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舜財經
中美媒體都在關注特朗普關閉“美國之音”這件事,但是他們都犯了同一個錯誤:都不太客觀。
更準確地說,全球媒體都沒人講透這事的本質。
《陶舜財經》認為:美國砍掉這筆預算的真正原因雖然簡單,但是需要你獨立思考而得到,那就是,在互聯網時代,自由獲取信息的成本已經非常之低,低到完全可以由有此需要的個人自己去負擔。
既然可以由全球有需要的用戶自己負擔,講得更徹底一點就是,可以在市場上自行匹配解決,那就沒有必要再由美國政府花納稅人的錢來做這事,給美國中產減負。
信息大爆炸時代,“嘗百草”只能靠自己
請注意我這里的主語表達是“有需要的個人”。這意思是說,過去每年耗費的10億美元里面,究竟有多少是精準觸達了“有需要的用戶”,并不容易說清。從管理的角度看,有些成本是無效成本。
這就跟中國很多行業報刊一樣,行業內的各級各單位都付費訂閱了,行業報刊也維持運營了,但是這些報刊真有人看嗎?有什么價值嗎?答案是不一定。我們知道,很多的行業報刊根本沒人看,只是為了完全任務、裝點門面。
按照馬斯克的說法,這些媒體每年耗資10億美元。10億美元對美國來講是很小的錢。美國的國防預算在9000億美元左右。但現在美國也打算“過緊日子”,國防預算都要大規模裁減,計劃是連續5年削減8%,把它降到5600億美元。
從媒體經營的角度來看,10億美元是一筆大數,達到一家全球核心媒體的營收規模。紐約時報是美國的核心媒體,也是全球頂級媒體,我查閱了它的財務數據,它在2020年到2024年的全年營收中值是22.29億美元。
但是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紐約時報完全是獨立運作,市場化運營的,它可以在幾個月內持續地批評作為總統的特朗普,其近期刊登的評論文章,對特朗普的嚴肅批評可以說是入木三分,無論是從金融投資、外交政策、美國的歷史和制度等等角度,都毫不留情,很有見地。
甚至,特朗普裁撤美國之音這件事,紐約時報也是持批評態度的——他們在3月25日刊登評論文章說《美國失去了聲音》,其核心觀點是,“在全球范圍內壓制美國的聲音會帶來嚴重后果:這會讓美國失去其最古老且最有效的軟實力工具之一。”
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錯的。首先它的前提就不存在,所謂“壓制美國的聲音”并非事實,在我看來,美國有很多好媒體,而且還有好幾個全球級別的超級平臺,像臉書、X、谷歌、YouTebe、AppStore等等,他們的聲音并沒有被壓制,而且這里平臺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既然前提都不存在,那么結論更加不成立了。
美國的軟實力是什么?難道不是作為市場化和法治化最徹底的成功樣本嗎?難道不是“創新創業的自由沃土”和吸納全球人才嗎?這些東西被壓制和動搖了嗎?
在今天,意識形態話語已經很難贏得聽眾。
那篇文章的作者Serge Schmemann曾在蘇聯及后來的俄羅斯當記者,基于他的經歷,他對于美國之音有良好的感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不是事實——起碼在互聯網時代,其價值已經大打折扣。
互聯網時代要求人人都有一顆健全的大腦,因為網絡在充滿智慧的同時,也充滿了騙術,哪怕就是紐約時報這樣的優質媒體,它刊登的文章也經常是左右互搏的,重要的是你是怎么思考的?
互聯網要求每個人都能稍稍掌握一點上網的技能,拓寬自己的信息來源,優化自己的信息資源。而不是等著誰來“喂養”你。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你需要像神農一樣自己去信息的大山大海里面“嘗百草”,然后形成你自己的獨立判斷。今天,大量優質的信息都是免費的,問題是你知道它們的存在嗎,你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識和思維工具嗎?
這東西只能依靠個人的修為,而無法依靠財政撥款。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說“不”。在認知上做一個懶惰的井蛙,也是很多人的選擇。
新媒體時代,高成本運營不可持續
紐約時報靠讀者的訂閱而存活,依靠市場影響力售賣廣告,實現收入。讀者和廣告客戶是它的衣食父母。
但是美國之音這些媒體主要是靠撥款來維持運營的。美國政府是它的衣食父母。
這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績效反饋系統。無論哪一種,“衣食父母”都有拋棄你的那天。
幾年前,紐約時報在互聯網沖擊之下一度陷入危機,但是后來憑借硬核的新聞報道和高效的營銷手段,在網絡訂閱市場重新贏得讀者,其2023財年的數字訂閱營收接近11億美元——而我們知道,數字訂閱的營收,絕大部分都能貢獻利潤,數字閱讀的成本遠遠要低于印刷成本。
2月9日,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在X平臺(原“推特”)發文,他說美國政府下轄的“美國之音”等媒體浪費了大量美國財政支出,應該全部關閉。
在有蘋果播客、谷歌播客、YouTube、Spotify這些超級平臺的今天,任何組織結構龐大的媒體都將面臨競爭上的成本劣勢,因為這些平臺的節目運營成本都被互聯網技術壓低了。
在特朗普的推特還沒封號的那些日子,白宮有任何一個信息發布渠道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嗎?
當地時間3月15日,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下設的國際廣播公司“美國之音(VOA)”負責人邁克爾·阿布拉莫維茨在社交媒體上證實,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1300名員工已被停職。
作為一個新聞人,看到這樣的消息當然是有點難過的。
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我認為新聞不僅是歷史的底稿,更是現實的指南針。
但是作為“醒腦媒體”,從財經的角度,我還是要指出,營收結構決定了媒體的命運,美國政府關閉美國之音是早晚的事。
對于其中的從業人員來講,重新加入一個規模化的市場化媒體,或者自己辦一個有特色的自媒體,就是他們的潛在選擇。
這一幕在中國早已發生。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有大量的報刊已經停刊,原因也沒什么新鮮的,都是撥款者決定不再繼續了,次要原因就是你經常看到的所謂“訂閱用戶太少”“廣告營收不多”之類的。
對用戶來說,更重要的是找到更有質量的信息,而在今天,對于有心人來說,這并非難事。
陶舜財經——你的醒腦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