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一場持續了4年的國家級豪賭計劃,落幕了。路透社日前發表了獨家報道,宣稱印度政府決定終止一項耗資2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67億元的激勵計劃。這項計劃四年前,被莫迪政府視為印度實現大國戰略的“核彈級產業武器”,誓要取代中國的地位。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計劃,如今以僅發放出8%的補貼、目標完成率不足四成的結果,尷尬收場了,印度媒體為該計劃定了調,是“令人沮喪的失敗”。而莫迪的“大國夢”碎了一地。
其實早在2014年,莫迪就以一句印度夢點燃了國民的激情,發誓要實現尼赫魯的愿景,讓印度成為一個“有聲有色大國”。十年后,2024年,莫迪的雄心膨脹到頂峰,喊出了讓印度在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的口號;這個口號依托的,就是莫迪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的“印度制造”。為了實現“工業興國”,讓印度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莫迪政府在2021年推出一項名為“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計劃,覆蓋14個關鍵行業,從手機到太陽能電池板,從無人機到醫藥,印度試圖用真金白銀吸引全球產業鏈離開中國,前往印度。
按照印度最初的設想,到2025年,制造業占印度GDP的比重將從13%躍升至25%,企業只要完成生產目標就能拿到現金獎勵。蘋果供應商富士康、印度首富安巴尼的信實工業等750家企業簽下“軍令狀”,莫迪甚至自信地喊出“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中國”。然而,現實很快給印度潑了冷水。截至2024年10月,參與企業僅完成37%的生產目標,而印度政府承諾的230億美元補貼僅發放了17.3億,不到預算的8%。更諷刺的是,其中94%的補貼資金流向了制藥和手機制造,這兩個行業恰恰高度依賴中國原材料和技術支持,印度學者達爾對媒體表示:“如果這種規模的計劃都失敗了,還能指望什么?”。
禍不單行,印度這個激勵計劃的崩塌,恰逢印度經濟增速放緩與外資撤離的“雙重暴擊”。自2024年10月起,外國投資者加速拋售印度資產,轉而增持中國股票。這一轉向的背后,是印度營商環境的“魔幻現實”:官僚主義、政策反復、隱性成本高企。有報道稱,一家食品公司超額完成了生產目標,卻因“未達投資門檻”而拿不到補貼;富士康和信實工業的工廠因印度政府拖延補貼,現金流瀕臨斷裂。印度官員私下承認:繁文縟節多到連他們自己都頭疼。值得一提,印度在民族主義情緒爆發的背景下,竟然曾經對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卡脖子”。2020年至2024年,印度對中國公民的簽證發放量從20萬暴跌至2000份,導致大量從中國進口的設備無人操作,工廠癱瘓,損失超過150億美元。
印度這種“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態,是印度戰略的特色、也是致命傷,試圖復制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卻解決不了自身工業化底蘊匱乏的現實。因此彭博社評論說,莫迪的“印度制造”目標,最終要靠中國來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