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與毛主席共事最久的領袖,有不少人的腦海中都會立刻閃過周總理的身影。
誠然,在非常多的影視作品中,毛主席與周總理經常同時出現,二人的合作默契、融洽,都視對方為不可或缺的伙伴與戰友,已經達到了“焦不離孟”的程度。
但是,在實際的共事長度中,周總理并不是與毛主席共事最久的那個人。
有另一位領袖也與毛主席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共同戰斗、相互扶持,一直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人就是朱德,朱老總。
說起朱老總與毛主席的相識相知再到一路同行,其中也是頗有故事,今天我就為大家來好好講一講。
一、歷史性的會面
朱德,在中共的眾多領導人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
由于他出生較早,在朱德青年時期,先進的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傳入中國,因此他早年間追隨的是蔡鍔將軍,并于1909年加入了孫中山所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但是隨著1916年蔡鍔將軍的去世,朱德就仿佛夜空失去了北極星,不知道未來的路該往哪走,也想不通哪條路是正確的。
他看著與自己同年的將領們一個個都走上了舊式軍閥的老路,內心感到無比的凄涼與寂寥。
就在他迷茫之時,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帶來了馬列主義,夜空中失去良久的北極星瞬間又明亮了起來。
朱德立刻投入到了對馬列主義的學習當中,為了追求心中的真理,他毅然放棄自己在舊式軍閥中早已豎立起來的威望與地位,遠渡重洋,萬里尋黨。
最終,朱德在德國柏林找到了周恩來,在周恩來的介紹下,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那一年他已經36歲了。
人到中年,事業成熟,家庭穩定,他卻愿意放棄一切,追求真理,這已然超越了無數凡夫俗子。
而當朱德與毛主席相遇時,那已經是八年之后,這次相遇也注定會改寫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
1927年,隨著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中國革命的形勢岌岌可危。
就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挺身而出,以其薄弱的身軀硬生生扛起了中國即將塌陷的天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之后朱德率部向廣東轉移。
10月,為掩護主力部隊南下,朱德率3000余人阻擊敵人錢大鈞部2萬余人于廣東三河壩。
雙方激戰三天三夜,艱難完成阻擊任務后,朱德率部撤退。
不幸的是,葉挺、葉劍英率領主力部隊在廣州起義失敗,朱德只能帶領殘部轉戰贛粵湘邊境。
在此期間,朱德整頓軍紀、統一思想,堅持以游擊戰為主的戰斗,逐漸拉起了一支萬余人的隊伍。
與此同時,由毛主席所率領的起義部隊挺進井岡山,創建了我黨歷史上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朱德也率領部隊挺進井岡山,并且于1928年4月與毛主席的部隊順利會師,毛主席與朱德完成了歷史性的會面。
從此,毛朱二人的名字也被緊緊地綁定在了一起。
二、從各執一詞到不謀而合
隨著井岡山會師,中國工農紅軍的力量迅速壯大,在毛朱二人的領導下,紅軍先后擊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圍剿”,之后彭德懷也率部與毛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范圍不斷擴大。
但是,根據地的擴大,也令毛朱二人之間就之后的道路產生了分歧。
毛主席認為井岡山易守難攻,東西又有湘江、贛江保護,紅軍應該繼續鞏固井岡山根據地,然后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張,建設好兩江沿岸,再步步為營,徐徐圖之。
但是,朱德卻有不同意見,他認為井岡山物資匱乏,但是紅軍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再加上反動派三天兩頭圍剿,根據地的承受能力即將到達極限,繼續下去恐難以為繼。
工農紅軍應該趁著井岡山根據地最為強盛的時候打出去,向贛南進發!
雙方的意見各有優劣勢,最終中央經過會議,肯定了朱德的看法。
1929年1月,毛主席、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挺進,但是紅軍離開井岡山后的首戰卻損失慘重。
2月1日,毛主席和朱德率領軍部在一個名叫圳下的村落休整,沒想到第二天凌晨,敵人尋跡而至,軍部被團團包圍。
毛朱二人雖率部殊死抵抗,但是由于敵眾我寡,突圍一次又一次失敗,好不容易點燃的革命之火難道要就此熄滅了嗎?
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朱德的妻子伍若蘭挺身而出,她帶著幾名警衛員化裝成軍部領導的樣子,引開了敵人的主力。
天亮前夕,毛朱及其他軍部領導們安全突圍,但是那幾名警衛員卻全部犧牲,伍若蘭也因重傷被俘。
敵人得知她是朱德的妻子,對她用盡了酷刑,逼迫她說出朱德的下落,但是伍若蘭視死如歸,她大義凜然地說:“要想從我嘴里得到你們所需要的東西,除非日從西方出,贛江水倒流!
敵人對伍若蘭嚴刑拷打了整整11個日夜,但始終未能從她嘴里得到一點信息。
1929年2月12日,年僅26歲的伍若蘭被敵人殘忍殺害于贛州城衛府里。兇惡的敵人還把伍若蘭的首級,掛在贛州城門示眾。
這一段時間,成為了毛朱二人會面之后,度過的最為艱難的時光。
二人的意見不斷碰撞,由于部隊規模較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朱德主張將部隊分散開來,各自組織游擊戰,這樣不光能分擔主力部隊的壓力,也能令敵人找不到方向。
但是毛主席不同意,他覺得分兵反而會削弱部隊的力量,很容易被分而治之,因此非但不能分兵,還應該將部隊集中在一起,人多力量大嘛。
就這樣毛朱二人各執一詞,相持不下,此消息傳到中央政治局,大家馬上就二人的意見展開討論。
最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支持了毛主席的觀點,這個人就是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恩來!
1929年12月28日,著名的古田會議召開,毛主席當選前委書記,就此毛朱二人的爭論宣告結束。
這次會議中,朱德與毛主席展開了一次敞開心扉的交流,這一瞬之間令兩個人的心連接在了一起,在之后幾十年的時間里,兩人親密合作,心有靈犀,幾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能不謀而合,人民軍隊也在他們的帶領下越來越強大!
三、朱德去世,毛主席久久不敢相信
從井岡山會師開始,毛朱二人走過了無數風風雨雨,二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德還一直在念叨著毛主席。
1976年7月6日,朱德與世長辭。當消息傳來,毛主席悲痛欲絕,他久久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獨自呢喃著:“怎么這么快就去了?怎么這么快就去了?
1月份時,毛主席剛剛送別周總理,如今朱老總又緊隨而去,他怎么都不愿意相信,時間竟然過得這么快,甚至沒有給他們這幾位老戰友見上最后一面的時間。
當時毛主席的身體也非常不好,過度的悲傷令他心力交瘁,就在朱德去世兩個月之后,毛主席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毛朱二人的傳奇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四、結語
朱德與毛主席共事了長達48年之久,是開國領袖當中與毛主席共事時間最長的一位,如今這日益強盛的新中國就是二人友誼最好的見證。
雖然二人在相遇之初有過些許碰撞,但是在之后的時光里,二人相互扶持,相互幫助,走過了漫長的革命歲月,在他們親密無間的配合下,這才有了中國人民的今天。
時光荏苒,接力棒如今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望當下的中華兒女,能將二人的這一偉大精神繼續發揚下去,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擊倒,肩負起建設祖國未來的光榮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