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敏實集團與具身智能新銳智元機器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外飾、無線充電、柔性智造三大領域展開三年深度合作。
這兩者,一家是成立于1992年,業務覆蓋汽車外飾件、車身結構件及新能源電池盒等核心領域的行業大佬,穩居全球最大的電池盒供應商,另一家是2023年由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稚暉君)創立,聚焦人形機器人研發,2025年量產突破千臺并發布全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啟元GO-1”的智能領域新銳“獨角獸”。
這場看似“傳統制造+新銳科技”的聯姻,將智元機器人推至資本與技術的顯微鏡下:這個新銳企業及其背后手握AI大模型利器的天才少年團隊,能否在強者如林的商業化泥潭中殺出血路?
天才光環
成立于2023年2月的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元”),是一家致力于以AI+機器人的融合創新的企業。
成立僅兩年,它的發展可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成立半年后正式發布遠征A1智能機器人,次年1月建立全國首個機器人制造工廠,2024年8月發布“遠征”與“靈犀”兩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機器人,2025年1月量產的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下線,2025年3月發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
而智元機器人的創始人彭志輝(稚暉君)更具傳奇色彩: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輕人,曾以最高檔年薪201萬元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主導昇騰AI芯片與算法研發。2022年他辭職創業,僅兩年便帶領智元完成8輪融資,估值超70億元人民幣,獲得高瓴、紅杉、比亞迪等資本的青睞。
與此同時,他獨立完成全流程開發自動駕駛自行車、硬幣大小AI服務器等硬核項目,視頻播放量破千萬,為他收獲了超270萬的B站粉絲,被稱為“野生鋼鐵俠”。
2025年1月智元第1000臺機器人下線,宣告“中國版波士頓動力”邁入量產時代。3月智元發布的GO-1大模型,宣布融合該模型的機器人可以通過觀看視頻自行學習其他技能。天才創始人光環+科幻顛覆性敘事,讓資本市場為之沸騰——畢竟,誰不想押注下一個AI時代的“四肢覺醒者”?
顛覆與質疑
然而,在熱錢涌動的背后,AI和具身智能發展路徑上面對的挑戰并不少。以智元機器人為例,它押注“AI定義硬件”路線,發布GO-1大模型,號稱機器人僅需觀看人類示范或是網絡視頻,即可遷移上千種技能,數據訓練成本大幅降低。在該大模型提供的強大泛化能力幫助下,即使只有少量數據,機器人也能迅速適應新場景,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種軟件生態的降維打擊,讓市場驚呼“機器人界的Android系統來了”。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智元的GO-1大模型技術框架,與Figure公司的Helix架構有不少相似性,創新性似乎并沒有那么“顛覆”。比如,兩個模型架構均采用分層處理和多模態大模型作為感知核心,且均依賴大規模數據訓練。只是GO-1的數據規模遠超Helix,且更注重跨本體遷移,可如適配不同機器人形態,從而實現低成本泛化。
此外,除了技術層面上接受的質疑,智元科技此前還傳出消息,其首席技術專家高翔、具身組組長朱光沸已在2024年底相繼離職,去了不同的競品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的變動,或許會影響智元的技術發展方向,也會對其關鍵項目的推進造成阻礙。
隨著國內外人形機器人廠商在2025年分別啟動幾千臺或者萬臺的量產計劃,2026年預期分數萬臺或者10萬臺的量產計劃,資本市場對于機器人產業的熱情已經開始回歸理性,會更關注具備零部件低價批量供應能力、具備技術獨特性,以及具有產業鏈卡位優勢的企業。
從這個角度看,智元機器人面對如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技術壁壘與代差,也急需突破應用場景的規模化。因此,要實現真正的突破,智元這個獨角獸還需要翻越量產降本與團隊重建兩座大山,這些都對其投入的時間和資源提出了挑戰。
挑戰不可能三角
此次與敏實的合作,直指智元命門:敏實30年汽車零部件制造經驗,可助其優化關節總成工藝,降低靈巧手模組成本;全球化供應鏈網絡,則為其海外擴張鋪路。雙方共建的“柔性智造解決方案”,試圖將人形機器人切入汽車零部件二次開發,這或是智元擺脫實驗室標簽的關鍵一躍。
而合作條款的細節,似乎也隱含著智元在戰略方向上的調整:重點開發的“無線充電技術”“輕量化結構件”,本質上是對硬件短板的妥協性修補。而避談GO-1大模型深度整合,反將資源傾斜至電子皮膚等外圍技術,似乎暗示智元正從“顛覆者”向“改良者”角色退化。這種搖擺,不禁讓人想起當年谷歌放棄機器人事業部Atlas時的戰略迷茫。
人形機器人產業總是難以逃避“技術、成本、可靠性”的不可能三角。谷歌在2016年決定出售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及其Atlas機器人項目時,糾結的正是“短期商業化”和“長期技術探索”之間的取舍。智元想用短短幾年解決前人的難題,似乎是一場技術豪賭。
當資本市場為人形機器人撒下百億熱錢時,智元的命運如今已經超越一家公司的成敗,成為檢驗中國硬科技突圍能力的試金石。其面臨的挑戰,恰是整個行業的縮影。資本的耐心總是有限的,累計幾十億元的融資看似風光,但如果企業造血能力遲遲跟不上,此前傳出的赴港IPO計劃也沒有推進的話,還是隨時可能觸發雪崩式危機。
因此,離命運十字路口越來越近的智元機器人,是成為點燃具身智能時代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重蹈昔日AI獨角獸隕落覆轍,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胡雯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