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鹽商主動來找新四軍,繳納300萬元"抗日捐",換取有限通航權。這不是抗日神劇,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
這個日本鹽商,指的是管理浙東最大鹽場——庵東鹽場的鹽務管理處主任小林。
1943 年春天,日軍占據(jù)了庵東鹽場,如獲至寶。
庵東鹽場位于杭州灣南岸,三北平原的濱海海積平原。地形呈扇形,自東至西橫約百華里,南北縱約十余里。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里百余年來一直是姚北鹽業(yè)的主產區(qū)。鹽場年產20萬噸海鹽,銷往各地,那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庵東鹽場
很快,庵東鹽場成為日軍“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重要財源。據(jù)日本防衛(wèi)省戰(zhàn)史記載,當時日軍每月通過鹽場獲利達偽幣800萬元,相當于裝備一個聯(lián)隊的軍費。
“鬼子拿鹽換子彈,我們就讓鹽山變墳山!”新四軍浙東縱隊海防大隊的漁船上,大隊長張大鵬攥緊望遠鏡。他身后的船艙里,一堆豬肉和兩壇黃酒正隨浪搖晃——這是專為“三登記一獎勵”政策備下的特殊軍需。
日軍把庵東鹽場當做寶貝一樣,安排重兵嚴密布防。海防大隊缺乏重武器,無法直接進攻鹽場,但每天看著日軍靠著鹽場大筆收錢,又覺得不能這樣下去。
新四軍
浙東縱隊海防大隊采取“斷其財源”的經濟戰(zhàn)策略。他們在杭州灣海域實施“流動稅卡”戰(zhàn)術,對庵東鹽場的運鹽船只進行攔截,實行“三登記一獎勵”制度:登記船主信息、貨物數(shù)量、押運路線,每船獎勵大洋3元、豬肉1斤、白酒1斤。
有了甜頭,運鹽船只自然會主動跟海防大隊走。
寧波市檔案館藏《浙東抗日根據(jù)地財經史料》顯示,僅1943 年5月,就有17艘運鹽船主動歸附,上繳海鹽430噸。
鹽務管理處主任小林為挽回損失,緊急調派兩艘90噸級武裝汽艇護航。這正好中了海防大隊下懷。海防大隊奈何不了庵東鹽場里的日軍,卻最喜歡日軍出來活動了。他們在象山港設伏,用集束手榴彈攻擊敵艇螺旋槳。一艘木質汽艇被炸開三個大洞,頓時失去動力,被另外一艘汽艇拖著,灰溜溜地逃跑了。
此戰(zhàn)繳獲日式三八式步槍12支、擲彈筒2具,現(xiàn)藏于浙東革命紀念館。
嘗到苦頭的日軍改用“分段押運”戰(zhàn)術,每10艘鹽船配備2艘裝甲艇。海防大隊隨即調整策略,與船工約定“三長兩短”暗號:運鹽船通過日軍檢查后,用桅燈發(fā)出特定信號,海防大隊船只偽裝成商船接應。
這種“暗度陳倉”戰(zhàn)術使日軍在三個月內損失鹽款1200萬元,相當于當時杭州灣地區(qū)半年的鹽稅收入。
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掉。小林被新四軍搞得焦頭爛額,毫無辦法。怎么辦呢?他只好派人,在當?shù)厥考澋臓款^下,聯(lián)系上了海防大隊。
雙方經過友好、深入的談判之后,達成了一項協(xié)議:庵東鹽場每月繳納300 萬元“抗日捐”,并開放三個港口供新四軍采購藥品,以此換取在杭州灣的有限通航權。
新四軍
注意,是有限通行權。鹽場的船只可以通過,但日軍的船只還是不行,出來就打。
這些資金“抗日捐”,被用于建設四明山兵工廠,現(xiàn)存于余姚市博物館的“浙東造”手榴彈模具,正是用這筆經費購置的。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展現(xiàn)了敵后軍民的經濟智慧。正如浙東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所言:“鹽場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抗日戰(zhàn)場。我們用鹽粒作子彈,在看不見的戰(zhàn)線上同樣能擊敗敵人?!?/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