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一詞用在吳笛笛身上,會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森山大道曾寫道:“女人如迷,男人如迷,戀愛如迷,生命亦如迷?!笔澜缬删薮蟮闹i團構成,個體身上的謎團就是藝術創作的魅力之一。3月20日在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開幕的個展“非常尋?!保尸F吳笛笛2025年的一系列新作,藝術家意圖邀請觀眾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每次展覽都是一次審視,這些目光既是來自公眾,也來自藝術家不斷重構和延展的自我意識。
由設計而來的加減法
在吳笛笛的近作中,物象的復雜度增加了,色彩的復雜性則減少了,正是在這樣的一加一減中,藝術家的思考進入新的純度。在她的個體實踐中,四年設計學科的系統學習往往被忽略掉,而這恰是她作品中獨特質感與氣息的來源。
四川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后,放棄保送,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98年觀念作業《方案篇》獲中國概念書籍設計“最佳概念獎”,1999年招貼設計《人生三部曲》獲第二屆靳埭強設計基金銅獎。如果研究生不讀油畫專業,或許會出現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吳笛笛在工作室
“我就是喜歡畫畫。”這是吳笛笛回到藝術創作的原因,而設計學科的理念、方法和經驗,在她之后的創作中悄然發生作用。曾經有觀眾評價吳笛笛作品“冷淡”,這讓她非常詫異。這正是兩個學科的經驗匯集到一個畫面時,二元對立與共生關系碰撞出的火花。
藝術要求主觀性大于客觀性,設計要求客觀性大于主觀性,二者在本質、目的和方法上有著明顯差別。吳笛笛最終回到繪畫,選擇通過主觀意識觀察世界,但二者的經驗終究相互影響。
吳笛笛《深度親密》
布面油畫 100×160cm 2025
吳笛笛《深度親密》局部
設計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部分輔助吳笛笛完成復雜圖像的重構。設計學科的學習培養了獨特的構圖與布局能力,面對畫面的穩定性和美感更加游刃有余,同時可以打破傳統繪畫的思維程式。那些復雜的交織、纏繞、扭曲,有了設計上的理性打底,藝術上的感性更加有的放矢。
2012年開始出現的“竹”系列,以淺色基底凸顯被放大的竹子的物性,以中國哲學中的“圈性”與西方哲學中的“線性”創造結構,畫面中精準的構成與設計學科有關;2013年起出現的“鳥”系列,整齊劃一的排列方式,帶有設計中四方連續的思維。
2014年的“竹”系列作品在吳笛笛曾經的工作室
2014年的“鳥”系列在吳笛笛曾經的工作室
吳笛笛《許多個盛夏》
布面油畫 50×60cm 2025
從早期植入傳統中國幾何的圖示,到借用人體、文字、圖像、數學符號等重組和再造的新圖示,圖像的表象意義被消解后,回到創作的構成、色彩、空間之中,回到繪畫本身的意義之中。
近些年愈發復雜的物象組合,以及超出現實經驗的色彩,則是吳笛笛在用藝術思維構建一個陌生的新世界。這是藝術家自己和自己的對抗,在系統內部不斷打破、重建。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回到對于創作本體的專注,思考的跳轉讓作品越來越有意思。
吳笛笛《未解之謎》
布面油畫 100×120cm 2025
吳笛笛《X》
布面油畫 50×40cm 2025
一方面是物象的形態愈發復雜。設計中的基本形態——圓形、方形、三角形被吳笛笛用得如魚得水,構建出全然陌生,卻又無比穩定的平衡。與此同時,畫面變得愈發純凈。2012年開始的“沒有雜草”系列中出現的昆蟲,越來越少出現在畫面中,去除龐雜的元素,物象的主體指向被強化。
一方面是色彩純度的增強。2020年之前的作品,灰色調薄薄地罩在色彩表面,物象帶有更多現實感。之后的色彩逐漸提純,亮度提升,甚至增加熒光質感?,F在這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帶著超越現實的疏離感,這意味著藝術家不僅想消解物象本體的意義,更想用色彩牽動每個人隱藏于心底的本我。
變化后的作品在2025年春天,于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個展“非常尋?!敝屑姓钩?。一邊做加法,一邊做減法,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理念在此刻具象化了。
吳笛笛個展“非常尋?!?/p>
2025.3.20-4.26 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
從群像到個體,再從個體回到更具有內在精神指向的群像,傳統物象在吳笛笛筆下被“活化”了。當竹子不再是竹子,曾經放置于文人書房的自然造物脫離物理屬性,僅作為承載當代藝術理念的容器,幫助藝術家建造新的世界。
這是不斷推進的創作上的異化,最終得以在中西方傳統中找到新的縫合點。不隨波逐流,堅持獨立思考,保持叩問的習慣,藝術家才能不斷超越自己。無論是彼時逆行研究傳統,還是去除當下的浮躁刪繁就簡,對于繪畫,吳笛笛還是有野心的:“人類文明因為經驗系統而延續,持續的演變推進文明的走向。”
跨越一切的個體實踐
脫離圖像的表象意義后,藝術家得以走得更深、更遠。用中國傳統的格物方式,從自然中取材,進而切入人類最脆弱、最敏感,同時也是最堅韌的主體意識之中。
吳笛笛個展“非常尋?!?/p>
2025.3.20-4.26 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
吳笛笛《爆竹 No.2》
布面油畫 45×55cm 2025
吳笛笛《爆竹 No.1》
布面油畫 45×55cm 2025
這一切要從2012年的創作談起。迄今為止最具吳笛笛標志性的“竹”系列,竹子的形態與現代幾何相結合,創造出經驗之外的竹子形象。斷裂處是畫面中最迷人的地方。與常規理解中的折斷即破壞不同,竹子的生命力極其頑強,折彎意味著有了新的姿態。扭曲糾纏,斷裂處看似鋒利的竹篾,飄舞著飛揚的生命。
這個系列是吳笛笛全新方法確立的標志?;ㄙM大量時間完成畫面的基底,這件很多藝術家看來難以理解的事,她卻樂此不疲。一層層去做畫面基底,這樣的疊染少則二三十遍,多則四五十遍。這一過程讓她變得沉靜,每一次做底子就像深耕一片土地,等待萬物生長;也像建造一個世界,等待熟悉又陌生的景象。
吳笛笛個展“非常尋?!?/p>
2025.3.20-4.26 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
吳笛笛《XXX》
布面油畫 60×150cm 2025
尤其在2015年之后,極度密集的各種顏色開始變得清晰,呈現出瓷器般的光澤,畫面的質感與中國文人的氣息愈加凸顯。這與中國畫中的“三礬九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吳笛笛長期浸入中國傳統后的思考,越發清晰地顯現在油畫中。
從小學習繪畫,作品在1995年獲得吳作人基金優秀獎。1997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從本科的設計系到研究生的油畫系,吳笛笛2004年的畢業課題是傳統的當代轉向。
吳笛笛研究生期間的照片
吳笛笛與2005年作品《訂婚》在央美油畫系第四畫室
早期的“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系列,受到西方美術中的稚拙藝術的傳統,以及中國石窟壁畫、漢畫像磚、民間藝術等的雙重影響。2004年研究生畢業作品《十二生肖》獲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作品一等獎。
21世紀之初,正是西方藝術瘋狂侵入中國的時期。吳笛笛主動擁抱中國藝術,這在當時看來似乎是逆行。多年后回看,這就是一種骨子里的質樸的本能,在對傳統越來越深入的研究中,傳統的味道越咀嚼越足。
抓住了傳統這條脈,卻不能徹底解決年輕藝術家的迷茫。所幸的是,迷茫并未影響傳統與當代間自由轉換的主線。當生育后面臨藝術的“新生”時,傳統基因的真正覺醒,自然而然地決定了吳笛笛繪畫對象的選取。
吳笛笛與“青苔石”系列在曾經的工作室
吳笛笛個展“非常尋常”
2025.3.20-4.26 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
在復刻經典與全盤打破經典之間,吳笛笛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對傳統物象意義的反轉,貫穿于多個系列中。她將竹子作為載體,通過扭曲變形指代人與人造物;她將小小的青苔作為拼圖,建山造園;她用花鳥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用西方的形式重構傳統花鳥。直至出現與性別和解的“藤”系列,真正將傳統的基因鐫刻在作品的骨骼中。
對書法結字方法的研究,這是“藤”系列最顯著的特征。盤曲的藤莖似篆書般古拙蒼勁,又似狂草般恣意張揚,恣意卻不離法度。在吳笛笛標志性的色彩系統下,這些與竹子有著異曲同工般扭轉、由層層青苔構成的藤蔓,通過抽象的形式之美建立陌生的新世界。
吳笛笛個展“非常尋?!?/p>
2025.3.20-4.26 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
吳笛笛《所有的姿態都完美無缺》
布面油畫 165×100cm 2025
這些中國文人畫中的經典元素,成為吳笛笛串聯中西方美術史的紐帶。從西方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她的作品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找到獨特的平衡點,這與西方現代藝術中對形式與精神的探索相呼應;她又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文精神的土壤中,作品中蘊含著傳統文人畫的審美趣味與精神追求,如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感悟、對精神世界的關注等。
傳統的激活與再造,并不是簡單的圖示上的挪用和借鑒,也不是反復在課本中尋找西方學術的印證。在打破觀念、媒介、形式之后,融入藝術家骨血的基因讓作品內部充盈著東方精神。這種充盈跨越地域與語言,跨越畫種與方法,跨越性別與精神,成為當代獨立且鮮明的個體實踐。
畫面中消失的高跟鞋
愛笑的吳笛笛,似乎很難與叛逆聯系到一起。她的所有對抗、思考與質疑,更多是與自己角力,這種角力悄無聲息地滲入到作品中。與其說她的創作帶有一種本能,不如說是主體意識一步步引導創作走向。通過一件色彩上很不像吳笛笛的作品,可以一窺端倪。
吳笛笛《內在的靜止和運動》
布面油畫 120x240cm 2020
2020年畫完《內在的靜止和運動》后,建筑師、丈夫陶磊將這件作品珍藏并掛在了事務所。以往通過輕薄凈透的色彩,將源于自然的物象變形、扭曲,甚至有些擰巴的物理性張力,消隱在這件黑色的作品中。
這件借用物理學術語的作品,以黑色搭建《石譜》中的圖示,邊緣線以丙烯的流淌營造水墨氤氳,強化立體感與通透性。山石內部則以“青苔石”系列中典型的圖示關系構建,倔強的青苔在黑色的縫隙中若隱若現。
吳笛笛的色彩系統一貫是彩色的、輕盈的,她會調出很薄的顏料,用很小的筆觸一點點在畫布上造園。從2010年至今的作品來看,這張畫顯得特立獨行,卻具有典型意義。2025年與《藝術栗子》再度提及這幅畫時,她仍會為黑色帶來的繪畫上的挑戰而激動。無限的黑色孕育著巨大的宇宙能量,如果將可吞噬萬物的黑洞比作腔體,吳笛笛作為母體的體驗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
吳笛笛《兩者》
布面油畫 40×50cm 2025
吳笛笛《穿過行動》
布面油畫 60×80cm 2025
2009年,兒子的到來打亂了原定的工作節奏。生育對于很多女性藝術家來說,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過去幾乎“泡”在畫室的藝術家,現在要留出很多時間照顧孩子;曾經對繪畫的激情,基本被瑣碎的生活磨平?,F在回想,這一階段的不起眼的小細節,仿佛都有著對未來的預示。
吳笛笛懷孕期間用一本黑色的筆記本寫日記,除了記錄孕期期待又迷茫的心情,還有很多日常的小速寫。一塊石頭、一棵樹、一片竹子、因為懷孕而束之高閣的高跟鞋……很多速寫成為日后創作的素材,只有高跟鞋隨著日記永遠消失在畫面中。
黑色筆記本部分內頁
愛笑、愛美的吳笛笛,一直留著長發,為了孩子舍棄的不僅僅是高跟鞋,還有最愛的畫筆。隨之換來的,則是女性孕育、陪伴帶來的微妙的心理體驗。這種從生理到心理的變化,從宏大到微觀的切換,進而產生更為精微的切口,這在全球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中具有普適性。
重新回到畫室,母親與藝術家的雙重身份,影響了吳笛笛的創作語言和方法。生育之前,“人”頻繁出現在作品中,那是彼時藝術家能夠呈現自我的載體;生育之后,人物非常明確地消失在畫面中,具有普遍意義的蕓蕓眾生開始聚集。她沒有跟隨彼時流行的宏大敘事,而是將注意力投入個體體驗中,開始了與潮流的逆行。
吳笛笛在四川美術學院附中讀書時下鄉寫生
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期間寫生
波伏娃曾說:“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棄,而是自我肯定?!?/p>
了解吳笛笛的人,可以真切感受到她內心的強大與堅定?;蛟S這是天性使然,也或許是她無數次自我對抗中得到的精神內核。對自我的叩問與對世界的質疑,最終演變為藝術家的問題意識。
吳笛笛的這些對抗隱秘且決絕。或許是5歲時第一次失眠,叩問“我是誰”;或許是下鄉寫生,違背老師要求的創作最終成為范本;或許是藝術圈普遍看向西方時,選擇進入傳統;或許是困擾很久的女性身份,直至某天與性別達成和解。
吳笛笛《保持匿名的姿態》
布面油畫 120×120cm 2022
吳笛笛繪畫中的經典物象,不僅是藝術家創作的圖譜,更是女性自我成長的圖景。
直面女性身份后,回溯吳笛笛創作中留下的種種“暗門”,可以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指向。女性細膩、復雜的感知,纏繞出畫面的穩定與精神的堅韌。帶著紅色“血絲”的扭曲的竹篾、細若游絲的蜘蛛網、被細線捆綁住的鳥……這些被捆綁的狀態是一些女性體驗和處境,也是藝術家與自我的對抗與和解。
吳笛笛個展“非常尋常”
2025.3.20-4.26 香港李安姿當代空間
吳笛笛《自然的記憶》
布面油畫 50×70cm 2025
當圖像開始脫離最初的幾何圖像,逐漸構建愈發復雜的圖示,這也意味著藝術家對于主體意識、繪畫對象、精神意圖更為明確和清晰。恰如從黑格爾到盧梭的主體對象的轉變,舍棄了高跟鞋的吳笛笛,得以在遼闊的自然與微妙的個體中重構新的世界。
找到自我、認清自我的藝術家,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文字|顧博
圖片|吳笛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