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封面新聞報道,印度國防部發表聲明宣布,印度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早前由位于南部的科欽造船廠交付海軍。該航母由印度海軍海軍設計局設計,國有的科欽造船廠建造,整體本土化率達76%。隨著“維克蘭特”號的交付,印度成為有能力自行設計和建造航母的少數國家之一。“維克蘭特”號長262米,寬60米,標準排水量3.75萬噸,滿載排水量4萬噸,動力系統為四臺LM-2500+燃氣輪機,總軸馬力為16萬馬力,最大航速28節,巡航速度18節,續航力7500海里。
維克蘭特航母(資料圖)
該艦2009年舉行了龍骨鋪設儀式,期間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多次下水、服役推遲等狀況。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是印度船廠向印度海軍的交付儀式,并非航母正式的服役儀式。印度表示,他的發動機是美國的,雷達是以色列的,艦載機也在招標進口戰機,艦島設計是意大利的,航母的飛行甲板是從俄羅斯進口的,不明白怎么來的國產化率。估計印度科欽造船廠只是建造了一個航母軀體,可見印度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依舊是一個“大雜燴”。
印度對航母的追求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但直到1999年,印度海軍才正式啟動國產航母的預研工作。2003年,項目正式獲批,并命名為“藍天衛士”,后為紀念首艘航母“維克蘭特”號,于2004年更名為現名。2021年8月,維克蘭特號終于進入海試階段,但后續測試屢遭挫折。2022年7月,航母正式交付海軍,但交付7天后便曝出動力系統故障、雷達失靈等嚴重問題,艦載機起降系統甚至無法正常運作。維克蘭特號的建造歷程折射出印度國防工業的深層矛盾。
維克蘭特航母(資料圖)
2023年12月,“維克蘭特”號返回船廠進行維護,此次維護的核心是加裝相控陣雷達和近防垂發導彈系統。該航母服役之初(2022年2月前),這兩個關鍵系統并未安裝,位置僅以鐵板遮蔽,預留安裝空間。目前施工進度顯示,“維克蘭特”號出塢后,雷達和近防武器系統問題有望解決,因為這些都是成熟型號,安裝難度不大。然而,艦載機問題依然是個難題。早在“維克蘭特”號服役前的半年(2022年2月),才首次有米格-29K艦載機在該航母上完成降落測試。
當印度還在為升降機尺寸爭論時,中國造船廠已開始建造采用電磁彈射的福建艦。這種差距絕非偶然:中國航母發展始終遵循"艦機同步"原則,遼寧艦服役前已完成殲-15陸基模擬起降3000次;而印度"維克蘭特"號海試結束時,艦載機采購才剛剛啟動。更關鍵的是,中國建立起涵蓋特種鋼材、相控陣雷達、電磁彈射器的完整產業鏈,而印度70%的軍工產能依賴進口組裝。這種差異在艦載機領域尤為明顯。殲-35配備的氮化鎵雷達探測距離超過300公里,能同時跟蹤30個目標。
目前中印都擁有兩艘已經服役的航空母艦,發展脈路也有些相似,但本質上卻天差地別。中國的遼寧艦雖然也是蘇聯的遺腹子,但當初中國只是買了個空殼回來進行改造,從里到外,包括雷達、電子系統、艦載機全部都是自主研發。反觀印度,現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雖然也是購買蘇聯航母的遺腹子,但全程都是由俄羅斯改裝,印度根本沒有在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改造工程中學到任何有關航母建造的經驗。
航母(資料圖)
早在2023年11月,有報道稱印度已經開始籌劃建造其第三艘航母,預計總投資達到60億美元。然而,該項目的前景并不明朗,巨額的資金投入似乎成了一個無底洞,超出了印度的財政承受能力。面對這種情況,印度不得不調整其期望,計劃建造一艘與現役的“維克蘭特”號相似的航母,以確保至少擁有三艘航母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印度計劃在未來8至10年內建造一艘新型航空母艦,該航母將配備至少28架戰斗機和直升機。這一項目是印度海軍力量擴展戰略的一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