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薪工作崗位,或者說沒有足夠多的高薪工作崗位,一直是成都屢屢沖擊“中國第五城”而不得的軟肋之一。在這方面,不說比肩京爺、滬爺,就是距離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武漢等同一檔的新一線城市,成都也差距較大。
金融業拉垮(金融從業者薪酬不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科研人員薪酬不高)、房地產不慍不火(房地產從業者薪酬不高),先進制造業底子薄(高端藍領數量少且薪酬不高)的成都,在“講工資勝過講情懷”,以薪酬為第一比拼要素的現代城市人才爭奪戰里,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成都的高端人才供應能滿足高薪崗位所需么?
成都高等教育資源并不差,2023年時擁有百萬在校大學生、十多萬在校研究生,穩穩位列全國城市榜前十,然而202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水平排行榜上,清華、上海交大、北大、中央財經和浙大位居前五,成都電子科大勉強擠到了第十位,然后前二十的高校里再無成都乃至四川高校的身影,川大和西南交大、西南財大等成都知名高校均未上榜。最扎心的是,成都電子科大那些拿到高薪的畢業生,可未必都留在成都。連成電人自己都說,按照母校近50%的留川率,那低得可憐的薪酬水平大概率是不配上這個榜單的。
成都歷來的安逸氛圍,是高薪崗位不多的原因么?成都也很無奈,成都有任務在身的。
同樣是新能源產業,同樣是后發城市,合肥5年前布局新能源產業鏈,5年后就開花結果帶動了當地就業稅收,而成都的新能源產業還在慢悠悠積累中。哦,對了,成都倒也不是什么都沒干,在合肥等城市發力建設新能源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同時期,成都正在緊張、嚴肅、認真地準備大運會,順便賣一賣天府新區的房子。
成都,其實是有提供大把高薪崗位的基礎的。
世界500強企業想要攻略中國西南地區市場,那么就得在成都設點布局,所以2024年時成都擁有315家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不可謂不多,另外還有16家外資銀行和3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成都設立了分支機構——這些企業和機構需要的人才、人力不是少數。
但最容易產出高薪崗位的金融業,一直是成都的痛點之一,成都最核心的高新區寫字樓里,至今還有著一票民營貸款企業,他們倒也有高薪崗,但極度不穩定。即便如今有大量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了成都,成都金融業薪酬水平仍在低位,屬實讓人看不懂。
成都高薪崗位的多少關鍵還是在設置上。
以國內的互聯網巨頭為例,騰訊和阿里都在成都早早便有布局,但那些崗位的重要性和數量都比較一般,總的來說就是:研發崗較少,運營和客服崗居多。直到華為加碼了對成都的投入,加上新近搬入OCG中心的云計算團隊,如今華為在成都的員工人數已經破萬。作為出了名的肯給員工大撒錢的企業,華為強勢整頓成都職場,雖然加劇了天府四街的內卷程度(據說華為正式入駐后,OCG中心再也沒關過燈,食堂也改成了24小時供餐),但也狠狠助推了成都高薪崗位的增長。
知名互聯網鍵政大V盧克文曾在認真對賬后,宣布成都的6000元月薪可以對標法國2000歐元月薪,這既是成都的榮耀也是成都的尷尬,一方面,成都消費水平含金量高名聲在外,一方面,不算高薪的6000元工作崗位,成都也顯得數量不甚充足。要知道,老盧之所以從東莞轉投成都,就是看中了成都薪酬便宜好招人,有老盧親自發布的消息為證:成都有大把的高學歷年輕人,薪資只到北京深圳的6-7成,以往三個月才能招到的崗位,在成都一周就搞定。
論高質量職場牛馬、精英嗎樓的數量,那還得是成都多啊。有此定心丸打底,成都高薪崗位的數量和質量問題,那也只好按下不表——不利于宣傳的事情,那就不宣傳。
成都逆襲的機會,來自于科技力量的崛起。
最近兩年,因為芯片企業的數量暴漲,成都已經是上海之外,芯片從業者最喜歡并且崗位最多的城市——芯片產業領域,可是不折不扣的高薪崗位產出高地。盡管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是芯片巨頭在成都設立的分部,本土企業數量寥寥,但畢竟實打實地是在成都大量招研發崗了。
再看看成都的野望:押注500億搶占低空經濟賽道,哪怕撼動不了深圳的“無人機第一城”地位也要堅決防止人才大量流失。今年成都到長三角地區招商,5天內輾轉上海、杭州、蘇州、合肥,都是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就是不知道,上述城市舍得給研發力量砸錢的本事,成都到底能學到幾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