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府關系有點怪。昨天還劍拔弩張,今天就摟摟抱抱了。中日關系這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看得不少人眼暈。六年來中日之間有很多問題,有日本加入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管制,有核污染問題,可以說,這是六年來第一次有這么深度對話,突然就達成"一堆共識"了。
原因其實簡單得很:因為貿易戰!
這一結果,我其實在去年預測到了。
那個自詡為"世界領袖"的美國,正踹著鐵腳板,把東亞這幫盟友往死里揍。
不少國人因為歷史問題,一提日本就恨得牙癢癢。但你睜大眼睛看經濟領域啊,中日韓加東盟,這些地區的企業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東亞制造業產業鏈就像一個精密機器,每個國家都是不可或缺的齒輪。
日本韓國生產高精尖零部件,中國干中間那些機電產品,然后一起運到東盟或者中國組裝,最后打包送到歐美國家。
美國這一腳關稅踹下來,踹的可不僅僅是中國企業的蛋,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命根子!
別以為這是美國的第一次"貿易戰狂歡"。
美國政客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對日本干過這事。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橫掃美國,從汽車到電子產品,日本企業像打了雞血一樣在美國市場上攻城略地。豐田、本田的車子賣得比福特還好!索尼的隨身聽、松下的電視機,美國人瘋狂搶購!
美國政客一看不行啊,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于是那個”天天說政府就是問題本身“的里根政府開始了貿易戰。
1981年,美國逼著日本簽署了"汽車自愿出口限制"協議,日本必須限制汽車出口到美國的數量。
"自愿"兩個字真是惡心到家了,就像黑社會拿刀架在你脖子上說"自愿"交保護費一樣。
接著是1985年那個臭名昭著的"廣場協議",美國直接操縱日元升值,讓日元兌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暴漲到1美元兌120日元。翻了一倍啊!日本企業的出口成本瞬間翻倍。
這還不夠,1986年又來了個"半導體協議",逼著日本保證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占有20%的份額。
貿易戰打完了,日本經濟怎么樣?
從此進入了"失落的三十年"。日本人以前不是號稱要"趕英超美"嗎?
現在連韓國都快追上他們了。
美國不只是打垮了日本的經濟,還打垮了日本人的精氣神。
當然這與日本福利系統升級及央行貨幣政策也有關。
這幫美國政客打貿易戰的時候,嘴上說的是"公平貿易"、"保護美國工人",但他們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干掉所有后發國家的制造業,永遠把這些國家當作自己的附庸!
萬斯幾天前公開發表演講說,我們以為我們能一直保持高端產業的領先,結果別人也會干高端產品了。
現在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當年對日本的如出一轍。加征關稅、限制技術、制裁企業、要求市場準入……這些招數,日本人可太熟悉了。
2018年以來,美國對華加征的關稅從10%到25%,現在到了接近40%,覆蓋了從電子產品到機械設備的數千億美元商品。
當年貿易戰打完,日本制造業大量外遷,很多跑到了中國。現在日本企業在中國有巨大投資,如果中美貿易戰持續惡化,損失慘重的就是這些日企。
日產、豐田、本田每年在中國賣幾百萬輛車,專門為中國市場研發產品線;索尼、松下、村田等電子巨頭在中國有完整供應鏈;優衣庫、無印良品這些零售品牌把中國當作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場。
這些日本企業如果因為中美貿易戰而在中國市場受挫,那日本經濟真就完犢子了!安倍政府也好,岸田政府也罷,他們再怎么親美,也得為自己的老百姓錢袋子考慮啊!
即使日本的本土企業,一樣受到影響。按照關稅轉嫁原理,美國是對中國直接出口的產品加關稅,而這一筆關稅必將轉嫁到所有的供應商手里,也包括日本的大量本土企業里去。
日本人算過賬了:2022年,日本對華出口額達1639億美元,從中國進口1806億美元。這么大的貿易量,誰敢輕易放棄?
日本主流媒體《日本經濟新聞》都直言不諱地說:"貿易戰只會傷害所有人。"
日本大和總研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國對所有中國商品征收25%關稅,日本GDP可能下降0.5%左右。
問題就是,川普對歐盟的關稅戰正在準備中,對日本、韓國也不會手軟。
4月2日,川普即將宣布針對全球所有國家的更大規模的關稅政策。
這么說吧,東亞這幫國家的民眾雖然平時互相瞧不起,互相較勁,但在經濟上、產業分工上,他們比親兄弟還親。
中日韓的產業鏈分工比你想象的還要緊密。
拿一部智能手機來說,里面的高端芯片可能來自韓國三星或日本索尼,中端元器件來自中國臺灣和大陸,組裝在中國深圳或越南。最終產品賣到歐美,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賺到錢。
這就是為什么東亞地區是全球增長最快、最有活力的經濟體。
2022年,盡管全球經濟放緩,亞洲的GDP增長仍超過3.5%,遠高于歐美。
但這種繁榮依賴于全球自由貿易。
一旦全球貿易戰打響,關稅壁壘豎起,整個產業鏈就會斷裂。生產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最終的結果是東亞制造業集體衰落,而不是僅是中國。
沒人能置身事外!
這就是為什么日本突然與中國達成一系列合作的原因。
他們意識到,面對美國的貿易戰,孤軍奮戰必死無疑,只有抱團取暖才有活路。
現代全球經濟是一個高度分工、相互依存的體系。美國科技創新強,東亞制造業發達,歐洲有高端服務業,非洲和南美提供資源,各國相互貿易,共同繁榮。
但美國政客偏偏要搞這種腦殘的貿易戰,試圖"重振美國制造業"。
美國人工成本那么高,環保標準那么嚴,怎么可能靠加關稅就把制造業拉回美國?不改革國內的體制,卻將矛頭指向了其他國家。
這幫美國政客不過是拿"貿易戰"當幌子,滿足國內那些沒文化選民的民粹情緒罷了。
看看川普上一屆時代的貿易戰成果:美國貿易逆差不減反增,2022年達878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關稅傷害了誰?不僅傷害了東亞產業鏈,還同時傷害了美國農民,傷害了美國消費者,傷害了美國大部分企業。
更可笑的是,加了關稅后,制造業沒回流美國,反而跑到了越南、墨西哥這些地方。美國人打的一拳,把自己打成了內傷,還讓東盟國家撿了便宜。
美國打貿易戰最大的失誤是什么?就是低估了東亞人民對自由貿易的熱愛!
東亞人民不比美國人傻,他們太清楚全球化給自己帶來了什么好處。
日本人從戰后廢墟中崛起,韓國人從貧窮農業國變成發達國家,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貧奇跡...這些成就,哪一個不是靠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實現的?
東亞普通民眾對自由貿易的支持度遠高于西方國家。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日本企業支持擴大與中國的經貿合作。
即使是最保守的日本右翼,也不愿意看到日中經貿關系惡化。
為什么?因為東亞這些國家離開國際貿易,真就活不下去!日本94%的能源依賴進口,韓國90%以上的能源和原材料靠進口,中國也需要大量進口資源和高科技產品。
同時,這些國家的制造業嚴重依賴出口。
所以,東亞民眾是全球最熱愛市場經濟、自由貿易的群體,也是最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群體。
這份共識,遠比政治分歧和歷史恩怨更能決定這個地區的未來。
中日韓三國GDP合計超過20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近四分之一,再加上東盟的話,如果這三個國家能真正合作起來,形成自由貿易區,再加上東盟,那將是一個遠超過歐盟、北美自貿區的超級經濟體。
而且,與歐盟不同,東亞三國在文化上同源,在地理上相鄰,在產業上互補,在技術上各有所長。日本有精密制造和材料科學,韓國有電子和半導體,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互補性遠超歐盟內部。
事實上,早在2012年,中日韓就已經啟動了自貿區談判。雖然因為政治原因一拖再拖,但經濟邏輯擺在那里:只要東亞制造業產業鏈的分布格局不變,那么,中日韓三國經濟上緊密合作,甚至達成零關稅區,完全可以做到!
相比之下,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反而成了催化劑,逼著東亞國家團結起來。就像那句老話:"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
美國的貿易戰為東亞一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力。
我想,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初的全球格局時,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轉折點:正是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最終促成了東亞經濟一體化,催生了一個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的新經濟中心。
諷刺的是,美國想通過貿易戰遏制中國崛起,結果卻把中日韓三國推到了一起。美國想通過"分而治之"控制東亞,結果卻加速了東亞的團結。
這幫美國政客啊,自以為是下一盤大棋,結果卻在下一盤臭棋。
他們以為可以像當年對付日本那樣對付中國,卻忘了今天的世界早已不同。
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從西方轉向東方。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美國越是用貿易戰這種蠢招數去對抗這個趨勢,就越會加速自己的衰落。
想想看,中國現在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日韓之間的貿易額也高達數千億美元。這種深度交織的經貿關系,不是一場貿易戰就能打破的。
從長遠來看,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不管政治上有多少分歧,經濟利益最終會把這些國家粘合在一起。
日本民眾不是傻子。在緊密合作的經濟利益面前,選擇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日本民眾的福祉所在。
那個美國最擔心的"亞洲世紀",可能正在他們自己的貿易戰催化下加速到來。
去年開始,莫迪也在與中國政府改善關系,韓國現在也對華關系有很大的松動,這一切,都源于貿易戰的風險。
2024rh 11月7號,印度政府最高公共政策智庫,“印度轉型國家研究所”首席執行官蘇布拉馬尼亞姆表示,印度應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事實上,如果亞洲國家能在這個時候開放市場,達成各種零關稅合作模式,那么,美國的貿易戰帶來的損失,會被更大規模的開放給抵消。
看到這了,就給個三連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