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上,老張組了個火鍋局。
剛坐下五分鐘,做房產中介的小林就掏出手機嘆氣:"你們看這個月工資條,到手才6300塊,連我老婆的護膚品都買不起。"
桌上頓時熱鬧起來,做會計的小美掰著手指算房貸,跑運輸的老王抱怨油價漲得比血壓還快。
我看著咕嘟冒泡的番茄鍋底突然想起,兩年前也是在這張桌子前,做教培的老李紅著眼睛說行業要完蛋。
可上周見他開著嶄新的Model Y來接孩子,說是轉型做了"家庭成長規劃師",現在月入5萬打底。
這讓我突然意識到,賺錢這事就像火鍋——有人守著清湯鍋餓肚子,有人早把紅油鍋里的毛肚都撈干凈了。
經過半年跟蹤23位收入翻倍的朋友,我總結出三個"讓錢追著你跑"的底層邏輯。
1、財富是幫人解決問題的結果。
老李轉型成功的秘密,就藏在他朋友圈發的診斷報告里。
去年6月他發了張家長聊天截圖,有位媽媽說:"孩子數學考28分,我現在看見老師電話手都抖。"
配文是:"如果您符合以下三條:孩子偏科嚴重/親子關系緊張/補習費超過家庭收入
15%,即可領取《焦慮指數測評表》"。
三個月后,他的服務價格從99元測評漲到2800元定制方案。
秘訣在于他發現了新中產父母最痛的痛點:他們不缺報班的錢,缺的是解決教育焦慮的"止疼藥"。
就像小區門口突然冒出來的"寵物臨終關懷",抓住的是年輕人把貓狗當孩子養的情感痛點。
實操方法:
1. 在本子上列出你熟悉的領域(比如你會修圖、懂裝修、擅長挑水果)
2. 觀察身邊人常抱怨什么("每次租房都被坑""總買到酸草莓")
3. 把兩項連線(比如"租房防坑指南+實地上門陪看房"服務)
我表弟用這招,把幫女朋友挑口紅的經驗變成"直男送禮急救課",情人節前賣了87單。
2、越急功近利的人窮得越久。
做直播帶貨的莉莉姐給我看過她的"死亡曲線圖":前三個月每天直播6小時,觀看數沒破過百。
第四個月突然有條講"怎么識別激素草莓"的視頻爆了,現在她家果園的預售訂單排到明年春節。
這就像我家樓下開了十年的腸粉店,今年突然變成網紅打卡點——老板說秘訣是雷打不動每天現磨米漿。
反觀炒股群認識的周哥,天天追著問"有沒有三天翻倍的票"。
去年All in新能源被套牢,上個月聽說炒虛擬地產,結果剛進場就遇到平臺暴雷。
最諷刺的是,他五年前低價拋掉的那支醫藥股,今年分紅率已經到8%了。
避坑指南:
1. 設定"冷靜期":超過月收入20%的投資/副業,強制等24小時再決定。
2. 建立"時間賬戶":每天劃出30分鐘做有長期價值的事(比如整理客戶需求文檔)
3. 尋找"慢變量":關注那些需要6個月才能見效的領域(寵物殯葬、銀發經濟)
有朋友在社區堅持做了兩年免費收納講座,今年開始接別墅整理訂單,單價2萬起步。
3、個人賺錢最快的方式是靠信息差。
做跨境電商的芳芳給我演示過她的"信息漏斗":刷同城探店→發現某款印尼蝦片被瘋搶→查到國內代理商還沒鋪貨→立刻聯系廠家談獨家。
現在她倉庫里堆著三個集裝箱的蝦片,靠社區團購團長就消化完了。
這讓我想起2020年倒騰口罩機的那批人,真正賺到錢的不是跟風入場的,而是提前三個月就在國際站看到詢盤量暴漲的。
就像菜市場大媽都知道豬肉要漲價時,養豬大戶早把存欄量減半了。
掘金工具箱:
1. 看熱榜,交叉對比熱點。
2. 關注細分領域年報。
3. 加入5個不同行業的交流群(建筑群看建材趨勢,寶媽群挖育兒痛點)
之前同事用這個方法,發現突然爆火的"辦公室種菜",提前囤了2000個自動澆水花盆,兩個月凈賺15萬。
其實,賺錢就像談戀愛,追著跑往往撲空,但你把自己收拾得體體面面,在公園長椅捧著熱咖啡曬太陽,對的人自然會來搭訕。
從今天開始,隨身帶個小本子記錄三個事:別人為什么付錢給我?什么事值得我堅持三年?最近三個朝陽行業是什么?
堅持半年,你會來感謝我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