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聯合高科技企業等,依托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5G+智慧教育”第三場景“5G+教育質量監測”開展研究,聚焦課堂教學,在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數字化評價的學習理論研究、評價工具研發等方面全面發力,建構出學習發生知行理論,推出“課堂智慧評價系統”(CSMS)。成果在全國 1200 多所中小學推廣應用,惠及 3.1 萬教師和 90 萬學生,生成約 24 萬份課堂評價報告,開展了 100 多場數字化教研。形成專著2本,高水平論文77篇,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力。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領域的當下,如何借助前沿技術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3月20日下午,在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小學報告廳,一場聚焦“數智賦能視域下的‘經驗生長’綜合育人課堂”的主題教培活動成功舉行。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教培員張齊華蒞臨現場指導,南京市玄武區小學數學低段的老師們與六合區冶山中心小學的老師們共同參與活動。
首先,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小學的谷月老師分享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小學數學課堂實施路徑》。谷老師從“AI助力:開啟數智課堂新范式,路徑探尋:構建有效研究體系,數據驅動:深挖教學分析報告”這四個方面出發,結合孫云帆老師執教的《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一課,以視頻切片、對比分析的形式詳細介紹了CSMS課堂評價系統,解讀了課堂分析報告。谷老師通過對課堂數據的深入剖析,帶領老師們精準定位教學問題,親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策略—實踐運用—對比檢驗”的完整過程,從數據和分析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為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為了幫助老師們直觀感受CSMS課堂評價系統對改進課堂教學的評析視角,仇靜嫻老師與二(5)班同學帶來了《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一課。仇老師將教材習題創編整合,從真實的購物情境出發,以任務鏈引領學生經歷“我研究—我鞏固—我應用”的學習過程,在多元表征中理解計數單位,在自主選擇中豐富比較維度,在應用深化中歸納比較方法。
老師們在聽課過程中化身AI,拿著觀課單嚴謹地對各個板塊分門別類地進行打分評價。隨后,老師們針對課堂調控、思維激發、評價反饋等維度中的某一具體參數,交流對“西醫式”數智聽診與“中醫式”人工診斷合理化應用的看法。
滕曉云老師的講座將活動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滕老師結合南農大實小“經驗生長”綜合育人課堂,從“經驗喚醒—經驗碰撞—經驗重構—經驗衍化”四個維度解讀了活動中展示的兩節課背后的設計理念。滕老師指出,系統分析報告就像一個“指南針”,從數據和分析的角度重新審視課堂教學,為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師們要用數據看清問題、用專業沉淀方法、用溫度守護成長。
最后,江蘇省特級教師張齊華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張特肯定了數智診斷技術對于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積極影響,同時勉勵老師們保持學科本質,警惕數據陷阱,珍視課堂溫度,借數據之眼看清細節,再用教育之心滋養成長。
數智賦能教育,技術變革課堂。南農大實小數學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助力學生從“解題者”成長為“思考者”與“創新者”,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書寫生動注腳。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小學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