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的燈光,再次照亮海南海岸線。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論壇峰會之一,博鰲亞洲論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擴大合作、共謀發展的高層次對話平臺。
在為期4天的年會里,與會嘉賓將以“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為主題,圍繞信任體系重構、全球化新路徑、可持續發展深化與人工智能治理四大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作為中國科技創新企業代表之一,vivo不僅連續四次成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戰略合作伙伴,還成為了理事會新成員。
現場,vivo不僅公布了“vivo機器人Lab”成立、正式進軍機器人的重磅消息,還攜帶了藍科技矩陣、vivo混合現實頭顯、6G等最新技術成果及實踐亮相。
劍指機器人賽道:避開紅海,深耕價值洼地
年會現場演講中,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感嘆道:“當DeepSeek七天時間用戶破億,MR眼鏡正在建立空間計算平臺,機器人成了工廠車間里的搬運工,我們看到科幻正在變成現實,智能社會從一個名詞變成實實在在的場景。”
對于迅速演進的未來社會形態,胡柏山提出了手機在未來產業的戰略優勢。他表示,智能手機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智能社會連接幾十億人悲歡的神經末梢,是人類進入數字世界的平臺和入口。因此,智能手機行業是vivo新三十年的出發點,也是未來蓬勃生長的種子。
未來,vivo將在6G、人工智能、MR乃至未來的消費級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持續創新,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價值。
這次在博鰲現場展示的vivo混合現實頭顯設備,乃至正式成立的vivo機器人Lab,都是在為未來謀篇布局。
關于機器人,其實早幾天雷峰網就爆了料,稱vivo已成立機器人Lab獨立中心,其中一大研究方向為家庭機器人。該部門隸屬于中央研究院,主要負責機器人產品的孵化與預研工作。吳振華兼任機器人Lab負責人,無考察期,直接向胡柏山匯報。
目前,vivo 已開始招聘機器人相關技術的工程師,工作地點包括上海、東莞、美國等地,獵聘顯示最高年薪超120萬元,相當豐厚。
或許由于市場關于vivo進軍機器人的小道消息頻傳,近期機器人股的表現也相當強勢。3月19日,機器人概念股掀起漲停潮,ETF基金成交額突破3200億元。
提到未來推出機器人產品的節奏,胡柏山表示,體驗閉環的原型機,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時間,2C商用的話可能要更久一點。在這個過程中,vivo可能會沿途下蛋,針對特定用戶場景推出具備針對性能力的機器人產品。
盡管vivo的布局態度非常堅定,但這一戰略舉措其實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近幾年,互聯網企業、手機廠商紛紛涌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然而vivo不僅堅持戰略聚焦,始終明確表態不造車,更是于今日在機器人領域邁出關鍵步伐,與行業整體趨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此,vivo內部人士曾有過解釋,對于造車,vivo并非缺乏技術實力或入場能力,但其看一個產業或者一個新的賽道,從來不會看是不是風口,也不會單純的看市場規模,而是去看與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自身能不能進去給用戶創造價值。
機器人,vivo更契合的基因
相較于汽車賽道,機器人顯然與vivo的基因更為契合。這種契合體現在三大維度:技術復用性、用戶場景連續性和產業共榮理念。
胡柏山在“促進經濟復蘇:科技企業的機會與挑戰”主題分論壇上直言,“布局機器人賽道與vivo深耕手機行業的能力積累高度匹配,同vivo產業共榮的經營理念高度契合。”
從技術維度看,vivo積累的AI、影像、MR等領域的技術,天然適配機器人“大腦”與“眼睛”的核心需求。
“大腦”方面——目前,vivo機器人Lab的一項重要子任務,便是對AI Agent能力進行訓練,這將是未來機器人的大腦。
現在手機上做AI有很多限制,很多想法還很難落地。比如算力不夠——就像輕薄本帶不動大型游戲,手機現在只能跑3B級別的小模型,想跑更聰明的十幾B大模型,估計還得等幾年,因為它的SoC架構要不斷的調整。
機器人就不一樣了,它像游戲本甚至臺式機,可以用算力更強的硬件,甚至加風扇加外設,直接跑更大的AI模型。
這里還有個有趣的“反哺”情況:如果未來一些機器人的AI體驗比較好,比如一些幫助人們使用網絡工具的AI agent,到時候可以考慮針對手機平臺做裁切,讓手機也能享受升級版AI體驗。
“眼睛”方面——vivo既能將基于手機影像技術打造的視覺感知系統移植到機器人領域,其MR領域的相關技術也可直接幫助未來機器人感知物理世界的“眼睛”提升。
這個“眼睛”具備兩大核心能力:一是針對空間的識別感知能力,因為未來機器人與物理世界的交互必然需要大量空間深度信息;二是手勢識別、圖像識別能力,以手勢識別來說,看似簡單的“掐指點擊”動作,背后需要大量的AI學習,而未來機器人要識別的內容會更加復雜。
當機器人具備了識別信息的“眼睛”、處理信息的大腦,再加上由大腦控制的“身體”,就初步構成了機器人的雛形 。至于這個機器人是雙足、四足、輪足還是履帶式,這將由用戶場景來決定。
而在用戶場景維度,機器人和手機有著一定的連續性。
無論是手機還是機器人,做產品都得從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和真實需求出發。vivo做手機這么多年,積累了海量場景數據與使用習慣,可快速適配機器人需求,少走很多彎路。
可以說,如果把手機比作二維,那么機器人就是將手機升到了三維甚至四維。
從產業維度來看,vivo一貫堅持的“產業共榮”理念,也能在機器人領域得到延續。
正如手機領域與蔡司共建影像生態,在機器人領域,vivo同樣可以專注“大腦”與“眼睛”核心模塊,其余環節交由專業伙伴。
可以預見,這種分工將促進機器人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更強大的產業生態系統。
科技的高度,終須回歸人的尺度
當然,對vivo而言,無論是手機還是機器人,最重要的始終是回歸用戶場景,創造體驗價值。
這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從“vivo看見”AI環境問答功能,幫助視障用戶感知商品標簽,到南極科考站的藍海電池突破-20℃續航極限,再到烽火臺技術在地震救援中傳遞生命坐標,vivo一直在用實踐驗證著這種理念。
來到今天,vivo正準備將這種理念延伸至機器人領域。
不同于其他廠商,vivo將機器人的發力領域聚焦在To C的領域,還進一步瞄準了“家庭機器人”領域。
家庭里有太多場景可以承載人類的情感與體驗,可以說是機器人用技術釋放人文關懷的最佳舞臺。
此外,回溯歷史,手機行業也曾如“產業孵化器”,催生出移動支付、短視頻等顛覆性生活方式。
如今,AI和機器人分別代表數字與物理世界的頂尖技術,但兩者尚未打通,vivo將依托其海量用戶基數、前沿技術儲備和多元場景洞察,推動讓機器人成為連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橋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可能。
展望未來,機器人技術的進化,還將催生更多的產業或產品。
以今年 vivo 在博鰲展出的 6G 技術原型機為例,它帶來了諸多創新功能。如通信與雷達功能合二為一,讓手機不僅能傳輸數據,還具備“雷達”探測功能;AI+通信深度融合,解決信道多變帶來的應用體驗下降的問題;衛星通信準備,未來可能用全球統一的衛星技術打電話......
目前,國際上已經在推動6G國際標準制定工作,預計2028年定標準,2030年可能商用。
雖然看起來時間還有5年,但對技術和標準的爭奪已經很激烈了。這就是為什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加速6G的原因。
對普通人而言,這些前沿技術的進步,將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正如很多人所感,像手機能當健康監測儀,實時感知身體狀況;自動駕駛更安全,車與車之間能互相“感知”;遠程操控機器人像在現場操作一樣流暢;VR眼鏡不用連電腦也能玩高清游戲等體驗,當下已能實現60%- 70%。未來,這些體驗一定會更加方便、自然。
正如胡柏山所言,“技術更迭的衡量標準,從來不是晶體管密度有多高,不是在參數上的自我陶醉。科技發展應始終回應人的需求,側耳傾聽街頭巷尾的煩惱,用心體察時代角落里的渴望,不斷面向用戶的真實需求進行創新,成就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價值融合。科技的高度,終須回歸人的尺度。”
結語
在汽車賽道轟鳴的引擎聲中,vivo不走尋常路,基于三十年技術沉淀與產業洞察之下,用機器人構建了一則新敘事。
vivo將“科技如何更好服務人”的命題,從平面交互推向立體場景,從功能滿足升級到情感共鳴。讓人們知道,“科技為器,人文為道”,從來不是空談。
這或許,正是科技產業最動人的覺醒時刻。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