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論多么憤怒,為何不敢跟中俄斷交呢?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揭秘歷史的頭條】
近代以來,國家之間的關系那是非常直接,也就是出于國家利益,一旦出現國家利益沖突或者矛盾的時候,那么直接的斷交,就是家常便飯。
甚至很多大國,只要是非常憤怒或者被冒犯,也會隨時進行斷交。
甚至二戰后都是延續的,二戰后美國和我國斷交長達20多年,從1949年一直到1971年,所以斷交是國家博弈中很常見的手段。
從目前來說,美國跟中國和俄羅斯,關系也是到了最緊張微妙的時候。
2014年開始,因為俄羅斯發動克里米亞戰爭,美國開啟了2000多項的制裁,且不斷加碼。
甚至軍事威脅不斷加大,2022年直接發動代理人戰爭,跟俄羅斯死磕,可以說關系早就破裂了,早就應該斷交才對。
再說中國,從特朗普上一個任期開始,就將中國作為戰略目標。
不斷開啟大國博弈,從貿易戰,到關稅戰,到科技戰,甚至到軍事威懾等等,到目前為止,美國所有手段基本失效,拿中國沒有辦法。
也是到了破裂的邊緣,如果是近代,恐怕早就斷交了。
但是即便是如此,美國無論多么憤怒,為何不敢跟中俄斷交呢?三個因素是核心:
第一,斷交美國損失更慘。
中美每年貨物貿易額近7000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占比8.7%),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
蘋果、特斯拉等企業依賴中國供應鏈,斷交將導致美國科技巨頭損失超幾千億美元市值。
而且中國持有約8500億美元美債,中國持有巨額美元外匯儲備(3.1萬億美元)。
若因為斷交拋售將直接沖擊美國國債市場,推高聯邦政府融資成本,甚至讓美國美元體系崩潰。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占全球稀土加工產能90%、鋰電池產能75%,斷交將癱瘓美國新能源、軍工產業鏈。
例如F-35戰機需中國稀土,洛馬公司曾警告“斷供將停產”。
且高盛、摩根大通在華業務收入占比超15%,斷交將引發企業暴跌。
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廠貢獻全球52%產量,斷供將致馬斯克損失超300億美元。所以斷交美國損失可能比我國還要大。
而且跟俄羅斯斷交更是如此。
第二,核戰爭沒有贏家。
在核武器產生前,斷交不至于威脅國家生存。
但是核武器產生后,就不一樣,沒有國家敢斷交。
中美俄擁有全球95%以上的核彈頭(合計超過11,000枚),足夠毀滅地球幾百次,所以斷交,會引發核戰爭風險。
因此無論關系多么不好,中美俄三方都設有核風險管控熱線,就是為了避免陷入死地。
所以我們看到2022年俄烏沖突期間,美俄仍保持軍事溝通,防止誤判升級為核戰爭。
所以無論美國怎么憤怒,無論上什么牌,核武器下,大國不可能撕破臉,否則都無法生存。
所以即便是美國開打俄烏戰爭,還是不斷挑起海南沖突和臺海沖突,但是始終斗而不破,這是核大國的基本默契。
第三,選邊站隊的無力。
一旦美國選擇和中俄斷交,那么緊接著全球局勢將徹底逆轉。
對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說,就被迫開始選邊站隊,要么跟隨美國,要么跟隨中俄。
這使得世界各國沒有選擇,甚至在中美俄三大國下,沒有國家可以中立。
最終世界分為兩大陣營,開啟了類似于一戰和二戰的對抗。
一旦如此,隨時都可能誤判,在某個地區擦槍走火,這直接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而現在的美國,那是無法承受常規戰爭的失敗,也無法面對第三次世界大戰。
因此斷交那是自掘墳墓,而且斷交后,全球機制尤其是聯合國基本癱瘓,導致世界徹底倒退到中世紀,一旦如此,誰都得不到好處。
所以美國既要遏制中國和俄羅斯,但是由必須堅持不斷交的“冷對抗”邏輯。
美國的選擇本質上是一種“成本最小化”策略。
通過維持外交接觸,既能持續施壓,博弈(如制裁、輿論戰),又可規避全面對抗的風險。
這種“斗而不破”的模式既服務于國內利益集團,也為未來可能的談判保留窗口。
正如布林肯所言:“我們不尋求沖突,但會在必要時激烈競爭。”
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恰恰折射出霸權國家在加速衰落期的典型困境——既無法接受權力轉移,又無力承擔決裂代價。
最后只能是又當又立,一會要置你于死地,一會又來搖尾乞憐,請求原諒,顯得尤為矛盾,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現在就是這種困境,且難以改變。
歡迎關注【農夫史記】,陪我的國一起逆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