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將被收購?現在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有人認為,國家出手了,李嘉誠至少應該識相點;也有人認為,李嘉誠不會買賬,但是不管怎么說,現在李嘉誠就是被架在火上烤了。
近期,國務院港澳辦官網連續轉載《大公報》兩篇措辭犀利的評論文章,《莫天真勿糊涂》直斥長和公司“沒有腰骨的跪低”,《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則質問其“是否助紂為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雖未直接證實對交易的調查,但強調“反對經濟脅迫與霸凌”,矛頭直指美國干預嫌疑。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上拋出“商人無祖國論”,警告李嘉誠“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被人欺凌的孩子”——字字句句,將交易定性為“立場問題”,徹底撕掉了商業外衣。
這番強硬表態也是有原因的。被出售的43個港口遍布23國,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港口,而中國21%的商船貨運量依賴這條“黃金水道”。一旦美國掌控港口運營權,算法限流、差別化收費、甚至政治附加費都可能成為扼住中國供應鏈的繩索。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曾以“安檢”為由滯留中國貨輪72小時導致巨額違約的案例,已為這種風險寫下注腳。貝萊德財團董事會中有3名前五角大樓高官,CEO多次密會白宮國安顧問和總統特朗普,讓這筆交易蒙上“軍工聯動”的陰影。大陸的連環出擊,本質上是在中美戰略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為“一帶一路”布局和全球供應鏈安全劃定紅線。
正當外界猜測交易是否會被行政手段叫停時,中遠海運港口最近表態稱,“對一切戰略資源都感興趣”,為這件事增加了一些變數。盡管公開報道未明確其是否參與競購,但作為全球第二大航運企業旗下子公司,中遠海運港口若出手接盤,既能化解戰略資產外流危機,又可借機整合海外港口資源,強化中國在全球物流節點的話語權。這種可能性并非臆測——2021年中遠海運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控股權后,該港迅速躋身地中海第一大港,成為中歐貿易的“橋頭堡”。若類似模式復制到巴拿馬運河等關鍵節點,中國在全球航運版圖的主動權將大幅提升。
不過,中遠海運的介入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貝萊德財團已與長和達成原則性協議,如何推翻;二是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必然阻撓中資企業接手敏感資產。但官媒釋放的信號表明,這場交易已超越商業范疇,有分析指出,若交易最終被納入中美談判框架,中遠海運或通過第三方基金、股權置換等復雜架構間接參與,既規避政治風險,又實現實質控制。
面對山雨欲來的壓力,李嘉誠家族的應對很耐人尋味。日前,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正在北京,名義上是受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但也不排除此行是為了向監管部門解釋交易邏輯、尋求諒解,或是探討折中方案。
然而,走鋼絲的平衡術是非常危險的。官媒連番炮轟已明確傳遞信號: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交易中,沒有“中間地帶”。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曾公開表示“集團根在中國”,但交易卻將經營30年的巴拿馬港口拱手讓人,與其表態形成刺眼反差。家族若不能拿出令大陸信服的補救措施,比如引入中資合作伙伴、設置數據防火墻、保留關鍵決策權,即便交易表面合法,但也不過是“新時代的買辦”。
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明確表態“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暗示港府可能啟動國安審查。同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強調“企業出海需系好安全帶”,被解讀為針對港口交易的政策風向標。更值得關注的是,大陸近期也加速推進立法進程,擬將港口、能源、數據等納入安全審查清單——這套組合拳既為當前交易設置路障,更為未來類似事件立下規矩。
這場世紀交易的終局,無外乎兩大可能。一是交易被強行終止:參照2021年某互聯網公司赴美IPO被緊急叫停的先例,大陸可能以“國家安全審查”為由凍結交易,迫使貝萊德財團知難而退。二是交易在附加嚴苛條件下推進:比如中資企業參股、數據本地化存儲、排除敏感港口等,但這些條件很可能讓買方望而卻步。
無論結局如何,這件事清晰傳遞一個信號:在全球化退潮與大國博弈疊加的時代,超級富豪的資本騰挪再也不能“在商言商”。李嘉誠家族的困境,也是很多所有跨國企業的一面鏡子,是成為“識時務者”及時轉向,還是淪為“資本無國界”的負面典型?就看接下來的72小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