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快節奏如同一股無形的洪流,裹挾著每一個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抑郁焦慮悄然纏上了許多人,讓人們在生活中奮力前行,卻在精神世界里陷入掙扎,難以自拔。抑郁焦慮是如今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近年來,其發病人群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無數年輕人正承受著由此帶來的精神折磨。相關數據顯示,在一定范圍內的人群中,抑郁焦慮問題的占比相當可觀,且在成年人群體里,也有相當比例的人正被抑郁焦慮情緒所困擾。雖然抑郁焦慮的出現概率與生活壓力、環境等因素緊密相關,但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并非絕對,不禁讓人思考,你是否正處于抑郁焦慮的狀態呢?又有哪些人更容易被抑郁焦慮盯上呢?
健康的心理狀態如同陽光般溫暖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積極面對一切,可當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莫名的焦慮不安等狀況頻繁出現,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時,就要警惕了,在醫學上,這些表現很可能是抑郁焦慮的信號。若情緒持續低落,對日常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感受不到快樂,或是時常陷入過度的焦慮之中,比如對未來無端擔憂,身體出現緊張性不適,像心慌、手抖等,抑或是睡眠質量嚴重下降,入睡困難、多夢易醒,且這種睡眠問題長期影響精神狀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出現至少三個月,都建議盡早尋求專業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幫助。
抑郁焦慮成因復雜,主要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大類,生理方面涉及神經、內分泌及大腦本身等多方面因素。要明確的是,這些高危因素只是基于大量研究統計得出的可能性結論,并非意味著具備這些因素就必然會患上抑郁焦慮。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像冠心病、高血壓患者,由于身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發生抑郁焦慮的比例較高,且抑郁焦慮癥狀有時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加重的潛在信號;糖尿病患者群體中,抑郁焦慮的患病率處于較高水平,患病時間越長,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慢性腎病患者因身體代謝失衡,毒素堆積,約有相當比例的人會伴隨抑郁焦慮情緒;甲狀腺功能異常,無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還是減退,都可能干擾激素平衡,進而影響情緒,導致抑郁焦慮的發生;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腦卒中等,會損傷大腦神經傳導,破壞神經遞質平衡,與抑郁焦慮密切相關。
從心理因素來看,長期處于高壓環境下,工作任務繁重、面臨失業風險,或是家庭關系緊張,夫妻頻繁爭吵、親子關系不和諧等,都容易使人產生心理壓力,若無法有效排解,就可能引發抑郁焦慮。本身具有某些性格特質,如過度敏感、完美主義、內向孤僻等,在面對生活挫折時,更容易陷入負面思維,產生抑郁焦慮情緒。在藥物影響方面,一些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的藥物,可能會影響神經遞質的正常傳遞,從而導致抑郁焦慮癥狀,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等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情緒方面的不良反應,如抑郁、焦慮等。不良生活方式同樣影響巨大,長期熬夜打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鐘,使大腦得不到充分休息,影響神經遞質的合成與調節,進而增加抑郁焦慮的發病幾率;酗酒會損害大腦細胞,干擾神經功能,長期酗酒者患抑郁焦慮的概率遠高于常人;身體缺乏鍛煉,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大腦無法獲取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不利于維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易引發抑郁焦慮。
如果懷疑自己存在抑郁焦慮問題,一般需要進行全面的檢查。首先是精神狀態評估,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評量表,如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從多個維度了解情緒狀態,同時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血常規、甲狀腺功能檢測、激素水平測定等,排查是否存在生理疾病引發的情緒問題。由于大部分抑郁焦慮患者都伴有心理因素,所以心理治療至關重要。精神心理科醫生會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識別并糾正負面思維模式,重建積極的認知體系,鼓勵患者與家人、朋友多溝通交流,獲得情感支持,改善人際關系,從而逐步緩解抑郁焦慮情緒。必要時,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具針對性的藥物,調節大腦神經遞質水平,緩解癥狀,但藥物治療必須嚴格遵循醫囑,確保安全有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