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最近的日子不太好過。
月初蔚來被曝計劃裁員超過2000人,引發熱議并產生連鎖負面輿情效應,對樂道品牌銷量造成30%-40%的影響;年度財報顯示蔚來去年凈虧損又高達 224 億元,同比增長 8.1%,在虧錢這條路上“狂飆不止”。
銷量疲軟、財務巨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路線必然是核心原因之一。
偏偏就是在換電這條路上,李斌卻喜歡死磕。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3月17日,蔚來和寧德時代就“換電計劃”達成了戰略合作,蔚來還獲得了寧德時代25億元的投資。打造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的乘用車換電服務網絡成為李斌和曾毓群最大的野心。
“現在的挑戰非常大,別家孩子已經考上大學,我們還在復讀。”面對新的電動車行業競爭態勢,李斌在近期內部會議上告誡員工道。
可關鍵是,換電,究竟有沒有未來?
這個直擊靈魂的拷問,李斌或許還沒有真正想好。
1
現象,換電帶來劇痛
所謂換電就是指車主利用換電站進行電池的更換,達到能源補給的目的。十多年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沒成熟的時候,換電被視為一個主流路線。
但真正讓換電開始走進規模化成熟化的則是李斌。他的思考也很簡單,車主換電只需要3分鐘左右,遠比充電來得快。
2018年,蔚來決定將換電模式升級為未來公司戰略,宣稱將成為全球唯一大規模布局換電的乘用車企。
彼時的背景是,特斯拉短暫試水換電后宣布放棄,比亞迪等巨頭的充電5分鐘續航數公里的技術也還未曾面世,增程和插混4C、6C技術更沒普及(指充電效率技術)。
伴隨著江淮代工和初期銷量的增長,蔚來便在換電路上一去不復還,換電站的數量規模也隨之而增長。
2024年5月,蔚來披露已建成2429座換電站,截至目前更達到3172座(全國為4400多座),布局近1000座高速公路換電站,連通超700個城市。可以說,蔚來把全國主要城市間的高速換電網絡都建好了。
李斌曾對雷軍說,“研發費用多幾千萬人民幣,單車成本大概加1000多塊,可是它可能帶來的增量,至少能增加個百分之一二十,那錢幾個月就掙回來了,這是真正的增程和插混的平替。”
換句話講,蔚來的“換電模式+車電分離”模式,帶來低成本的同時還帶來了優質體驗,這聽起來的確有些吸引人。
那么,規模浩大的換電工程背后,蔚來換來的結果究竟如何?
巨虧成為首當其沖的關鍵詞。
透過“換電站”的財務數據可知,該業務在2023年銷售收入為63.6億元,成本為79.786億元,年虧損達18億元。
2024 年,蔚來經調整凈虧損(非公認會計準則)為 204.732 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 11.6%,近十年累計虧損超千億元。
對比之下,理想去年盈利80億元,小鵬虧損持續收窄,蔚來可謂是三兄弟中最失落的一個。考慮到換電投入浩大,這必然成為其持續虧損的核心原因之一,以至于有網友調侃道,不走其他車企的充電路線,蔚來就走不出虧損泥潭。
用戶體驗的逐漸缺失,是蔚來第二個痛,這來自內外兩個方面。
2023年一份調查中,超過80%的中國新能源車主宣稱,充電是首選,除非購買某些專門品牌的車型,否則大多數還是習慣性地加油和充電。
換電池不是沒有,但往往會擔心換下的電池會有損耗或不符合標準,進而影響車輛的續航和安全性能。
部分消費者還存在換電后“電池不是自己那塊”的擔憂,擔心換到的電池健康度不佳,影響使用體驗。
充電技術革新帶來的壓力也在增加,如今比亞迪打出兆瓦閃充超充樁實現5分鐘續航400公里,這套閃充樁的最高電壓為1000V,最高功率達到了1000kW,對用戶來說不可謂沒有吸引力。
當技術的進步使得充電變得更為簡單、續航公里變得更長后,車主們可能會降低對換電的考慮,這一點對蔚來而言不可謂不是壓力。
早在去年寧德時代宣布布局換電后,李斌就表態,“以前我們老要回答一個問題,固態電池來了,換電怎么辦,這兩個其實本來就是不打架的事情。”
不難看出,換電帶來了巨虧的同時,也讓蔚來越來越承受新技術帶來的沖擊。
已成立十多年的蔚來,押注換電戰略本身其實并沒有錯,只是選擇換電后,注定就要在這場商業游戲競爭中,負重前行。
2
本質,重包袱的賭局游戲
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這場游戲中,蔚來的負擔有多重。
眾所周知,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朝著50%的大關邁進,但這一過程中,增程、插混和不需要換電的純電成了大頭,而2024年換電車型的滲透率不足2%。
再看蔚來,目前累計交付車輛也在70萬輛左右,中國新能源汽車每年銷售規模是千萬輛,在行業中其占比肯定低于1%。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付出卻很大。
2019年,蔚來宣布換電戰略的第二年,Q4季度虧損超過28億元,現金儲備不足10億元,進入企業危機時期。好在2020年迎來了合肥70億元注資,可謂被從重癥監護室里搶救了回來。
后面幾年,蔚來銷量有所增長,但在2024年年末,其資產負債率飆升到87.45%,遠高于理想的56.07%和小鵬的62.19%。
今年2月,李斌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蔚來上海換電站一天服務約9000單,如果每天保持近萬單則接近盈虧平衡點,考慮到蔚來很多用戶都集中在江浙滬,這一盈虧平衡點要在全國主要城市實現,想必會很難。
換電占比小,負債資產高,盈虧平衡很不好,種種跡象揭示出,換電模式的本質就是一場重資產的商業競賽,而蔚來算得上是孤注一擲的玩家。
在商業模式上,換電機以3-10分鐘的時效來替代充電以續航的功能,從而獲取用戶進行產品銷售,當銷售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并獲得穩定的訂單規模,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就可實現利潤,不過前提是重投入。
建設一座換電站,企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其中涵蓋建設換電站、采購電池的費用,還得負擔運營成本,像員工薪資、設備維護以及電池充電等開支。從成本構成來看,換電站的建設成本主要包含土地租賃、設備購置和電池采購等方面。
加上土地租賃方面,城市核心區域與高速公路沿線,土地資源稀缺,租金高昂,這無疑大幅抬高了換電站的建設成本。在設備購置方面,先進的換電設備價格不菲,而且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為提升換電效率與服務質量,設備還得持續更新換代。
電池采購同樣是一筆巨款,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價格昂貴,企業為滿足用戶換電需求,必須儲備大量電池。
雖然沒法對上述每個環節的賬目進行精確核算,但目前蔚來建設一個二代換電站成本大約在200萬元,三代四代就算略低,估計也不會差太多。
再從銷售端也能算出經濟賬,依據中郵證券此前的研究,一座換電站日均換電需達 60 次,才能實現單站收支平衡。但業內僅有約 20% 的換電站能達標,也就是說,80% 的換電站都處于虧損運營狀態。
那么,這些虧損的換電站到底虧了多少呢?
以蔚來為例,目前其 20% 的換電站基本達到盈虧標準,其余的仍在艱難維持 。這同其盈利的受限有關。
當前電站C端收費模式大都采用包月套餐的模式,將電池租賃費及有限次數的換電費用包含在套餐價格中。
以這個收費和利潤來源的話,要想真正掙錢,意味著企業必須在未來有較強的規模效應,也就是說,蔚來今后的銷量決定換電能走多遠。
3
命門,缺少“以量換規模”的未來
按照換電的商業邏輯推斷,規模可以弱化重資產帶來的弊端,并成為長期發展的底牌。把這個詞語往深一處理解,這里的規模又不僅僅是蔚來的銷量數據,至少還包括:錢的數量和換電的生態規模。
先來看看蔚來的銷量好不好?
蔚來 2024 年汽車交付量達 221,970 輛,較2023 年增長 38.7%。雖然從自身態勢上看有增長,但目前小鵬汽車已連續4個月交付量突破30000輛,蔚來2大品牌合計月交付量也未曾持續穩定的上2萬輛,甚至樂道已從當初上萬輛的交付量下跌到五六千輛,這對死磕換電模式的蔚來埋下了最大的憂患。
換電站已經建得很多了,沒有持續的穩定的2萬輛以上的月交付規模,現有70萬輛左右的存量車輛難以給蔚來帶來利潤效應,這一點是很顯而易見的。
在錢袋子方面,蔚來也有壓力。
近期理想的財報披露其2024年全年凈利潤為80億元,現金流1128億元(截至2024年末),小鵬毛利率也從-1.6%轉正為8.3%,資產累計還有419.6億元(截至2024年末)。
蔚來相對來說就不那么好過了,2024年年末流動只剩下193.29億元,應收款卻高達93.79億元,同比增長了46.99%,存貨從2023年的52.78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70.87億元,同比增長34.29%。
蔚來作為一家汽車公司,新車更迭是常事,流動資產低,存貨增長并不是好事。如果持續重倉換電賽道,寧德時代剛給的25億遠遠不夠。
生態效應不足也是一個問題。
雖說有包括寧德時代等合作生態的加入,換電模式有望迎來快速發展,但換電的市場蛋糕其實并不夠大。
在換電領域的早期探索中,蔚來可謂孤身奮戰,憑借一己之力在私人消費市場堅守換電模式。直至 2022 年,上汽飛凡、昊鉑、睿藍等車企相繼發力,面向私人消費市場推出換電車型,蔚來這才迎來并肩同行者。
正是這些早期參與者,在親身實踐與近身觀察中,深刻洞悉了行業發展的艱難,意識到唯有抱團取暖,方能在激烈競爭中謀得生機,這也促成了蔚來換電聯盟成員的集結。
而在換電營運車輛板塊,一汽、廣汽、吉利、東風等眾多車企也紛紛入局。不過,相較于私人消費市場的投入,它們在這方面的資金與精力投放相對有限。從市場布局來看,營運車輛領域換電模式雖有發展空間,但車企們似乎仍在觀望,尚未全力傾注資源,畢竟該領域的盈利模式與市場接受度仍在摸索階段 。
更為關鍵的是,與寧德時代合作,不意味著李斌可以與曾疏群比。
寧德時代作為電池生產領域的巨頭,憑借大規模的生產優勢,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顯著成效,這使其在換電業務上具備天然的適配性。至于寧德時代布局換電的決心究竟有多大,目前尚難以精準判斷。
時至今日,留給蔚來的時間已十分有限。例如,將蔚來現有的換電站整體出售給寧德時代,不失為一個值得深入考量的策略。此時出售,蔚來有望爭取到較為可觀的價格。
寧德時代是目前唯一有能力應對換電業務未來挑戰的企業,尤其是在合資燃油車強力反撲的當下。以君威為例,當它的價格降至 10.69 萬元時,消費者,特別是注重性價比的中年家庭消費者,往往會優先考慮燃油車,純電動車的吸引力大幅下降,更不用說換電模式了。
誠然,加油成本并不低,但換電和電池租賃同樣需要費用,并非免費服務。
這一系列因素都在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車決策,也凸顯了換電業務面臨的嚴峻競爭態勢。
換電越來越像李斌的孤獨主義,寧德時代的加入只不過是這個游戲里面多了個無關重要的玩家。成立已十多年的蔚來,至今還沒看到盈利的曙光,對于一家商業型公司來說,這不可持續。加之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白熱化加速,如此高投入低回報的換電路線,已讓蔚來沒有第二條路可重新選擇,死磕可能是不得已為之,未來,卻還充滿不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