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段來自美國農村的短視頻直沖網絡熱門榜。
一位笑容憨厚的美國農民高舉一臺紅色“中國挖掘機”在田地里親自上手操作。
他的自白樸實而犀利:“花了3700美元,搞定了和38000美元美國產品幾乎相同的功能。”
這位農民一語驚人,讓一大票網友目瞪口呆。
畢竟,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關稅比例屢次變動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為何還能以10倍價差撕開壁壘?且在額外疊加了35%關稅后,依舊便宜得如此“刺眼”?
一、3700美元 VS 38000美元
美國博主在視頻中展示的那臺14馬力的中國挖掘機,基本功能一應俱全:挖溝、鏟土、拆木樁、簡單農田翻整都能巧妙應付。
與之對應,一臺美國本土品牌、相似功率卻號稱“高精度、高品質”的同類機械,售價竟然高達38000美元。
普通農戶看到這般落差,腦袋里一邊閃過要“愛國”的念頭,一邊則是冷冰冰的硬數字。
如果購買三臺美國同類機械,可能會直接吞噬掉未來兩年的農場利潤。
更何況,關稅在2025年又有最新變動:美國再度對中國機械加征10%,中國則反制加碼10%,致使中國機械關稅前后價格差異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然而,即便如此,美國農民實際算賬后,發現加稅后的中國機器依舊只要6300美元左右,仍然比美國品牌便宜數倍。
有人直言:“如果扣掉人工和運輸成本,這價差還是太難忽視。”
透過這個看似荒誕的數字游戲,不難看出中美制造業在成本控制和定價策略上的鴻溝。
另一方面,美國部分自詡為“本土制造”的品牌,也被爆出大量零部件來自海外裝配,只是在美國本土完成最后組裝和貼牌。
倘若剖開產品外殼,將看到不少“MADE IN CHINA”的零件。
可是一到定價環節,卻往往上浮3~5倍。
這樣的產業鏈模式確實讓美國消費者心里一萬個OS:自己付的是哪門子的“本土溢價”?
二、要“愛國稅”還是活下去?
說回那位拿中國挖掘機拍視頻的大叔,名叫格雷格,家住俄克拉何馬州。
他在自家農場里用這臺中國機械建起了幾棟簡易設施,省下了近8萬美元的預算,也等于騰出更多資金去還房貸。
看似一樁并不復雜的生意經,卻在社交媒體上被揪出來聲討,指責他“不愛國”。
更有甚者攻擊他“破壞本土農機產業,砸自家人飯碗”。
格雷格沒多費口舌,而是又做了個反擊視頻:“愛國和蓋房子要我怎么選?我總得先讓家人有屋遮風擋雨吧!”
此視頻一出,迅速吸引百萬網友點贊討論,支持他的評論幾乎占了一大半。
尤其是對那些身處鐵銹地帶的農民來說,這根本就是同一個悲喜劇腳本。
當地工廠倒閉、人口外流,就業形勢雪上加霜,那么農民想要存活,就得省錢過日子。
擠破頭收進來的收入,再被“愛國稅”趕走一大截,真把他們逼上了絕路,“吃不飽飯怎么談得上愛國?”
這句富有爭議的話,如今已成為部分農戶生活中血淋淋的真相。
也難怪在一份抽樣調查中顯示,85%的中小農場主表示要不是價格太高,他們也想用本土制造的機械。
但現實是關稅戰繼續施壓,農機設備越來越貴,尤其是一些像拖拉機或收割工具的升級換代,日常維護費用也跟著飆升。
加州一位葡萄園主甚至說:“我明明打算購置兩臺美國拖拉機,但預算已經被漲價和關稅吞噬,如今只能買半臺——或者說干脆不買。”
各州政客一度宣稱要保護國內就業、振興農業,但從2025年的實際數據來看,因關稅導致的總體福利損失已超過300億美元,想扭轉失業大潮卻并不見成效。
農機行業自身的裁員率甚至增高了12%,讓許多基層從業者感嘆:對外宣稱要保護的產業,反而自己先擠掉了一批工人。
三、中國制造已強勢突圍
讓美國農民紛紛種草的,不僅僅是那塊“低價”標簽。
背后也隱藏著中國制造正在進行的一場轉型。
過去十幾年,中國在農機、工程機械領域的企業,諸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紛紛向高端智能化邁進。
價格依舊維持相對優勢,而產品水平漸漸逼近國際大牌所擁有的高標準。
以山東某些城鎮為例,一些企業借助模塊化設計,將滑移裝載機成本壓縮到美國同類產品的1/5,且在產品官網等渠道全面啟用英文界面,直攻海外市場。
除了價差,他們也在努力提升供貨效率:三一重工在美國設立了兩百多個配件倉,保證維修與售后速度不輸本土品牌。
連二手機的溢價都比以往高出15%,供不應求。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也在嘗試掌握行業新標準,例如電動農機的ISO充電接口標準。
別小看這一套充電標準,它意味著將來大型農機的電動化普及,有可能優先采用中國模式。
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在2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市場占有率已接近45%,說明在動力和技術要求更高的細分領域,中國制造并非只有價低這一招;技術突破和標準話語權,也在為行業后續發展打開一扇更大的門。
與此同時,服務鏈端也偷偷“暗渡陳倉”。
中國企業懂得要打開美國市場,光砸廣告還不夠,還要讓當地農民用得放心。
大規模建立本地配件倉、加強售后響應、不間斷地進行實用功能迭代……
這些努力讓不少美國農民漸漸停止對中國機械質量的質疑:“是真便宜,也是真好使。”
結語
對于普通農民而言,他們并不在乎地緣政治里的復雜算計,他們只會掂量哪個更劃算。
是支付高昂費用去背負“愛國稅”,還是選一臺功能到位、性價比高的機械,讓自己的農場保持可持續發展?美國農民以3700美元買來的中國挖掘機,并不僅僅是個經濟賬,更是一種對生存權的直白吶喊:關稅之墻或許能擋住“進口貨”的名義,卻擋不住人們對活下去的剛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