家外》,用家的故事傳遞溫暖。
對國人來說,家是最大的情感公約數,每個人都對家存有一份眷戀。但曾經的短劇里,對家人的形象描摹過于單一,甚至有臉譜化的人物出現。而在《家里家外》中,不同的人物有著迥異的性格,男主人公性情溫和,明辨是非;女主人公則是典型的對外潑辣、內心善良的“歪婆娘”形象;兩個孩子也有著鮮明的性格特質。這樣的塑造,讓一家四口的情感表達有了依托。再加上輕喜劇的呈現形式,人們往往在觀看后會心一笑,緊接著,體味到一股暖流而至。
值得一提的是,對不同人物關系的刻畫,給這部劇增添了許多人情味。譬如,在剛組建家庭時,繼母和繼女、繼父與繼子之間都有些許隔閡,但一些精心設計的情節出現,讓這些關系完成了升華。
繼母不但陪著孩子一同去墓地探望其生母,還在發現孩子生母所織的毛衣不再合身后,在舊毛衣的基礎上,為繼女織了一件新毛衣。當眾人在家中觀看女排奪冠的比賽時,女兒的那句“這個是我媽給我織的,這也是我媽給我織的”,讓柔軟的蔡曉艷流下熱淚,也讓屏幕之外的觀眾為之動容。
對不同人物關系的細致刻畫,給這部劇增添了許多人情味。
繼父與繼子的深度聯結,則是因為生父的出現。暴富的生父希望帶走男孩,男孩非但沒有在家庭遇到難關的時候離去,還在過生日的當天,改掉了自己的姓氏,與過去完成了切割,也讓家庭中的愛更加凸顯。
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為觀眾呈現了一種“活人感”,一種令人羨慕的生命狀態:
男主是從心底懂得平權的,他尊重妻子,會用很霸道的方式寵妻,“家務活都是我干,錢都給老婆管”,也是以一種幽默的形式,表達了自我的態度。而女主有著極強的配得感,更為重要的是她從不內耗,遇到事情不退縮,選擇勇敢解決。在對待妯娌的問題上就可見一斑,她學打麻將,并非貪圖玩樂,而是為了方便人情走動,盡快解決小姑子的住宿問題。
“不管時間怎么變,大家對美好的家庭情感的向往是亙古不變的。”
楊科南說:“不管時間怎么變,大家對美好的家庭情感的向往是亙古不變的。在變化的年代中,不變的是家人和愛。這也是年代劇帶給用戶的可貴之處,它呈現出了大眾向往的溫暖的世界。”
也有觀眾看后感慨這部劇的內核好難得:“《家里家外》告訴我們,一家人哪怕是重組家庭,團結一致不內耗都是有盼頭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換個文藝點的說辭就是: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有表達的短劇,
正在改寫短劇的往日樣態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就提到,微短劇精品化之路,是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的“金鑰匙”,必須矢志不渝走下去,創新是密碼,有創新才能有活力、有競爭力;內容始終為王,好內容才是通行證。
《家里家外》正是沿著這樣的創作路線,在主題表達、時代感、情懷主題的基礎上,為短劇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
現在短劇的制作,正變得越發精細化。可如果只一味地追求大場面,也不免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想真正在觀眾心中留下些什么,需要有價值的思想表達。
像女性互助、親子關系、夫妻相處這樣的母題,在過去的短劇中是很少提到的,甚至是缺失的部分。而《家里家外》以反映地域生活的溫情年代劇的形式,對這些母題中的價值,進行了普世的、具有現代性的表達。
《家里家外》的故事圍繞著“充滿變化的時代,不變的家人和愛”這一主題展開。
而創作團隊在反映時代時,也有自己的思考。他們將主人公的故事根植時代,讓他們實現內在成長。而劇中也通過講述人物故事,如1981年洪水民眾之間的互幫互助、自負盈虧試點廠、陳海清南下經商賺錢等,反映出當時時代獨有的經濟特性,加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讓小家伴隨時代的變化,凸顯“充滿變化的時代,不變的家人和愛”這一主題。
在很多短劇追求情緒濃度,希望以“極致虐、極致爽”的方式來博得流量時,《家里家外》則更為注重情感濃度。這也就是為什么看過的人,會給出“溫暖而治愈”的評價。在短劇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精巧的設計,像在男孩改名的橋段中,有一個鏡頭,邵一帆切掉了蛋糕上的姓氏,這樣的鏡頭語言不僅催淚,更能讓人能深度去思考家人的含義。就像一帆配的旁白所言:“成為家人,有兩種情況——出生,讓我們成為有血緣關系的親人;而一起經歷的事情,讓我們成為真正的家人。”
比起情緒濃度,《家里家外》則更為注重情感濃度。
度過了野蠻生長、內卷的階段,短劇亟待開辟出新的創作路徑與敘述模式。
當大家聚焦在爽點如何塑造時,聽花島則突破以往的邊界和創作慣性,拓展著短劇的新樣態。出于情懷,又表達情懷,《家里家外》不僅讓地域文化有了新的講述載體,更催生行業內的一次煥新與升級,讓人們看到了短劇新的范式。這部由情懷而起的短劇,也在重新塑造著整個行業的生態。
作為方興未艾的文藝形式,短劇也漸漸產生自己獨特的審美與敘事體系。在形成過程中,需要聽花島這樣的創作團隊,也同樣需要《家里家外》這樣的作品。而通過傾注情感的細膩表達,短劇也正逐步擺脫單純追求“爽點”的淺標層創作方式,邁向更深遠的精神世界。
實際上,作為新周刊2024中國年度新銳榜“新銳短劇廠牌”的獲得者,聽花島一直奔赴在新銳的道路上。每一次,他們都試圖探索短劇這一內容形式的更多可能性,并成為了行業內的標桿。他們既打造出與主旋律結合的《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也有去年爆火的年代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每一次的嘗試,都是與觀眾的需求相契合的。
如今,人們傾向于在短劇中尋找生活的暖意,聽花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呈現出了《家里家外》這樣的作品。當創作者注重挖掘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深層聯系,聚焦百姓的喜怒哀樂時,自然會受到一眾好評。
愛是藝術創作中永恒的主題。
《家里家外》是個起點,沿著這樣的道路,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后會看到更多類似的好故事“霸屏”。而回到內容本身,當我們看完這部短劇,我們應該珍視的,是當中所傳遞的觀念。這份亙古不變的情懷,值得讓人銘記——“充滿變化的年代,不變的是家人和愛”。
作者:卡布達 校對:嚴嚴 排版:嘻嘻 文中未標注來源圖均由聽花島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