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在長津湖地區拉開了帷幕,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志愿軍一舉殲滅“聯合國軍”3.6萬余人,收復“三八線”以北全部領土,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美軍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敗退。
1950年12月,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在撤退中發生車禍身亡,為扭轉敗局,美國匆忙派遣李奇微接替沃克并兼任“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
正是這個人,險些讓志愿軍付出慘痛的代價。
相比于麥克阿瑟的狂傲、目中無人,李奇微對志愿軍卻十分重視,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對關于中國志愿軍的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終于發現了中國志愿軍一個致命缺陷。
光復漢城向南急進
“聯合國軍”在遭到兩次沉重的打擊后,全線撤退至“三八線”以南進入防御狀態。
為進一步在國際上取得政治地位,彭德懷總司令根據毛主席命令,于1950年12月31日17時,命令志愿軍越過“三八線”全線發起進攻,第三次戰役就此展開。
1月2日,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聯合國軍”在“三八線”所設陣地全面崩潰,李奇微無奈下令全線撤至漢城以南組織防御。
1月3日開始,志愿軍轉為追擊作戰,“聯合國軍”緊急撤出漢城,1月4日,志愿軍第39軍、50軍進占南朝鮮“首都”漢城。
并且在李奇微的辦公室發現了一件釘在墻上的睡衣,上面寫著:“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此消息一出,舉國歡慶,世界震驚。《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朝中人民部隊發起新攻勢,光復漢城向南疾進》。
在這時候,有很多人心生輕敵的想法,一時間很多“由北向南,一推就完”,“快打,快勝,快回國”的言論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彭德懷不快地和身邊的人說:
“要把那么多裝備精良的敵人一下子趕下海去!能趕得下去嗎?”
作為戰場上的統帥,彭德懷很清楚志愿軍現在的處境。
此時,很多戰士都認為“美軍要完蛋了”,只要繼續推進,美軍遲早會被趕回老家。
接下來一連數日,志愿軍以及朝鮮人民軍高歌猛進,光復大量地區,1月8日,“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7度附近。
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
志愿軍在跨入朝鮮戰場后,已經取得三戰三捷,舉世矚目的戰績,可是彭德懷總司令怎么都高興不起來。
隨著戰線的南移,志愿軍的戰線越拉越長,后勤運輸線越來越長,最長的已經達到700公里。
再加上入朝后3個月連續作戰,志愿軍戰士非常疲憊,美軍飛機不斷對志愿軍補給線進行封鎖騷擾,志愿軍的后勤補給跟不上。
彭德懷在得知李奇微留下話后,心中更加不安,美軍根本沒有潰退,而是在有組織地撤離,看似推進了很長,但是美軍的實際損失很低。
1月7日,彭德懷連夜召開中朝聯軍領導干部會議,在會議上說出了自己最擔心的事情。
祖國人民只知道我們的戰果,往往卻不了解真情,不了解我們志愿軍面臨的困難。
新華社如此大張旗鼓地宣傳報道,我的心里很不踏實,因為美軍并沒有被整軍整軍地被殲滅,戰斗力仍然很強大。
敵人不是傻瓜,他們現在在想什么?會不會設下了圈套讓我們去鉆?會不會利用我們戰線過長,再制造一個“仁川登陸”?戰士們把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就要珍惜每一個戰士的寶貴生命。我們要適可而止,要盡量減少傷亡。
彭德懷說出了這一番話后,負責后勤工作的洪學智副司令表示非常贊同,也說出了現在后勤保障的困難,棉衣供不上不說,糧食更跟不上,戰士們營養根本得不到保障。
戰士們都是靠著一把雪一把炒面充饑,不說餓死凍死的,患上各種怪病的不計其數,患上夜盲癥的戰士甚至已經達到了上萬人。
參謀長解方又說,根據最新情報,美軍從本土增派了4個師已經到達朝鮮戰場。
經過商討,彭德懷最終決定,下令所有部隊立即停止追擊,修筑防御工事。
蘇聯顧問的質疑
經過志愿軍司令部的說明,終于說服了志愿軍戰士們,但是對于志愿軍停止追擊的命令,蘇聯顧問拉佐瓦耶夫提出了質疑。
拉佐瓦耶夫怒氣沖沖地跑到志愿軍司令部,直接就要找彭德懷談話,表示哪有打了勝仗還不追擊的總司令,還用二戰蘇德戰場舉例:
德軍攻占了蘇聯大量領土,甚至一度打到莫斯科郊區,如果不反擊,能把德軍打回柏林嗎?能把希特勒的部隊消滅嗎?
彭德懷也沒有生氣,耐心地和拉佐瓦耶夫解釋道:
顧問同志,朝鮮戰爭不同于蘇聯的衛國戰爭,不能照搬照套。況且,蘇聯的武器和志愿軍也不一樣,你們使用的是沖鋒槍,子彈也多。而我們的志愿軍只有步槍和隨身攜帶的90發子彈,干糧也只夠吃兩三天。
然而對于彭德懷的解釋,拉佐瓦耶夫不僅聽不進去,甚至一點面子都不給的拍桌子叫嚷著讓彭德懷下令追擊,用不了多久,美軍就會退出朝鮮。
彭德懷繼續解釋,朝鮮戰爭速勝論是不現實的,這場戰爭必將會是艱苦的持久戰,距離結束起碼還需要兩三年。兩人意見難以統一,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彭德懷說:“既然你們認為只要我軍向南進攻,美軍就一定會退,我提議由仁川至襄陽以北的全部海岸線警戒和后方維護交通線,歸中國志愿軍擔任。人民軍5個軍團共約12萬人已休整兩個月,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愿望可繼續向南前進。”
然而拉佐瓦耶夫卻又說:“人民軍尚未恢復元氣,不能單獨南進。”
彭德懷的火氣被他激了起來,怒斥:“戰爭不是兒戲,不能拿幾十萬戰士的生命去賭博,就這樣定了,不南進追擊。錯了我負責,殺我的頭!”
兩人就這樣不歡而散了,不過他們都做出了同樣的決定,給國家領導人發電報。
拉佐瓦耶夫氣不過,回去寫了5000多字的長文,向斯大林告狀。
彭德懷則是將朝鮮戰場的具體情況和志愿軍面臨的困境和毛主席匯報。
毛主席在收到電報后,十分贊同彭德懷的決定,同時將報告轉發給了斯大林,斯大林先后收到兩封電報之后和政治局委員米高揚說,他非常生氣。
“彭德懷在朝鮮戰場上表現出色,是一名舉世罕見的軍事家,拉佐瓦耶夫這個蠢材,在彭德懷面前指手畫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彭德懷的解釋
就在這不久后,金日成也找到了彭德懷,他也無法理解,明明大好形勢就在眼前,為什么突然就下令停止追擊了,金日成還覺得,這么大的事,多少也應該先和他先商量一下再做決定吧。
畢竟朝鮮人民面對國仇家恨,更加希望能夠早些將美軍趕走,即便不能,借此機會殲滅更多的敵人也是不錯的選擇。
彭德懷理解金日成有這樣的想法,也理解大多數人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他必須說清楚現在志愿軍面臨的困境,還有根據偵查,發現“聯合國軍”已經利用洛東江在兩岸建起了工事。
金日成又說:“志愿軍休整我不反對,只希望你們要縮短休整時間,甚至可以邊休整邊追擊。比如,可以先出動3個軍追擊,其余幾個軍再休整一個月再南進不行嗎?”
彭德懷自然不同意,兩人爭論了足足三個小時,眼看實在說服不了對方,彭德懷拿出了毛主席回復的電文:“如朝方同志認為不必休整補充就可前進,則亦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并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
即便如此,金日成還是不死心,又找來外交部長樸憲永和彭德懷商討,一番爭論后同樣沒有結果,彭德懷忍不可忍說道:“我彭德懷從不打無把握之仗,如果你們認為我不稱職,可以另請高明。”
眼看彭德懷發了這么大的火,兩人也不好再說什么了。
正好在這個時候,蘇聯方面發來一封電報,是斯大林讓金日成轉交給拉佐瓦耶夫的,斯大林嚴厲斥責拉佐瓦耶夫堅持南下追擊這一愚蠢的想法,將他撤職并調回蘇聯。
金日成看到電報上的內容后,向彭德懷道歉,再也沒有一點南下的想法了。
彭德懷做出正確的決策
彭德懷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是承受著非常重大的壓力的,不光是蘇聯、朝鮮方面的質疑,還有很多志愿軍戰士不理解。
但他仍然做出了這個決定,正如彭德懷所說:“我們的戰士是可敬可愛的,他們把生命交給我們,我們就要珍惜每一個戰士的生命”,他做到了這一點。
事實證明,彭德懷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李奇微見“聯合國軍”不敵志愿軍,便以漢城為誘餌,引誘志愿軍深入,試圖等待志愿軍糧草、彈藥消耗殆盡,疲于追擊時,集中優勢火力發起反擊,并依靠海軍從側面截擊。
然而志愿軍沒有上當,1月25日,“聯合國軍”發起大規模反撲,好在志愿軍及時休整,通過運動防御作戰,以空間換取時間,成功將敵人擋在了“三八線”附近。
后來彭德懷回憶:“我打了幾十年仗從來沒有害怕過,但是一過了漢城,我就感到害怕。”
李奇微的“磁性戰術”
不得不說,李奇微是一個善于研究的對手,他為了尋找志愿軍的弱點,他通過被俘的戰士了解志愿軍的作戰風格以及后勤補給情況,在飛機上低空觀察志愿軍陣地、補給線,終于發現了志愿軍的一個致命缺點。
志愿軍每次攜帶的糧食以炒面為主,營養價值極低,彈藥也很少,最多只能維持一個禮拜的進攻,接下來必須休整補給,或者由新來的部隊接替,他將這稱為“禮拜攻勢”。
為此,李奇微針對志愿軍的問題制定了一套戰術——磁性戰術。
之所以稱之為“磁性戰術”,是因為在接下來的戰場上美軍就像磁鐵一樣。
志愿軍進攻,他們就后撤,但是撤退始終和志愿軍保持在一個距離。
志愿軍靠兩條腿追,哪能比得上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想打,打不到,想撤,撤不了,美軍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機動優勢,將突進的志愿軍引入“口袋”,待志愿軍彈盡糧絕,筋疲力盡時,美軍突然集中力量反攻,奪回陣地。
有時候,志愿軍在追擊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一路追到了敵人的包圍圈,雖然志愿軍戰士拼命殺敵,但是在敵人的重火力壓制下,根本難以抵擋。
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對志愿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一直到第五次戰役結束后,志愿軍不得不轉變戰略,從運動攻擊性穿插性戰術轉變為運動防御和反擊戰相結合的戰術。
李奇微挽救美軍頹勢
朝鮮戰爭中,李奇微的軍事指揮能力比麥克阿瑟高明了許多,李奇微在任職時和麥克阿瑟在東京對戰局進行了交流。
麥克阿瑟提出不要低估中國志愿軍,李奇微問:“將軍,如果我發現局勢有利于我,您是否反對我發起進攻?”麥克阿瑟大笑:“好好干吧”。
1950年12月26日,李奇微抵達朝鮮,用兩天的時間視察軍隊,他所看到的美軍軍心渙散,毫無斗志可言,剛剛經歷過長津湖戰役這樣慘烈斗爭的美國士兵,內心充滿了恐懼。
他們認為悍不畏死的志愿軍不可戰勝,他們畏懼這場戰爭,畏懼和志愿軍交戰,很多士兵想方設法的申請調回國內發展,李奇微清楚,想要用這樣的軍隊戰勝志愿軍完全是癡人說夢。
為了重新喚醒這些士兵的斗志,李奇微召開動員大會,對著軍官破口大罵,然而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
無奈之下,李奇微只能先著手布置防御陣地,希望能借此阻止志愿軍繼續南進。
他計劃將南朝鮮八個師的兵力部署在一線,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部署在第二線,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志愿軍打過來時,美軍自己能夠安全撤離。
可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第二次戰役12月24日剛剛結束,短短一周后的12月31日,志愿軍再次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第三次戰役就此展開。
南朝鮮部隊一觸即潰,僅僅一天的時間,第一線的南朝鮮第1、第2師倉皇而逃。
處于第二線的美第1、第2師的處境也變得岌岌可危,兩天后,李奇微無奈下令撤出漢城。
李奇微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站在路中間,試圖阻止逃跑的卡車,可是他們毫無減速地繞過了我。”
可想當時“聯合國軍”的軍心之渙散,然而李奇微卻能在后來把這樣的軍隊整合起來,和志愿軍在“三八線”附近打得有來有回,甚至對志愿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第五次戰役中,志愿軍180師建制幾乎被打散,政治部主任吳成德被俘,最終11000人的部隊僅剩4000余人匆忙突圍歸建,彭總得知180師傷亡慘重后,怒斥60軍軍長韋杰,在做檢討時,彭總主動承擔了責任,將第五次戰役視為他四次軍事失誤之一。
尾聲
五次戰役之后,雙方展開了慘烈的陣地戰,其中以上甘嶺戰役為最,“聯合國軍”集中6萬余人,300余門大炮,170多輛坦克,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愿軍兩個連防守的上甘嶺陣地發起猛攻,雙方不斷增加兵力,鏖戰43天,陣地反復爭奪59次,美軍打出190萬發炮彈,山頭被削掉2米,炮火密度超出二戰最高水平,最終志愿軍成功守住了陣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至此美軍再也沒有發起針對志愿軍的大規模進攻,直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簽訂停戰協定后,彭德懷來到了最前線的陣地,看著剛剛犧牲的戰士遺體,淚水已經模糊了雙眼,他哽咽地說:
“只差那么十幾個小時,這些戰士就沒能看到最后的勝利,我們活著的人應當永遠懷念他們!”
他默默地脫下軍帽肅立著,站了很久很久……
最終朝鮮戰爭在談判桌上落下了帷幕,據2014年統計,共有197653名志愿軍戰士犧牲在了那片戰場上,為祭奠在戰爭中犧牲的英烈,朝鮮建造62座墓地和243座烈士陵墓。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