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烏云在我腳下俯順地飄逸,透過烏云,我聽見喧響的瀑布,聽見崢嶸赤裸的層巒在云下聳立,下面則是枯索的苔蘚和灌木,再往下看,已經是翳翳的林蔭,小鳥在鳴囀,群鹿在奔馳……”
這是普希金對于高加索山區的描寫。
高加索山區 小紅書“GarryFromGabri”/攝
高加索山區地處亞歐大陸的分界線,是亞歐大陸板塊和非洲—阿拉伯板塊相互擠壓的杰作。高加索山脈自西北向東南,如一條巨龍,橫貫于黑海和里海之間。
高加索山區 圖源:谷歌地圖
傳統上,大高加索山脈的主分水嶺宛如一條無形的絲帶,劃分出南歐與西亞。高加索地區涵蓋山脈兩側的廣袤區域,北側的前高加索,南側的外高加索,皆獨具魅力。山脈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擋了來自北部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空氣,使得兩側氣候呈現出顯著差異。
高加索山區 圖源:包圖網
而人們常常提及的高加索山區,主要由俄羅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四個國家占據。
其中,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三國完全處于這片山區之中,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三國截然不同的文化、信仰以及迷人的風景。
01
阿塞拜疆:火之國
“阿塞拜疆” 一詞源于波斯語,寓意 “火的國家”。這片土地位于斷裂帶之上,藏有400多座泥火山,火焰在阿塞拜疆土地上的持續燃燒,延續千年,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信仰傳統。
阿塞拜疆 圖源:包圖網
古時,絲綢之路的商人們向西途經此地,無不為這神秘景象所震撼,阿塞拜疆 “火之國度” 的名號也由此傳遍世界各地。
阿塞拜疆:巴庫
#風一樣的城市·火一般的國度#
倘若將阿塞拜疆視作 “火的國家”,那首都巴庫無疑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里海岸邊被風襲擊的城市。這座城從來不因宗教而局限,這是穆斯林比較世俗的地方。
巴庫巧妙融合了現代化的市中心與散發著古樸韻味的歷史悠久古城區,在阿塞拜疆的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為迷人的所在之一 。
阿塞拜疆首都巴庫 圖源:包圖網
火焰塔,無疑是這座城市的核心焦點。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火焰塔瞬間被點亮,橙紅色的燈光交相輝映,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焰,又似一座光芒萬丈的燈塔,向四周散發著迷人且極具魅力的光芒,將巴庫的夜空裝點得分外奪目。
伊切里?謝赫(Icheri Sheher),這片巴庫最古老的住宅區,宛如一位飽經滄桑卻依舊優雅的老人,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如今,它已華麗轉身,成為備受珍視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每一塊磚石、每一條小巷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與這座城市的深厚底蘊。
巴庫 圖源:包圖網
沿著緊鄰里海的巴庫大道(Baku Boulevard)漫步前行,你會驚喜地發現,沿途的美麗景點恰似散落的珍珠,被這條大道巧妙地串聯起來。
從烈士巷(Martyrs‘Lane)附近的小山上極目遠眺,一幅壯麗的城市全景圖在眼前徐徐展開。
里海 圖源:包圖網
微風輕柔地拂過臉頰,帶來里海獨特的咸濕氣息,波濤拍岸的聲音與城市中此起彼伏的喧囂聲相互交織,共同譜寫出一曲充滿活力與韻律的樂章,構成了一幅別具一格、令人難以忘懷的獨特畫面 。
阿塞拜疆:里海
#世界上最大的湖#
里海,這顆世界湖泊中的璀璨明珠,猶如一面無垠的巨型鏡子,靜謐而又壯美地鑲嵌在阿塞拜疆的廣袤大地之上,無疑是阿塞拜疆最為聲名遠揚的旅游勝地之一。
阿塞拜疆的海岸線宛如一條蜿蜒的絲帶,從南部與伊朗接壤的邊境悠悠延展至北部的達吉斯坦,綿亙長達500多公里,沿途風光旖旎,風情萬種。
里海 圖源:包圖網
在阿布歇隆半島(Absheron Peninsula)北部的蘇姆蓋特(Sumgait),宛如隱匿在塵世喧囂中的世外桃源,依舊保留著令人心醉神迷的美麗度假勝地。而蘭卡蘭(Lankaran),盡管距巴庫有四小時車程之遙,且毗鄰伊朗邊境,卻也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擁有著一些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的度假場所。
當人們踱步至里海之濱,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便在眼前徐徐鋪展。燦爛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波光瀲滟的海面上,每一道波浪都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鑲嵌上了金色的光輝,熠熠生輝。
里海 圖源:包圖網
極目遠眺,遠處湛藍如寶石般的天空與澄澈無垠的海水在天地交接之處悄然相融,水天一線,難分彼此,仿若世間萬物在此刻都融為一體,構筑出一片浩瀚而又寧靜的神秘之境。踏上沙灘,細膩如粉的沙子溫柔地摩挲著腳底,每一步都似在與大地輕聲細語。
02
格魯吉亞:上帝的后花園
格魯吉亞(Georgia),國名源于民族名,在希臘語中意為 “田園” 或 “農業”。相傳,上帝在分配土地時,格魯吉亞人因醉酣睡遲到,錯失了得到土地的機會。然而,樂觀豁達的他們并未沮喪,反而邀請上帝與其他國家的臣民一同飲酒作樂。
上帝大悅,將自己私藏的后花園贈予他們,格魯吉亞也因此被譽為 “上帝的后花園”。
格魯吉亞境內山脈 圖源:包圖網
這片土地神秘、傳奇,甚至帶有一絲 “魔幻” 色彩,只有親身踏上這片古老的土地,聆聽教堂的鐘聲在空氣中回蕩,凝視當地人淳樸的臉龐,觸摸原野上絢麗綻放的鮮花,感受微風中夾雜的泥土芬芳,才能真正領略到它的魅力,那時便會明白,所有的贊美之詞在它面前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格魯吉亞:第比利斯
#格魯吉亞的心臟與靈魂#
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是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古城,它宛如國家的靈魂所在,將格魯吉亞的歷史變遷、城市的繁華喧囂、鄉野的寧靜舒適以及古樸的舊時光,完美地融合在古城縱橫交錯的老巷之中。
第比利斯 小紅書“羈宋野”/攝
老城內豐富多樣的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的結晶。
第比利斯 小紅書“羈宋野”/攝
漫步在老巷,腳下的石板路在歲月的打磨下變得光滑,街邊的建筑風格各異,有的帶有濃郁的歐式風情,有的則散發著亞洲的神秘韻味。
第比利斯菜市場 圖源:包圖網
陽光透過狹窄的巷子,灑在墻壁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教堂鐘聲,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莊嚴與神圣。
格魯吉亞:卡茲別克
#高加索之魂#
卡茲別克,一座位于格魯吉亞邊境的睡火山,也是格魯吉亞境內第三高峰,海拔4800米,這里是享譽全球的避暑勝地,享有“高加索之魂”的美譽。
卡茲別克 小紅書“GarryFromGabri”/攝
直逼天際的雪山,宛如一位高冷的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間,獨特而美麗。淳樸的民風和堅定的信仰,讓這里被稱作“距離上帝最近的地方”。
卡茲別克 小紅書“GarryFromGabri”/攝
在希臘故事中,普羅米修斯因憐憫人類盜取火種,被宙斯囚禁于此。通往卡茲比克的軍事大道,是唯一一條穿越高加索山脈進入俄羅斯的道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山路之一”。沿著這條山路前行,周圍是壯麗的山脈和茂密的森林。
卡茲別克 圖源:包圖網
遠處的雪山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潔白的光芒,與湛藍的天空相互映襯。山間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溪水中的石頭被沖刷得圓潤光滑。路邊的野花肆意綻放,五彩斑斕,為這片壯麗的景色增添了一抹生機。
格魯吉亞:庫塔伊西
#格魯吉亞的千年古都#
庫塔伊西,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希臘神話中,這里是 “世界的盡頭,太陽升起之地”,也是 “金羊毛” 的所在。
公元前5世紀,它曾是科爾基斯王國的首都,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格魯吉亞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光芒。公元前2世紀,庫塔伊西成為高加索地區的文化中心。
庫塔伊西全貌 圖源:包圖網
歷經蒙古人的入侵、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以及沙皇俄國的吞并等無數戰火的洗禮,庫塔伊西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庫塔伊西教堂 小紅書“Sara”/攝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巴格拉特主教座堂和格拉特修道院,這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精美的建筑藝術品,更是格魯吉亞東正教信仰的象征。這座深藏在高加索山脈深處的古城,靜靜地見證了格魯吉亞曾經的輝煌。
庫塔伊西教堂 小紅書“Sara”/攝
古城的街道兩旁,古老的建筑錯落有致,墻壁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巴格拉特主教座堂的宏偉建筑在陽光下顯得莊嚴肅穆,教堂內部的壁畫色彩鮮艷,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格拉特修道院坐落在一片寧靜的山林之中,周圍的樹木郁郁蔥蔥,為修道院增添了一份寧靜與祥和。
格魯吉亞:安娜努里城堡
#格魯吉亞最著名的國家地理名片#
安娜努里城堡矗立在阿拉格維湖畔,扼守著高加索山脈北面往南的交通要塞,是13世紀Aragvi封建王朝時領主的城堡和軍事要塞。
18世紀時,Aragvi王朝被推翻,歷經無數戰火和歲月的洗禮,它依然作為城堡要塞存在著,以堅韌不拔的姿態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城堡坐落于半山腰,俯瞰著碧綠如翡翠般的阿拉格維湖,遠處被高加索山脈環繞。
安娜努里城堡 小紅書“Sara”/攝
陽光灑在城堡上,勾勒出它雄偉的輪廓,與周圍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襯,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之中。
這座城堡曾登上《孤獨星球——格魯吉亞》的封面,成為格魯吉亞的一張明信片。站在城堡上,微風拂面,能感受到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阿拉格維湖的湖水在微風中泛起漣漪,波光粼粼。遠處的山脈連綿起伏,云霧在山間繚繞,如夢如幻。
格魯吉亞:巴統
#黑海邊上的拉斯維加斯#
巴統,這座位于黑海邊上的海濱城市,靠近土耳其邊界,是格魯吉亞的夏都,也是格魯吉亞最具“歐洲”范兒的城市。新哥特復興式的建筑林立,歐式風情的街區充滿浪漫氣息。據說這里還是前蘇聯領導人的固定療養地。
巴統 小紅書“Sara”/攝
10世紀時,巴統是新統一的格魯吉亞王國的一部分,從15世紀開始,它就受到奧斯曼帝國和格魯吉亞人的反復爭奪。蘇聯解體后,巴統發展成為格魯吉亞最繁榮的地區。這里融合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元素,建筑風格充滿異域風情,是黑海沿岸各國人民的度假勝地。
巴統 小紅書“Sara”/攝
漫步在巴統的街頭,街邊的建筑色彩斑斕,造型獨特。歐式風格的路燈散發著柔和的光芒,照亮了街道。海邊的沙灘上,人們悠閑地享受著陽光和海浪。遠處的海面上,船只來來往往,勾勒出一幅熱鬧而又和諧的畫面。
03
亞美尼亞:神之國
“斯坦”一詞源于古波斯語的“STAN”,是地區、國土之意,它通常是中亞國家的專屬詞。但就在亞歐交界的高加索地區,也藏著一片“斯坦”,它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才剛剛獨立的亞美尼亞,當地人會稱呼自己的國家為“海雅斯坦”,意思是“好客的民族”。
亞美尼亞 圖源:包圖網
但好客的民族,雖然臉上綻放著笑靨,卻眼中總是哀傷。亞美尼亞被稱為“花與眼淚的千年悲歌”,歷經各種動蕩,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獲得獨立,就像好客的人們雖歷經風霜,但永遠保持善良,因為抬頭向上仰望,有神,有信仰。
亞美尼亞 小紅書“Sara”/攝
千年信仰下的亞美尼亞,在僅有2.9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之上,建造了多達4000余座風格各異、底蘊深厚的修道院和教堂。不僅是數量之多令人驚嘆,其位置之奇更是聞名世界。
亞美尼亞 圖源:包圖網
高山懸崖、巖洞深坑,看似一場見識異域文化的人文之旅,實則還能附贈上戶外探險般的感官刺激,這也是如今吸引全球游客的最大亮點,也讓亞美尼亞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徒步天堂。
亞美尼亞:塞凡湖
#高加索的眼淚#
作為純內陸國家,亞美尼亞面積最大、也是唯一的高山湖泊就是這片塞凡湖,面積有1360公里,形成于近2000米海拔之上,也成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泊之一,被譽為“高加索的眼淚”。
塞凡湖 圖源:包圖網
公元874年,在這片當地人心生向往的巨型湖泊倚靠的高山之上,建造了他們視為神圣的祈福地——“塞凡湖修道院(Sevanavank)”,一共由兩座教堂組成,皆為典型的十字形平面結構建筑。
塞凡湖 圖源:包圖網
而另一邊的兩座教堂更顯遺世獨立。這里之所以被當地人視為神圣的祈福地,源于在教堂的院內,保存著一種亞美尼亞特有的石碑——十字架石,傳說象征可以治愈疾病。它通常是以玫瑰花環或太陽盤雕刻鑲邊,中間則由樹葉、石榴等植物形圖案或條紋組成。
作為基督教藝術的象征,也是中世紀亞美尼亞宗教建筑的標志性物件之一,還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亞美尼亞:深坑修道院
#雪山下的教堂#
深坑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建于公元640年左右,其亞美尼亞語里的意思即為深深的地牢。因為原先這片土地就是作為監獄使用,在地下挖個深坑,把犯人們扔進坑里。
后來建成了兩座教堂,藏有兩間深入地下的密室,傳說國王梯里達底三世曾將殺害自己父親兇手的兒子,傳教士圣格里高利囚禁在此長達13年之久。
現在仍可以下到密室去參觀,順著幾乎垂直的狹窄鐵梯,一步一步,需要手腳并用的艱難攀爬到底后,就會看到一個僅有幾平方米的密閉空間,亮著微弱的燈光。
深坑修道院 小紅書“羈宋野”/攝
當年圣格里高利靠著一位婦女暗中接濟居然挺過了13年的地牢生活。后來國王病重,遵循神啟將他釋放;而后圣格里高利還治好了國王的病。這個傳說讓當地人將深坑修道院視為信仰的力量和救贖?。
在教堂身后的山坡上,是眺望亞拉臘山的絕佳觀景地,這里視野開闊,景色一絕。天氣好的時候,更是能望見皚皚的雪山頂,沐浴著雪山下的修道院。
亞拉臘山 圖源:包圖網
亞拉臘山便是《圣經》里記載的傳說諾亞方舟最后的停靠之處,也一直是亞美尼亞人心中的圣山。不過遺憾的是,如今它隸屬于土耳其境內,人們只能通過遠眺表達思念。
亞美尼亞:懸崖修道院
#童話故事中的伊甸園#
懸崖修道院(Tatev Monastery),是真正建在高山峭壁邊上的教堂,是當地人認為亞美尼亞全境景色最美的地方之一。
懸崖修道院 小紅書“Sara”/攝
但因其山高路遠、需要長途跋涉,很多人都會舍棄,實際上它的地位絕對稱得上是最能代表亞美尼亞的旅游地標之一,不輸于格魯吉亞那座離天堂最近的教堂“卡茲別克圣三一”。
旅游雜志《孤獨星球》曾用“似童話故事”來形容這座建在懸崖上的修道院,稱其令人驚掉下顎。
高加索山區 圖源:包圖網
高加索山在亞歐板塊與阿拉伯板塊之間擠壓形成,精絕壯麗的地貌造就了山下的冥冥眾生。
無論歷史的走向指向何處,但是山川的擠壓是向上直逼天際,山間錯落的神廟,遺落的文化記憶都會在某一刻上傳天聽,或許是早起時分的聲聲禱告中完成。
本文由國際山地旅游聯盟“兩微一網”綜合整理
部分圖源網絡僅供分享 如侵刪
一審:袁佳利
二審:鮑港
三審:張翼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