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在與特朗普緊張關系加劇之際,歐盟貿易專員計劃訪問中國”。香港《南華早報》近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計劃3月底訪華。如果成行,這將是他在去年12月接任這一職務后首次訪問中國。目前中方與歐盟方面尚未宣布這一消息。報道稱,中方官員今年早些時候邀請謝夫喬維奇訪華,但謝夫喬維奇因想先訪問美國而推遲了對中國的訪問。
然而,這位歐盟貿易專員還沒登上訪華的專機呢,他想的不是如何搞好中歐關系,反而先想著給中國來個“下馬威”。近日他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議會聽證會上就揚言,在訪華期間,他將會與中國討論如何讓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推動歐盟價值鏈和技術的發展。而所謂的“價值鏈和技術發展”,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中國企業如果希望在歐盟投資,就要做好技術轉讓的準備。換言之,這就是在赤裸裸的逼迫中國交出技術。說到這里,他特別提到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商,目的很明顯。
謝夫喬維奇(資料圖)
長期以來,歐盟委員會一直堅持認為,這些工廠的建設必須符合特定條件,包括技術轉讓。有人稱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在匈牙利的工廠被視作組裝廠,而不是具有增值作用的制造工廠。歐盟委員會貿易司總司長魏陽德近期表示:“我們對沒有附加值和技術轉讓的簡單組裝業務投資不感興趣”。她稱,歐盟委員會擁有“促進這種投資的手段”,“這是需要與中國以及我們的成員國在其他地方討論的問題”。中國對歐洲電動汽車領域的潛在投資已成為焦點。
這種強盜邏輯背后,是歐洲汽車工業最后的瘋狂。更荒誕的是,當中國企業建成全球首個零碳電池工廠時,歐盟又以"數據不可信"為由拒絕承認。這種既要享受中國技術紅利,又要遏制中國產業升級的吃相,連《經濟學人》都看不下去,稱其為"21世紀最拙劣的貿易保護主義表演"。面對歐洲的技術圍獵,中國企業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別。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資73億歐元建設100GWh電池工廠,直接在歐洲腹地復制了從礦產資源到電池回收的完整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資料圖)
業內人士表示,歐洲早年也搞過清潔能源汽車技術,甚至設下了30年代全部更換燃油車的目標,來刺激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但歐盟在提供高昂研發補貼、高關稅門檻提供的溫床下,養出來的卻是技術退步且在全球毫無競爭力的歐洲電車產品,連德國、意大利等車企巨頭都無計可施。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用“成品”,獲取其他國家的電動汽車技術。中國電車產業不僅領先而且供應鏈成熟,現在歐盟顯然已經盯上了中國車企的技術方案,正在用投資設廠以及補貼來引誘中企移交。
回顧歐盟近期對華政策,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戰略迷失。在美國全力圍堵中國之際,歐盟本可以保持戰略自主,開拓第三條路徑。遺憾的是,歐盟選擇追隨美國,甚至在某些問題上比美國更加咄咄逼人。歐盟貿易專員的言論不僅暴露了技術掠奪的企圖,也反映出歐盟對華關系的深層次矛盾。一方面,歐盟需要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和投資;另一面,又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礙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這種自相矛盾的態度,注定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特朗普(資料圖)
未來,中歐需以平衡智慧妥善化解分歧,比如強化經貿爭端協商框架,通過本地化生產規避貿易壁壘,化解貿易摩擦;中方可通過在歐洲建立關鍵原材料加工合資企業,滿足歐盟“去風險”訴求;針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中歐企業構成的雙重擠壓,中歐共同維護多邊規則。“我們應該聚焦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分現有的一點點蛋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部主任于佳認為,中歐可嘗試在非洲等全球南方國家開展多邊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使更多人受益,這個意義是更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