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倪思潔 實習生 葛家諾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有一群“牧星人”,每天24小時無間歇地“照顧”著天上的空間科學衛星,將它們調整到最適宜開展科學觀測的狀態,并把采回的“0”“1”代碼,編制成科學家用起來方便的科學數據。
“牧星”核心團隊共有30人,其中19位是女性,里面有經驗十足的“70后”、能扛起管理職責的“80后”、戰斗力爆棚的“90后”。作為“牧星”團隊中的“娘子軍”,她們自我評價為“既能通宵調試系統,也會相約逛街探店”。
正是這些女性,撐起了中國空間科學衛星運控事業的半邊天。近日,作為空間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骨干團隊,她們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70后”劉玉榮:
“哪怕是經歷了29顆星,我依然會激動”
劉玉榮
劉玉榮今年54歲,是空間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衛星地面支撐系統副總師。在團隊中,她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大姐,被大家評價為“看起來很嚴肅,但私底下很親切”。
1997年,劉玉榮正式參加工作,在“牧星”路上走過了28年,參與過的飛船和衛星項目已有29個。28年里,她參與過神舟一號至神舟十號、天宮一號等重大航天工程項目的運控系統研發,也親歷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項目“雙星計劃”。她的經歷和回憶與我國空間科學從起步到繁榮的發展歷程融在一起,有滿滿的自豪。
劉玉榮記得,2002年,31歲的她跟隨團隊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開展“雙星計劃”有效載荷預集成測試。35人的隊伍里有15名女性,歐洲同行看到她們很年輕,驚訝地問:“你們都是技術人員嗎?”劉玉榮笑著說“是”。
“那是中國第一次以‘主載荷研制方’的身份參與國際衛星任務,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不管科學家,還是我們工程研制人員,都非常激動。”她回憶道。
劉玉榮也見證了新時代我國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2014年,完成天宮一號任務后,她加入空間中心,用載人航天工程積累的運控經驗,支撐中國當時規模最大的科學衛星計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
2015年,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支持下,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發射升空,位于北京懷柔的空間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也開始投入運行。“當時懷柔基地初建成,周圍全是工地,我們住在隔壁的招待所,每天穿過腳手架和水泥堆去做系統調試。”劉玉榮說。
隨著一顆顆空間科學衛星升空并產出重要科學成果,一套成熟的衛星運控系統和管理制度逐漸成型。團隊建立了“五個零”標準——載荷控制零失誤、應急響應零漏項、數據下行準零丟失、數據處理零錯誤、數據服務零差評。
盡管已經參與了這么多衛星運控任務,劉玉榮熱情依舊。“每顆衛星發射之前,任務執行人員會有半天休整時間用來調整心態,但實際上大家都很緊張,要反復想‘準備得到不到位’‘系統行不行’。哪怕是經歷了29顆星,我依然會激動。”劉玉榮說。
如今,劉玉榮正在參與“天關”衛星、中法天文衛星的總體技術工作,和年輕10歲、20歲的姑娘們一起開展技術協調、系統研制和衛星運行工作,往返于空間中心懷柔園區和中關村園區,樂此不疲。
當被問及最想做的事,劉玉榮說:“我想把這些年航天工程地面系統研制、運行的經驗好好總結一下,為后續任務提供參考。”
“80后”胡曉彥:
“管它什么硬骨頭,到面前了都要啃啃看”
胡曉彥
胡曉彥今年38歲,是空間中心高級工程師、地面支撐系統數據處理與管理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也是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她被大家評價為“優秀隨和,能量滿滿”。
2013年7月,胡曉彥從北京大學地球空間物理專業獲得碩士學位后來到空間中心。剛工作時,她主要參與子午工程等地面探測數據傳輸管理任務,2014年“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任務進入關鍵階段后,她的工作內容轉為衛星數據處理管理。
不同于地面探測數據,衛星傳下來的是按照標準協議層層“打包”好的原始數據。“我們要一層層把它解開,再把沒有明顯物理含義的‘0’‘1’代碼處理成具有物理含義的參量,然后及時分發給科學應用系統,供科學家使用。”胡曉彥說。
盡管此前沒有經驗,但接到“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數據處理管理任務時,胡曉彥感到非常興奮。“我知道它是一套復雜又成熟的體系,但管它什么硬骨頭,到面前了都要啃啃看。”
讀書時常常自嘲“懶散”的胡曉彥未曾想到,原本“躺平”的自己會在工作后的10多年里成為團隊中“啃硬骨頭”的主力。這些年里,她經歷了從具體軟件實現到分系統設計的角色蛻變,也在團隊“很拼”的氛圍帶動下,逐漸從“被任務推著走”變成“自己主動向前”。
“衛星工程是高度體系化的,每個環節都要無縫銜接,一個人很容易在和團隊共同努力的過程中,找到獲得感和成就感。”胡曉彥說。
胡曉彥至今記得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發星“悟空”號發射時那令人激動的場景:“剛開始駐場執行測試任務時,懷柔園區的水泥地還沒鋪完,食堂也沒建好,但大家在這樣的環境下共同奮斗。2015年12月17日那天在指揮大廳看到衛星發射成功時,全場歡呼。”
2019年,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成為首批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胡曉彥團隊成為這一國家級平臺的核心力量。她形容這是從“做好一顆星”到“服務整個領域”的轉變。
這一轉變帶來的挑戰,同樣讓胡曉彥感到興奮:“我們要整合科學衛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野外臺站等源頭的科學數據,構建國家空間科學數據資源體系,為搶占空間科技制高點、支撐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服務,這更讓我有一種做國家事、擔國家責的使命感。”
如今,胡曉彥又迎來了新挑戰。2024年初,她成為科學衛星運控部空間大數據技術研究室主任。“在更高的戰略層面,我感到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快成長。”她說。
作為團隊管理者,胡曉彥堅持在招聘中弱化性別考量、強化對個人潛力的考察。“技術崗位不分性別,重要的是專業能力和責任心。”
生活中的胡曉彥同樣務實而能量滿滿,她愛跳拉丁舞、喜歡繪畫和自然風光。經常有人問“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作為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她直言自己“很幸運,有可以幫著一起分擔家庭責任的愛人和長輩”。在她看來,生活和工作的共通之處也在于此,“平衡是個偽命題,真正要做的是‘共同分擔’”。
“90后”魏明月:
“宇宙的每個‘0’和‘1’,都值得全力以赴”
魏明月 廖江衡/攝
作為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1996年出生的魏明月,僅用3年時間就從職場新人成長為業務骨干。她參與了“夸父一號”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衛星、中法天文衛星3顆空間科學衛星的數據處理任務,目前是空間中心工程師、地面支撐系統主管設計師。大家對她的評價是“年輕,充滿戰斗力”。
2022年7月,魏明月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碩士畢業,加入“牧星”團隊。從校園走進職場,從讀書時做遙感衛星圖像的目標識別,轉變為從頭解析原始的二進制數據,一系列新挑戰等待著她。
這種轉變曾讓魏明月“壓力山大”。“不僅需要扎實的技術功底,還要求極致的嚴謹。一個參數的格式錯誤、小數點后保留位數偏差,都可能影響后續研究。”
中法天文衛星被魏明月視為“職業生涯的里程碑”。這顆中法聯合研制的天文衛星涉及4個載荷、中法數十家機構,僅接口文檔就有數百頁,且全為英文。加入該衛星研制隊伍后,為了快速適應,她白天研讀接口文檔,晚上惡補衛星系統工程知識,宿舍成了她的“第二辦公室”。
在空間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的數據處理間,一排排計算機顯示屏上跳動著密密麻麻的二進制代碼。看上去雜亂無章的“0”和“1”,經由魏明月的手,變成一張張一目了然的科學圖像,用精準的數據支撐著衛星的科學使命。
“科學家對細節的執著讓人印象深刻。”魏明月回憶,在一次中法聯合測試中,法方科學家要求一項參數保留6位小數,即便末尾是零也不得省略,“我們連夜修改接口,確保完全匹配,以便更好地滿足科學家的研究需求”。
2024年6月,中法天文衛星發射成功。在軌測試的這段時期是魏明月最忙碌的階段。“從睜眼工作到睡覺前,消息秒回,數據隨到隨檢查。”一次,在與朋友聚餐時,她因緊急處理數據調整需求而站在餐廳外打了40分鐘電話,朋友們調侃她“比衛星還忙”。
高強度的節奏讓魏明月感到充實。“宇宙的每個‘0’和‘1’,都值得全力以赴。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我們用實力證明,只要有專業能力和拼搏精神,就能突破自我。夢想無關性別,奮斗的光芒終將照亮每一片未知的星空。”
工作實在太累的時候,魏明月會通過畫國畫,讓自己短暫地抽離。“畫畫可以讓我進入‘心流’狀態。”她笑著說。有時,她會和胡曉彥等人一起去逛街,買點小飾品或好吃的。最近,受姐姐們的影響,她對潛水產生了興趣,為了有一天能去潛水,她從游泳學起,克服了幾十年來對水的恐懼。“我想探索更多未知,無論是海底還是星空。”魏明月說。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5-03-24 第3版 綜合)
歡迎關注我們,轉載授權、投稿事宜請
在文后留言,小編會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