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詞女孩背影 )
又是唏噓一幕。
投資界獲悉,快時尚女裝品牌Forever 21的美國零售運營商正式申請破產,第二次進入破產程序。
中國消費者對Forever 21并不陌生。成立于1984年,Forever 21出自一對韓裔夫婦之手,鼎盛時期在全球擁有超800家門店。在中國,Forever 21門店也曾開得有聲有色,其上海門店一度是南京東路地標性存在。
這幾年Temu、SHEIN等電商在美國瘋狂崛起,加上美國大型購物中心流量疲軟,Forever 21難挽頹勢,漸漸被時代拋棄。
曾坐擁800多家門店,開到上海南京東路
Forever 21是不少女孩的青春記憶。
時間回到1981年,韓裔夫婦Do Won Chang和Jin Sook Chang來到美國洛杉磯,為了生計,初期從事著低薪工作,當過加油站員工,也做過咖啡店清潔工。期間他們發現,美國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與韓國市場的快速更新模式存在結合點,且看起來是個很賺錢的生意。
1984年,夫婦二人用存下的11000美元,在舊金山高地公園地區開了第一家僅85平方米的服裝店,取名Fashion 21,目標客戶是像妻子Jin Sook Chang一樣的年輕女性——追求時尚但預算有限。
不同于ZARA、H&M等快時尚品牌,當時的Fashion 21偏甜美路線,顏色亮麗,更適合20多歲的女孩子,附近的韓裔消費者都會來到這家小店買衣服,以此快速打開了銷路。1987年,Do Won Chang夫婦將品牌名改為Forever 21,強調“青春永駐”的理念。與此同時,他們主張在購物中心開“大店”,自控設計、生產到銷售鏈條,一般2-6周便可上新,同時保持價格低廉,多數單品低于20美元。
就這樣,Forever 21開啟了狂奔之路,加速進入加拿大、歐洲、亞洲等地,巔峰時期全球門店超800家,許多門店規模大到令人驚嘆, 比如在拉斯維加斯的分店足足有1.4萬平方米,還通過收購擴大品牌版圖。
在中國,Forever 21也頗有知名度,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在江蘇常熟開了中國區的第一家店,但很快又匆匆退出。等到再回來已是2011年,很多人都記得Forever 21在上海南京東路黃金地段承包了一整棟樓。
到2015年,Forever 21的營業收入超40億美元,創始人夫婦的財富也飆升至近60億美元。當時,他曾為Forever 21設定2017年收入要達80億美元的目標。
回過頭來看,這恰恰是Forever 21走向衰敗的起點。
彼時,電商開始崛起,Zara、H&M等其他快時尚品牌已經加速數字化,Forever 21卻堅持實體擴張,未能及時適應線上消費趨勢。同時“開大店”的理念加上過度擴張,Forever 21難以承受租金和成本壓力,慢慢地開始走下坡路。在中國,Forever 21的發展也不順利,2019年4月宣布中國官網和天貓旗艦店暫停運營,門店也相繼關張。
這一年,Forever 21申請了破產保護,以重組其業務,之后曾一度迎來轉機。然而時隔6年,消息再次傳來——Forever 21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在特拉華州申請破產保護。
最后悔的一筆收購,SHEIN也救不了
Forever 21曾一度擺脫破產困境。
2020年,接盤方組團而來——Forever 21以8100萬美元的低價被西蒙房地產集團、布魯克菲爾德房地產公司,以及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組成的財團收購,也就是SPARC集團。
作為重要參與方,ABG奉行“收購并打造”,核心策略在于抄底那些一度輝煌但后來失去光彩的知名品牌,并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重組措施,為這些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如此獨特的商業路徑下,ABG在品牌管理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被認為是Forever 21的“救世主”。
再次引發轟動是因為SHEIN。2023年8月,SHEIN宣布收購Forever 21的母公司SPARC集團,并獲得該集團1/3的股權。這為在電商時代掉隊的Forever 21帶來希望, 可以借助SHEIN全球化的線上渠道、柔性供應鏈擴大分銷,提升線上銷售額,實現增長。
然而超級獨角獸SHEIN也仍然難救其于水火之中。今年1月,JCPenney與SPARC集團完成重大合并,組建了一個服裝運營新公司——Catalyst Brands,開始探索Forever 21運營的戰略選擇。
但在Temu、SHEIN等電商沖擊下,以及美國大型購物中心的緩慢消亡中,剛剛成立不久的Catalyst Brands很快陷入嚴峻的經營危機,并為Forever 21制定了破產計劃。至此,Forever 21的重生之路再次被截斷,約350間店鋪將面臨清盤,逐步結束在美業務。
走到今天這般境況,Forever 21已是負債累累。法庭文件顯示,Forever 21估計負債為10億至100億美元,估計資產為1億至5億美元。
商業世界變化無常,Forever 21的衰落成為傳統快時尚模式的一面鏡子。目睹這一幕,ABG首席執行官Jamie Salter曾反思稱收購Forever 21是“我犯下的最大錯誤”,令人唏噓不已。
“像Forever 21這樣的實體零售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運營,經營成本昂貴且隨著通貨膨脹率而上漲。”提供杠桿貸款數據和分析的Debtwire 法律和重組主管Sarah Foss表示。因美國高通脹,大批零售業者陷入困境,Forever 21只是其中之一。
敬畏周期,警惕全球破產潮
一場風暴正在大洋彼岸另一邊上演。
隨著通貨膨脹不斷抬頭,消費者削減了可自由支配的開支,陷入困境的企業受到打擊,美國企業破產率達到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2024年,在其跟蹤觀察的資產和負債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中,有694家宣布破產,超過了2023年的635家和2020年的638家,創下14年來新高。
其中,醫療保健、汽車、休閑餐飲和零售行業受影響特別嚴重,破產企業激增。印象深刻的有擁有78年歷史的網紅杯鼻祖特百惠、鼎盛時期開出1400多家門店的美國著名零售商必樂透(Big Lots)、美國老牌時尚時裝品牌Express、有著近400家連鎖店的折扣零售商“99美分商店”等等。
來到2025年,破產潮似乎沒有停止,甚至蔓延到了科技領域。今年1月,曾累計融資超100億美元的美國衛星通信運營商Ligado正式申請破產;美國明星造車獨角獸Canoo尋求破產,原因是“無法從美國能源部貸款計劃辦公室獲得財政支持”; “卡車界特斯拉”Nikola 宣告破產,2000億元市值泡沫破裂......越來越多負債累累的公司在高利率與通脹雙重擠壓下接連倒下。
隨著美聯儲開始降息,企業和消費者面臨的壓力有所減輕。但美聯儲官員表示,他們打算在2025年僅再降息半個百分點。不安情緒在蔓延,標普500指數自2月創下歷史新高以來已下跌8.2%。
央視新聞援引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3月14日報道,在過去的三周時間里,包括英偉達、蘋果、Meta等在內的“美股科技七巨頭”市值蒸發2.7萬億美元。美國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擔憂,美國經濟可能出現“衰退”甚至“滯脹”。
同時,投資者開始質疑長期持有美股的策略,有分析指出長達數年的美股“躺贏”時代可能已然告終。
此情此景,依然是那個樸素的道理——敬畏變化,剩者為王。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