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春,逐漸變暖。地面冒出來的嫩綠,已經蔓延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其中就有春天里最美味的第一道野菜——苜蓿。
看著它在大地上鋪展的速度,既能讓你大飽眼福,又能讓你大飽口福。
苜蓿,俗稱“金花菜”“三葉草”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鹽堿等特點,其土壤適應性強。
每年早春時節,苜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蔓延,嫩綠的葉片層層疊疊,席卷并覆蓋它生存的地方。
苜蓿為草原上的牛羊等牲畜提供了新鮮的草料,看那低頭咀嚼的牛羊群,表現出的是享受美味的姿態。羊群潔白的卷毛與苜蓿的翠綠相映成趣,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真是當之無愧!
苜蓿在新疆不單單是“牧草之王”,還是餐桌上被賦予“綠色珍寶”之稱的美味時令。這獨特的美食風味,在新疆被譽為“綠色肉食”。
它的生長環境,讓作為時令菜的它,富含不一般的營養成分。
苜蓿的嫩芽富含維生素K、鐵元素、維生素C、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其中維生素K含量在綠葉蔬菜中名列前茅,含鐵量是菠菜的4倍,遠超普通蔬菜。這樣的美味時令,一年吃一次,機會難得。
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那我們來看看新疆苜蓿的“千變萬化”。
“曲曲兒”——餛飩
一碗苜蓿餃子,滿足新疆人春季嘗鮮的味蕾,一口下去,瞬間喚醒了冰封一整個冬日的活力。眼前的世界里,都是爭奇斗艷!
“曲曲兒”,新疆維吾爾語,翻譯過來是餛飩。苜蓿應著當地民族習慣,是新疆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食材,象征著自然與健康的結合。無論是在美食街的攤位上,還是在人流量多的巴扎里,都可以看到現包現下鍋的苜蓿餡兒的餛飩。
將摘好的嫩枝帶葉的苜蓿洗凈,可以用機器攪碎,也可以手持刀切碎。
把碎末的餡兒用手捏捏,焯焯水分。你會看到綠色糊狀的濃汁,如果舍不得倒,可以留作苜蓿汁水,喝一杯超贊的呦!也可以用苜蓿汁水和面,來個綠色面皮。
接下來,熱鍋涼油。放點羊肉,加點炒干的羊尾油,往切碎的皮牙子上加點兒孜然粉,在你攪拌的過程中就已經相互間碰撞出獨特的風味!
根據自己的口味調餡兒,也可以是素的,純純的苜蓿餡兒。
待油熱之后,把餡兒倒入鍋里,翻炒,并適當地灑入鹽和白胡椒,那味道已經開始肆意飄散。
炒好的餡兒放涼后,取一張搟好的皮,把餡料放上去,餛飩皮交錯疊放。撮合后再往中間彎折,把兩個角疊合在一起,捏緊。緊緊地鎖住新鮮美味。
Ok!“元寶”餛飩。
鍋里的水沸騰,下鍋煮,熟了后出鍋,上桌。那料碗里是自己喜愛口味的調料,油潑辣子和醋,你自己調。也可以來一碗帶湯的,那湯水里都是一股清新味兒。
“曲曲兒”咬一口下去,濃濃野草清香。慢慢咀嚼,會散發一陣苦澀,還混合著清新甘甜的味道。果不其然,春天的頭茬苜蓿賽人參。
包的時候兩小時,吃飯十分鐘,大快朵頤,一掃而光。
“仙人球”——苜蓿丸子、苜蓿疙瘩
苜蓿摘洗干凈后,瀝干水分,緊接著對它進行“碎尸萬段”。
脆嫩的響聲“咔咔咔”在刀板上此起彼伏。碎了之后,放入事先備好的盆兒里,先加入一些堿面或者小蘇打,添一小勺鹽,適量地撒上五香粉,開始攪拌均勻。
然后倒入面粉混合好,搓成小團子,放在蒸盤上,蒸15分鐘即可。蒸的工序會讓苜蓿保留它自身攜帶的營養。
苜蓿丸子成功出鍋后,可以根據自己口味,把碗里調好的蒜泥辣椒汁澆上去,蒜香味兒攜帶苜蓿的清香已經縷縷漂浮。
夾起一團,咬入口中的丸子,面粉韌勁兒帶著苜蓿的支離破碎,里面已經被蒜香辣子汁滲透了,那味道絕了。已經不是草,而是寶了。
油炸素丸子,夾一顆輕輕咬一口,外焦里嫩的它已經在你的口腔里肆意泛濫,一會兒嚼出甜味,一會兒又嚼出一股淡淡的苦味,那自身攜帶的自然味,讓你會情不自禁地閉目感受一番。
涼拌苜蓿
鮮嫩的苜蓿芽洗凈后放入鍋里,焯水后過涼水,控干水分后放入盤中,它依然翠綠。接著就把蒜末、白芝麻、小米椒等也鋪在苜蓿上備用。
起鍋燒油,把辣椒、花椒粒、花生粒一起“鉆個猛子”,“靈魂汁子”澆給,“刺啦”一聲,爆香。最后滴醋,適當調鹽加兩勺生抽。
一盤做法簡單的涼拌苜蓿,可以與桌子上的羊肉抓飯、羊肉那仁、烤肉等葷腥搭配,一點也不失身份。一筷子的它發揮著低熱量、低碳水的功效,還促進腸胃蠕動。
“牧草王”苜蓿,聽著土里土氣,飼養牛羊牲畜。可沒想到,苜蓿居然讓你期盼一年一次的到來。
苜蓿炒雞蛋
苜蓿還可以與雞蛋來一盤,把摘撿并洗凈的苜蓿切段備用。打幾個雞蛋,撒鹽,放入花椒面兒,攪拌均勻后,煎蛋出鍋。接著再清炒苜蓿,出鍋前把煎好的蛋倒進去,翻炒兩下。這樣一盤菜,簡單又營養!
黃綠相間的搭配,視覺效果上直接拉滿。
一盤熱菜上桌,還是素菜,可它卻被譽為“綠色肉食”。
在你的米飯、拌面都可以做一道菜,應著春季的時令,換著花樣來,鮮嫩的模樣,清香的口味里還略帶甘甜。它是綠色食材,對素食者、減肥人群、注重養身的人來說,它是佳品。
苜蓿烤包子
苜蓿加了肉,都變了樣。
苜蓿被新疆人狠狠恩寵了。這個短暫的春季,既然苜蓿可以食用,那就想盡辦法讓它變著花樣。
這不,苜蓿烤包子也來了。
很多烤包子店里,會根據季節在馕坑邊張貼“有苜蓿庫麥起”——苜蓿烤包子的提示。
烤包子餡兒里添加了苜蓿。根據苜蓿的比例加羊肉末、孜然等調料拌勻,包入發酵的面皮里,貼入馕坑烤制金黃即可。
圖片來源:小紅書:@許小貓公子
剛出爐的苜蓿烤包子,外皮酥脆又略微焦,內餡是苜蓿與羊肉混合,你用手掰開后,熱氣騰騰的麥香和肉餡兒味,一股股無形的香氣撲入你的鼻孔,那苜蓿的香氣也毫不遜色,你的反應就是“埋頭吃”,根本停不下來。
苜蓿混合著羊肉滋滋冒油,你再端一碗紅茶喝下去,連吃幾個都不過癮!
還有在街道看到自帶“馕坑”的車車,堆放的新鮮苜蓿,那現包時,讓你看著滿滿當當的餡兒被輕松地裹住,捏成月牙型,真是實在。
苜蓿鍋貼
鍋貼很熟悉了,就是在和好的面皮里放入鮮美的餡料,餡料可以根據不同口味調試,肉餡、三鮮餡、素菜餡等。苜蓿作為綠色珍寶之一,也可做鍋貼。
先切好苜蓿備用,再把切好的羊肉丁和皮牙子丁,放到苜蓿上,在盆兒里撒鹽、孜然粉、和適量的黑白胡椒粉,最后把熱油澆給,并攪拌均勻。
拿起搟好的面皮,包餡兒捏緊,成半月形,給鍋里添水后,留出一定空位放鍋貼,在鍋邊灑鹽水,接著就把捏好的貼上去,蓋上鍋蓋,燜二十分鐘即可。
上盤后,你已經迫不及待了,看那發青的面皮,半透明似的模樣,當你用手輕輕撕開面皮兒,會看到面皮Q彈、勁道,來回撕扯,兩三下才會露出里面的餡兒,那被肉滋潤了的模樣,亮晶晶,光溜溜。此時,著急吃上一口,燙得你來不及感受。
苜蓿的清香與鮮美的羊肉完全融合,草原的氣息撲面而來。
沒有苜蓿的春天是不完整的
苜蓿湯
一把普通的苜蓿,可以在煮湯時放入有土豆、胡蘿卜等的湯鍋里,清淡健康盡在湯里浮現。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苜蓿氣味苦、平、澀、無毒。安中利人,可久食。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
在新疆一年一度“諾魯孜節”的諾魯孜飯里都有它的身影,諾魯孜飯是節日里的重要的出場。
一碗諾魯孜飯里面有幸福、健康、成功、平安、富裕和成長!
帶有羊肉丁丁的湯鍋被熬制得色澤鮮亮,體型各異的谷物,還有塊狀的白蘿卜、胡蘿卜、恰瑪古也在里面翻騰。適時加入杏干,葡萄干等堅果,再添一把苜蓿在湯鍋里煮。
出鍋后,盛在碗里,一眼看去,五顏六色。濃濃的香味讓你有了對諾魯孜飯的“迫不及待”。
春天里的諾魯孜飯滿滿都是福分。
一碗普通的湯飯里也可以適當加入些許苜蓿,按先后順序起鍋燒油,炒肉丁洋蔥,加入蒜蓉和蔥煸炒,把剁成碎丁的番茄放入鍋中,翻炒出汁,給湯水一抹鮮亮濃郁的紅色。
在面片煮熟過程中,放入備好的苜蓿,點綴口感的它,不容小覷。一碗苜蓿湯飯,酸溜溜,還略帶淡淡苦澀。
汪曾祺說過,“熱愛美食,喜好烹飪,不光“愛吃”,還很“會吃”,美食不僅是味道的誘惑,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嘗一嘗苜蓿嫩芽烹制的美食,促進腸胃蠕動,營養好吸收。
想吃出春天的味道嗎?想品嘗新疆人春季的傳統美食嗎?那就讓襲來的“新綠”——苜蓿,在我們的胃里好好打個滾兒,讓我們的味蕾好好體味一番!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