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討論過一個熱門話題:婚內單身,是一種什么體驗?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婚內單身,顧名思義,就是兩個人沒離婚,但是女人把自己過成了單身的狀態。
形式上,和老公彼此尊重,保留各自的空間;本質上,是女人不再奢求老公給自己完美婚姻,有能力靠自己把生活過得更好。”
傳統的婚姻模式中,晨昏相依,四時相對,似乎是一對夫妻相濡以沫的寫照,可隨著“她經濟”的崛起和“她意識”的覺醒,一個在物質和精神上實現雙重獨立的婚內女性,對傳統體制里塑造出的賢妻良母式的完美女性已然祛魅。
在婚姻里,她們愿意成全孩子的未來,愿意成就丈夫的事業,但前提是,她們必須先回歸自我,絕不輕易地任由世俗賦予的妻職與母職,無底線地壓縮,甚至讓渡本我的生存空間。
在這樣的語境下,已婚獨居,逐漸成為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成為婚內女性平衡家庭與自我的一個情緒出口。
2021年,日媒《MAG2NEWS》報道,日本演員新垣結衣與星野源結婚5個月后,選擇在同一棟樓里,分居生活。
外界的視角里,分居,即是夫妻情感破裂的征兆。
但三年過去了,新垣結衣與星野源不但沒有如外界預測的那般走向離婚的結局,還迎來了兩人的第一個孩子。
當初新垣結衣選擇這樣的婚姻方式,是因為婚內獨居,可以讓“兩人都有獨立的時間,開心的時候,一起度過,家務也要一起分擔。”
過去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夫妻分工,在女性可以頂半邊天的時代敘事里,已漸漸失去了說服力。
從傳統的視角來看,女性從家庭走進職場,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視野,但事實上,來自職場的壓力難以讓女性放松警惕的同時,她們還要承擔幾乎全部的家務勞動。
當婚姻逐漸成為一個枷鎖,困住一個女性的獨立人格時,已婚獨居作為一種高階版的婚姻形式,讓婚內女性擁有私人領域的設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王琳是一名高中老師,結婚10年,和丈夫育有兩個兒子。
丈夫選擇王琳作為自己另一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老師工作相對輕松,有時間照顧家庭。
但事實卻是,王琳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承擔著兩個班的教學任務,每天除了固定的兩節課程外,絕大部分時間里,開會、備課、聽課、批作業、和學生談心……
等到下午5:30下班后,王琳像一個只剩下10%電量的手機,能量已幾近耗盡。
可等待她的,不是充電休息,是兩個一直嚷嚷著找媽媽的兒子,是全家人的晚飯,是凌亂的房間……
待一切結束,已是深夜11點。
有一次,她剛將雜亂的屋子收拾干凈,剛剛回來的丈夫,隨手就將脫下的臟襪子扔在了沙發上。
這件看起來不大的事,瞬間觸怒了王琳幾近崩壞的神經:
“把襪子扔進贓衣簍里很難嗎?我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才把沙發收拾出來,就是讓你扔襪子的?”
“你以前那么溫柔體貼,最近怎么了?就這么一件事,值得大呼小叫嗎?”
王琳一邊對丈夫感到失望,一邊也在問自己:到底怎么了?
她穿上大衣,拿著包,奪門而出。
她給好朋友然然打去了電話,然然既是王琳的同事,也是學校的心理老師。
然然讓王琳開一個豪華酒店套房,點一些愛吃的零食,看一個好看的電影。
王琳照著然然的話,在一個五星級酒店開了一間房,拉上了酒店的窗簾,窩在沙發的一腳,一邊吃著零食,一邊看著最近熱播的電影,獨享這久違的一個人的時光。
第二天晚上,丈夫沒有加班,早早回到了家,還做了他拿手的清蒸鱸魚。
飯桌上,王琳和丈夫進行了一場深度溝通,她覺得丈夫的一部分應該向內回歸家庭,而自己也需要抽離一部分,向外探尋自我。
最終,兩人決定在城中村租個房子,那個只有40多平的小房子距離家里和單位都有一段距離。
王琳一周可以有3個夜晚的時間在那個小房子獨處,甚至獨住。
“不是完全脫離家人,一個人去獨居。而是每天能預留一段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先生和孩子都不圍著我,獨處結束后,再返回家庭。”
在王琳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后,丈夫也分擔了部分家務。
當他復制妻子從前的家務時間才發現,家務瑣事雖小,但并不輕松,照顧兩個孩子,也絕非是陪著搭個積木那樣簡單。
不僅如此,丈夫學會了幾樣菜,還習慣了吃完飯就順手刷了碗,還將廚房收拾干凈,有時加班回來,他也會自然而然地接過王琳手中的拖布。
那個僅有40平的出租屋,不僅讓王琳與丈夫越來越緊張的關系有了一個“緩沖帶”,還在兩人關系中催生出了新的情感張力。
從前因為角色的固化和自我讓渡,無形中制造出一個牢籠,囚住了王琳的獨立人格。
但已婚獨居,以一種“間歇性親密”的方式,為親密關系“留白”,更為像王琳一樣在婚內超負荷運轉的女性,解構出一個獨立的空間。
這個不需要多大的空間里,是一個自我休養生息的地方,更是一個向內探求自我的過程。
蘇敏的前半生,一邊拖拽著女兒的前程與幸福,一邊又被丈夫的PUA和家暴撕扯著。
直到女兒有了歸宿,蘇敏被撕裂的人生,才在年過半白之際,在一場漫長的自駕之旅中,有了逐漸合體的跡象。
那個小小的房車,何嘗不是自我意識的歸位,又何嘗不是對自我獨立人格的捍衛呢!
波伏娃19歲時,就發表了個人的獨立宣言:“我決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
因為自我人格的泯滅,意味著生命能量的損耗。
傳統的家庭關系里,絕大多數女性都無意識地以一種“忘我”的姿態,支撐起整個家庭的飲食起居,那些看起來不需要耗費多少力氣的瑣事,卻以侵占擠壓自我時間的隱形方式,蠶食侵吞著婚內女性本身具備的社會能力和自我價值。
而婚內獨居,將家庭時間和責任分解,把原來完全由一方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分攤一部分給另一半,這并非一種自私自利的責任轉嫁,而是一種既允許另一半獨立生長,又在分離中接納并尊重彼此生命特質的親密關系。
因為某種程度上,1+1>2的前提,是允許1+1=1的存在。
生活在小城市的瑩瑩,婚前全款買了一套68平的毛坯。
家人并不理解她的做法:“這筆錢存起來不好嗎?一個姑娘家未來是要嫁人的,干嘛要自己買房子!”
但對于瑩瑩來說,這套房子,是她給自己進入婚姻的勇氣,也是她可以撤出婚姻的退路。
“以后和老公吵架,或是在婆家受了委屈,不愁沒地方去。”
瑩瑩是80后,家里是農村的,她有一個姐姐,還有一個弟弟。
姐姐上初中那年,父親在西屋隔出兩個單間,一間是姐姐的,另一間是弟弟的,而她作為家里的次女,和父母睡在一鋪土炕上。
父母的偏心,讓瑩瑩很難過,也讓她特別羨慕擁有獨立空間的姐姐和弟弟。
大抵從那個時候開始,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成了瑩瑩長大后的執念。
因為自小沒有被充分重視,比起姐姐和弟弟,瑩瑩話很少,需要父母操心的事更少,久而久之,即便是一家五口坐在一起看電視,內心也充斥著被邊緣化的冷落不安之感。
等到瑩瑩可以憑一己之力實現經濟獨立時,她也早已和孤獨融為一體。
大二的時候,瑩瑩選修了一年的心理學。
心理課上,瑩瑩才知道,原來孤獨是一個人一生的常態,人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歸根結底是和自己相處。
后來在同學的推薦下,瑩瑩讀了畢淑敏的書,畢淑敏細膩的女性視角和深刻的心理解讀,解構了從前她以為的“孤獨即可恥”的偏執想法。
在漫長的治愈中,瑩瑩學會了在孤獨中更愛自己。
瑜伽、讀書、考研……獨居的日子里,瑩瑩在逐漸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也在慢慢療愈原生家庭劃在她身上的傷痕。
獨居的日子越長,瑩瑩越覺得婚姻的反人性。
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及兩姓之好后形成的更復雜關系網,是瑩瑩不愿意面對的,哪怕是敷衍周旋,她也覺得身心俱疲,所以那時的瑩瑩,比起婚嫁,更愿意一直單身下去。
直到遇見李鳴,一個和瑩瑩一樣需要獨立空間的人。
或許是因為獨生子的緣故,李鳴并不習慣親密無間的婚姻關系。
他被瑩瑩吸引,不僅僅是瑩瑩鮮少干涉他的生活,他更被瑩瑩獨立自由,豐盈昂揚的精神狀態所吸引。
瑩瑩不愿意因為婚姻過多的讓步,李鳴也不想改變他喜歡的瑩瑩,所以婚前,兩人達成了婚姻生活的共識:各過各的。
三室兩衛的空間里,李鳴一間,瑩瑩一間,另外的一間,留給兩人未來的孩子。
兩人并不經常分房睡,當李鳴有工作要處理到深夜時,當瑩瑩看書或追劇到很晚時,兩人就睡在各自的房間里,互不干擾。
瑩瑩有時會想起畢淑敏的話:“親近地保持距離,或許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音樂藝術家陳其鋼在40歲左右的時候,和妻子各自獨居。
兩人共同養育孩子,共同守護親情,在彼此擁有獨立自由的空間里,兩人一起走過了30年。
直至現在,兩人之間的婚姻堅固如初,亦親密如初。
無論是瑩瑩和李鳴,還是音樂大家陳其鋼和妻子,他們之所以選擇婚內獨居,是看見了對方的需求,也看見了自我的需求。
在婚姻內“被看見”,意味著被理解和接納,更允許距離的產生,和個體自我的回歸,以這樣一種慈悲和共情的心理,和另一個人產生鏈接,或許才是親密關系長久保鮮的密鑰。
但已婚獨居不是萬能解,這樣新興的婚姻形式雖為當前的婚姻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可它并不是一種社會剛需,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婚姻需求。
社會學家Bella DePaulo指出:“分居婚更適合高獨立性、高情感成熟度的伴侶。它并非萬能解藥,而是婚姻多元形態中的一種選擇。”
如果缺乏信任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對抗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承載額外的住房等開銷,已婚獨居,也許,只會加速冷卻親密關系。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在她的作品《到19號房間去》里,就講述了一個婚內女性以獨居的方式,找尋自我的故事。
蘇珊和丈夫馬修都是高知分子,在外人眼里,這樣的門當戶對的夫妻簡直是頂配。
蘇珊懷孕后,兩人在鄉下購置了一套寬敞的花園別墅。在那里,兩人孕育了四個孩子。
四個孩子的日常生活,瑣碎繁重的家庭勞務,以及越來越風流的丈夫,讓蘇珊漸漸感到家庭生活的窒息。
蘇珊想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就像丈夫擁有一間獨屬于他自己的辦公室,就像孩子們擁有可以玩耍的大花園。
于是,蘇珊把樓頂的閣樓清掃出來,開鑿出了一件狹小但獨屬于自己的空間。
但孩子們經常來閣樓找媽媽,丈夫會為家族聚餐的事上樓交代妻子任務,有時甚至是保姆,也會來閣樓找這個女主人拿主意。
“我是誰?羅林斯太太?女主人?孩子們的媽媽?”
那個花園別墅里,沒有一個角落,可以安放蘇珊的靈魂。
她放棄了那個小閣樓,但叮囑女傭,每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不要聯系她。
每天消失5個小時的蘇珊去哪里了呢?
她乘電車跨越了一個區,在一個無人認識的酒店里,租下了19號房間。
在這個陌生的房間里,蘇珊有時候什么也不做,有時看看書,有時也會下樓在周邊的小街上散著步。
不被打擾的時空里,孤獨的蘇珊,內心無比的輕松暢快。
可惜,蘇珊的“固定失蹤”,讓丈夫起了疑心,他認定妻子背叛了婚姻,還聘請了一個私家偵探跟蹤妻子。
很快,蘇珊的秘密基地被發現。
當得知這個和她一起生活了12年的男人懷疑自己出軌時,極度失望的蘇珊未做任何解釋,她杜撰了一個并不存在的男人,承認自己有了所謂的外遇。
最終,與丈夫不歡而散后,蘇珊關上了門窗,打開了煤氣,躺在了她的19號房間里。
蘇珊的結局,是婚姻陰影下潛滋暗長成的一出悲劇,但作者多麗絲·萊辛之所以沒有如讀者期待的那般,讓蘇珊在19號房間里痛定思痛,成長為一個逆風翻盤的大女主,意在告誡婚內女性,婚姻與人生破局的關鍵,是活出獨立鮮活的自我。
一位婚內女性說:“不要以為結了婚,我們的關系就永遠是這樣的,結婚才是我們關系的開始,如果你不愿意維系,這段婚姻我也可以不要。”
無論何種婚姻形式,既要置頂自我,又不執迷于“自我”;既允許對方做自己,也要保護并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
因為“一段好的婚姻關系里,雙方的自我都是流動的。”
能讓自我流動起來的彼此,才能更舒展,更深入地,延展進對方和自己的生命里。
十點讀書出新欄目啦!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99種人生」
每天一個人物故事,每天細品百味人生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作者 | 春風十里。本文首發于十點讀書會(ID:sdclass)。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貍愛CUC,公眾號:笙夜時間。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