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站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前,目光貪婪地掃過堆積如山的古代文書。
他或許未曾想到,自己盜走的數千卷文獻中,竟有一塊毫不起眼的墓碑抄本,會在百年后揭開唐朝最血腥政變——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這塊墓碑的主人,名叫常何。
常何是誰?
新舊兩《唐書》中僅寥寥數筆,稱其為“禁軍將領”。
但正是這位“小人物”的墓志銘,道出了李世民弒兄奪位的關鍵布局。
直到上個世紀末,巴黎吉美博物館展覽時,這份《常何墓碑文》的抄本才被前來參觀的一位中國歷史愛好者突然注意到。
當人們仔細辨認后,赫然發現了 "上柱國常府君墓志" 八個篆字時,一段顛覆千年認知的玄武門真相即將浮出水面——這位把守玄武門的禁軍將領,竟是李世民提前兩年埋下的致命棋子。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于北門領健兒長上。”
“廢物太子”:他們誹謗我啊!
在所有開國皇帝中,誰的運氣最好?誰的工作態度最為“劃水摸魚”?
那就是李淵了。
秦漢晉隋、宋元明清。
開國皇帝大都要么是身經百戰、要么是雄才大略,哪怕是晉朝,司馬一家也是拼著隱忍三十年、拉低了一個時代的道德底線連帶著司馬這個姓都臭了的代價,才有了“三馬食槽”。
但李淵開國當了皇帝后,他幾乎是當了一個甩手掌柜,這其實也是沒辦法,誰讓人家有了兩個好兒子呢。
首先天策上將李世民就不用說了。
唐朝建立初期,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還有許多割據勢力。
李世民率領著唐軍南征北戰,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強大的割據勢力,為唐朝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
尤其是河南滎陽虎牢關一戰,年僅23歲的李世民僅憑三千五百玄甲軍大破十萬敵軍,一戰擒雙王,徹底奠定了自己“七世紀地表最強男人”的歷史地位。
而和李世民相比,李淵的大兒子、大唐太子李建成其實也并不差。
在后來的一些文藝作品中,李建成大多被塑造成了一個昏庸無能、貪財好色的紈绔公子形象,但如果李建成本人看了這些作品,一定會大呼冤枉:誹謗啊,他們誹謗我啊!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李建成并沒有那么昏聵不堪,反而在歷朝歷代的開國太子中能力都算得上靠前的幾位了,《唐書》和《資治通鑒》中都記載了"建成性仁厚"。
這是一個懂得儒家教義的人,并且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后,主要在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日常政務,他需要協調各方勢力,確保朝廷的正常運轉,同時他還要參與制定國家的政策和法規,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出謀劃策。
在李建成的努力下,朝廷的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為唐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并且李世民打得是南方地區,而李唐的大后方(今甘肅、陜西,甚至陜西、河北北部),很多戰爭也都是李建成前去領兵作戰的,并且也還是都打贏了。
能夠有這樣的兩個兒子,單從能力上看,李淵應該是非常高興的,并且他在封李建成為太子的同時,也封了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這就是李淵精心設計的制衡術:太子主要負責守成,秦王專職開疆,齊王李元吉充當“反面典型”,自己不好罵兩個優秀兒子了就拿他來指桑罵槐(畢竟這個“類人生物”真的可以說算是李淵的一個敗筆)。
如果放在別的朝代,開疆的兒子能力弱一些,這樣的帝王制衡也許的確能夠讓權力平穩交接,李建成的確可以當上皇帝。
但這是唐朝。
玩家李建成你好,系統已經給你匹配了旗鼓相當的對手——李世民,請開始你的表演。
李建成:我?
兄弟斗法:都要出人命了我爹還不管?
在這場太子之爭一開始,李建成其實也是充滿了戰意的,是躍躍欲試的。
他知道自己這個好弟弟那邊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軍權,尤其是“玄甲軍”,那堪稱精銳在中的精銳,于是他也招募了兩千多名壯士,組建了一支“長林軍”。
“長林軍”的入門考試就是能夠舉起三百斤的石鎖,如果會射箭、騎馬等加分項,那更是可以直接當上“百夫長”。
有了兵,還要有兵器甲胄,經過一番準備,李建成成果從兵部運出來了幾千套鎧甲,裝備長林軍后剩下的,李建成讓手下爾朱煥、喬公山去送給了外將楊文干,準備讓楊文干當自己的外援。
但爾朱煥的心理素質實在是太差了,他知道這些鎧甲一旦被發現自己就是個死,砍頭都要加急的那種,于是此人竟然直接選擇了坦白從寬,向李淵舉報李建成。
李淵聞訊后果然大怒,下令軟禁李建成,而楊文干聽到風聲也是嚇得狗急跳墻直接造反了,后被李世民帶兵平定。
那么李建成應該怎么處理呢?
身為儲君竟然“資敵造反”,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這是太子啊,是自己的兒子,李淵也只能處理了太子府的兩個屬官草草了事,并且為了讓李建成一方放心,他還處理了天策府參軍杜淹。
這讓李世民難以接受,恰好在這時,又出現了“夜宴下毒”。
簡單來說,就是李建成請李世民吃飯賠罪,咱哥倆打斷骨頭連著筋,兄弟情誼不能散啊。
結果飯吃了一半,李世民便只覺得腹痛如絞,幸虧淮安王李神通在一旁作陪,見勢不妙趕緊背起來李世民就往天策府跑,一頓搶救才把李世民救了回來。
李淵知道后,竟然是下令以后這哥倆不準再一起喝酒了,封了李世民陜東道大行臺,準備讓他和李建成兄弟二人分家。
如果李淵不是皇帝,只是一個土財主,那么這樣的分家或許會終結兄弟二人的爭端,但現實是他們爭得是皇位啊,是權力啊。
中國歷史上的權力之爭那就是一個零和博弈,就是贏者通吃,沒有緩和的余地。
果然在此之后,李淵和稀泥的態度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時“上聽”了。
李建成:我都要殺我弟弟了哎,現在我居然沒事?
李世民:我都要被我哥哥殺了哎,現在他居然沒事?
那什么都別說了,看來你這老爹也是個糊涂老爹,咱哥倆的事還是咱哥倆自己解決吧。
大概也正是在這時(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看中了一個將領常何。
血色玄武門:常何如何“開門放秦王”
常何之前的工作履歷也算是很清白。
他在隋末農民起義后不久就加入了瓦崗軍,被李密封為了上柱國、雷澤公,在李淵開國后勸李密歸降李淵,后來也是先后在李世民、李建成以及李孝恭手下都當過將領,哪方勢力都混了個臉熟,最讓他覺得值得投資的,自然是李世民了。
根據《常何墓志銘》的拓片來看,常何在武德三年(620年)就投靠到了李世民麾下(武德三年,投效秦王幕府)。
但是《舊唐書》記載,"常何武德七年歸唐"。
這里四年的時間差,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的故意為之。
因為李世民要常何去擔任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玄武門北門統領,并且還不能讓別人察覺到他是自己的人,所以才隱去了常何這四年的工作經歷。
果然在見到了常何之后,李世民給予了常何信任和賞賜。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于北門領健兒長上”
金刀算是信物,從此你就是我的心腹了,黃金是工資,咱老李不是光畫大餅不掏錢,這就是你的安家費,你出事了你家里也會有個保證。
在情緒價值和經濟價值雙到位的情況下,收買常何真的太簡單了。
李世民為何要重金收買常何?
答案藏在長安城的北門——玄武門。
這座城門是皇宮通往外界的咽喉要道,控制此處等于捏住了皇帝李淵的命脈,而李世民給常何安排的正是玄武門的守將,并且一定要和李建成打好關系,讓李建成覺得常何是向著他的。
果然直到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死的時候都以為常何是“自己人”。
畢竟常何以前曾隨他征討河北劉黑闥,也算是東宮舊部,可他萬萬沒想到,早在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已用黃金與權位將常何“策反”,并安插其鎮守玄武門。
兩年后,這枚暗棋終成致命殺招。
公元626年7月2日,長安城的清晨平靜得詭異,李淵召李建成、李世民入宮,因為李世民向李淵挑明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后宮。
你兒子給你戴帽子了。
李淵大怒,讓李建成、李元吉進宮對質。
李建成自信滿滿,因為他認定玄武門守將常何是“自己人”,然而這卻是李世民精心設計的死亡陷阱。
作為禁軍首領,常何表面向李建成效忠,暗中卻為李世民大開方便之門。
首先就是放行武裝,李世民率尉遲恭等九名武將攜兵器入宮,按律當斬,但常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再就是誤導李建成,宮里一切正常,李建成至死都未懷疑常何,甚至未帶護衛,等走到臨湖殿了才察覺事情不對,轉身想跑卻被李世民一箭穿喉。
最終就是阻截援兵,當李建成的東宮衛隊趕來救援時,常何率禁軍死守玄武門,為李世民爭取時間。
兄弟鬩墻:李建成的“躺槍”與李世民的千年人設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并未飛黃騰達,僅獲虛職與錢財賞賜,畢竟,他是“弒兄污點”的活證據,但這筆賞賜著實有些嚇人。
(九年六月,賜金三百斤,授右武衛將軍)
換算成現代貨幣,這相當于單筆進賬 1.2 億人民幣的封口費。
常何家族墓出土的波斯金幣、粟特銀器,證實了這位 "月薪三千" 的守門員,如何在秦王這里實現了財務自由。
直到貞觀六年(632年),常何才因舉薦賢才馬周被提拔,但墓志銘中仍隱去玄武門細節,足見李世民對這段歷史的忌諱。
在刻板印象中,李建成被塑造成“昏庸無能”的太子,而李世民則是“被迫自衛”的悲情英雄,我們之前已經說了真實的歷史情況并非如此,而常何墓志銘的出土,更是撕開了史官粉飾的裂縫。
常何墓志銘拓本
李建成并非庸才:他隨父起兵,攻克西河城僅用9天;平定劉黑闥叛亂,穩固河北;多次抵御突厥,為李世民征戰中原掃清后顧之憂,李淵甚至評價他“性頗仁厚”,是合格的儲君。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干了兩件大事:一是殺光李建成、李元吉的十個兒子,斬草除根;二是授意史官將兄長寫成“謀害親弟未遂”的惡人,自己則成了“被逼反擊”的苦主。
但常何的墓志銘戳破了這一敘事:李世民早在武德七年便開始布局玄武門,收買禁軍、安插心腹,甚至以“黃金三十挺”收買常何去拉攏其他士兵。
這場政變絕非臨時起意,而是一場蓄謀兩年的權力絞殺,這也讓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李世民的兩副面孔,英雄還是陰謀家?
這里我們可以看一下李世民的“功過辯證法”。
不可否認,李世民締造了貞觀之治,但其上位之路充滿血腥,常何墓志銘的發現,讓我們看到歷史的兩副面孔。
除了明君,李世民也有梟雄的一面,他善用權謀,甚至不惜弒親;同時也暴露了史書的局限性,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往往掩蓋真相。
若非墓志銘出土,李建成或許永遠背負“無能太子”的罵名。
他的悲劇印證了權力斗爭的殘酷:即便能力出眾,一旦失勢,連歷史評價都會被篡改。
常何的墓志銘,像一枚穿越千年的子彈,擊碎了李世民精心編織的“自衛敘事”。
它提醒我們:歷史從非非黑即白,英雄的桂冠下可能藏著血腥的匕首,而“失敗者”的墳冢里,或許埋著被篡改的榮光。
如今,這塊改寫唐朝史的碑文仍躺在巴黎的博物館中,它沉默不語,卻訴說著一個真理——再完美的謊言,也敵不過時間與真相的較量。
參考文獻:
常何與隋末農民起義——從敦煌遺書《常何墓碑》談起——劉進寶.敦煌研究.2014(06)
常何墓碑校釋拾遺——劉樂賢.敦煌研究.2014 (06)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56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