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圖片來源于《穆默攝影日記》。許多人可能對穆默并不太了解,但提到他的前任克林德則無人不知。1900年,克林德在北京街頭開槍挑釁,結果被清朝將領恩海擊斃,這一事件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的一個重要原因。克林德去世后,穆默接任了德國駐華公使的職務。
出行行列
1902年4月12日(農歷三月初五),穆默攜帶一名文官和一名武官,以及四名護衛,從北京啟程,沿著當年皇帝前往避暑山莊的御道,開始了他的旅程。
腳夫們
伴隨著他們的是幾名雇傭的搬運工,牽著騾子和馬匹,攜帶著各式行李共同啟程。在他們的途中,停靠了一座客棧,院子里綁著不少牲畜,地面上放著專為牲口準備的籮筐。由于客棧的環境較為復雜,一位身著藍衣的武林高手正在院子里巡邏。
護衛隊
為了確保這位重要人物的安全,避免再現克林德的悲劇,清朝不僅派出保鏢進行秘密保護,還在他的行程中安排了大量清軍隨行護衛。特別是在地形復雜的地方,必定會有持槍的清兵在前面開路。
常山峪行宮
穆默一行抵達了一個名為常山峪的地點,距離北京有160公里。在這里,曾建有一座行宮,康熙、乾隆和嘉慶三位皇帝在位期間,每年都會在此逗留一段時間。
行宮圍墻
在清代中期,皇帝每年都會前往承德的避暑山莊進行居住和辦公,沿途修建了許多行宮供其使用。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途經常山峪,感嘆康熙當年所建的這一行宮之完美,便創作了題為《常山峪行宮》的詩篇。
行宮內景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常山峪行宮因清朝的衰敗而變得面目全非,曾經雄偉壯麗的建筑如今只剩下一個框架,滿目瘡痍。
庭院建筑
這是行宮內的一座建筑,屋頂的瓦片已經脫落,顯露出一根根木椽,變形的屋頂上長滿了野草。房屋前的地面上雜亂無章地散落著幾根圓木,可能是周圍建筑掉落的檁木。
行宮全景
從高處眺望常山峪行宮,依山而筑的建筑物顯得十分破舊,但圍墻依然保持完好,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皇室風范。
避暑山莊
4月18日,穆默抵達承德后,首先造訪了他一直向往的避暑山莊。避暑山莊又被稱為“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耗時近90年才得以完工。
環碧島
遠眺湖中的環碧島,湖面如同一面明鏡,上面橫跨著一座簡單的木橋,一只梅花鹿正在橋上悠然走過。那時的避暑山莊飼養了許多梅花鹿,我們可以在許多舊照片中發現它們的身影。
湖邊景色
穆默在芳渚臨流亭拍攝的照片中,左側展現了知魚磯的一隅,右側則是永佑寺舍利塔的倒影。高聳的寶塔與參天的松柏相映成趣,湖面波光粼粼,宛如置身于仙境之中。
寶塔近景
永佑寺舍利塔,亦稱為六和塔,模仿了南京報恩寺塔的設計,塔高達六十七米,登上塔頂,周圍的美麗景色一覽無余。
古廟老樹
這棵形狀獨特的老樹,根系錯綜復雜,樹枝交錯交織。透過樹下的空隙可以遠眺到位于梨樹峪口北側山坡上的龍王廟,這座廟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曾親自題寫了“靈澤”匾額。此廟后來遭到毀壞,如今我們見到的龍王廟是經過重建而仿造的。
普寧寺
穆默在熱河都統色楞額的陪伴下參觀了外八廟。上圖展示的是建于乾隆二十年的普寧寺,該寺廟是清代在避暑山莊北部興建的首座皇家寺廟。
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筑,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經過四年的建設于1771年完工。因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拉薩的布達拉宮,所以也被稱為“小布達拉宮”。
五塔門
五塔門因其頂端有五座藏式寶塔,顏色分別為黑、白、綠、黃和紅而得名。其下是白臺,旁邊有一間小屋,門上貼著門神,給人一種普通民眾居住的感覺。遠處矗立著寺廟中最高的建筑大紅臺,規模龐大,十分壯觀。(如需查看更多承德的老照片,請參考下方的《河北承德老照片合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