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泰霖:張棟梁之孫,張任之之子。
祖父張棟梁,1877年出生,1937年去世,江蘇省江寧縣人。民國“金陵四大名醫”之一,曾任中央國醫館名譽館長兼常務理事。出身中醫世家,小時即跟從名醫吳少成鉆研內、婦等科。投入當地老中醫李開基門下深造外科、針灸。學成后在湖熟鎮潘頭村開業行醫。北洋政府時期,治好江蘇督軍李純休息痢,被鼓樓醫院美籍院長馬林贊為“中國名醫”。
1928年,張棟梁舉家遷入南京中華門西磨盤街十號。所診病源,率皆切中,故人稱張先生是“活判官”。屢為民國要人問疾把脈,手到病除。在臨床上張棟梁不僅精擅內、婦等科,外癥亦甚精湛,針灸上更得李開基先輩真傳,其捻、轉、提、插的功夫,砭、刺、灸、薰、熨的手法,非一般醫者所可及。尊重實踐,辯證給藥,善于鑒別各種草藥,經常親去深山老林采集,炮制奇效丹藥。
長期擔任南京中醫考試委員。曾被“南京中醫傳習所”聘為名譽所長,每周授課。張氏授課重理論,更重實踐,以臨床心得為中心,廣征博引,言簡意賅,循循善誘。針對“廢止舊醫案”,張棟梁與張簡齋等共10 名代表分別與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曾仲鳴、立法委員焦易堂當面交涉,呈文要求取消“廢止舊醫”的提案。1937年秋,張棟梁于南京去世,終年61歲,靈柩于湖熟鎮崗頭村祖墓安葬。
【口述內容】
我今年已經過了88歲,長期從事農村金融工作。我小時候叫雙慶,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我出生在南京磨盤街十號,小時候叫雙慶,生下來是一慶,第二個正好是祖父張棟梁過60歲。當時正是家族興旺的時候。后來聽講,祖父行醫回來都要到房間里看看我、抱抱我。
張棟梁。
張泰霖在祖居之地南京棲霞山尋根。
祖父張棟梁出生于1877年,我們家是七代中醫。我祖父的母親非常賢惠,她一心要讓兒子承接祖業。我們原住在南京市棲霞區攝山鎮,后來遷至江寧湖熟潘崗頭村。潘崗頭村有一個醫生叫李開基,祖父就跟他學醫,十幾歲的時候就能自己行醫,四鄉八鎮患者慕名而來。
祖父的名聲傳到了南京城。1928年,祖父全家搬到南京磨盤街10號,院子很大,大宅門,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尤其是好多疑難雜癥,祖父都能一一化解。當時的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和理事長陳立夫遂聘我祖父為該館名譽館長兼常務理事。
祖父對看病的病人有錢的就收錢,特別貧困的送診送藥,不取分文。句容那邊有一個人,聽說我祖父為窮人看病不要錢,就化妝成叫花子來找我祖父。祖父給他看過病,講你這個病不是窮人生的病,你不是窮人,你是有錢人,因為你生的這個病就是一個富貴病。結果那個人被他揭穿以后,對祖父更加敬佩,祖父的醫名更加流傳很廣。關于祖父許多醫療故事,我寫的《磨盤街十號》這本書里面都有記載,而且都是實例。
祖父一生做了好多善事、好事,遇到水災或者災荒祖父都幫忙,為紅十字會捐款。在一次出診中,祖父在一處發現一婦女抱著一小孩子哭,祖父就撥開眾人進去查看,原來是小孩了出痧子。祖父現場救助,并讓人回去取藥,把那個小孩救活了。
還有我們一個親戚的小孩,12歲,生急病。半夜從江寧楊柳村趕到了磨盤街10號找到我祖父。祖父一看小孩得的是“爛喉痧”,非常危險,就在家里花臺上挖了芭蕉根,還有其他的藥給敷起來,天亮以后又到藥房抓了一些藥,很快把他這個“爛喉痧”治好了。這個小孩叫張履鴻,解放后在東北一所大學當教授。
一般到我祖父那個地方看病的都是看不好的才找我祖父的,他看的都是疑難雜癥。關于我祖父的故事非常多,《磨盤街十號》書里面一般都有。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日軍轟炸南京,祖父受到很大的驚嚇就去世了,就活了61歲。
我祖父有四個兒子,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都會看病、都能看病,都能掛牌行醫。四兒子因為當時年齡小沒學醫。可惜到了我們這代就沒有人學醫。
據長輩們回憶,當時磨盤街10號里面很大,有三進,里面有假山。解放后很長時間都保持原樣,現在蓋的是居民樓,但磨盤街10號門牌還有,就在南京的殷高巷附近。
張泰霖在南京牛首山。
我父親叫張任之,他從小跟著我祖父學中醫。但在30幾歲因患肺結核去世了。我母親很長壽,她2016年6月11日去世,活到100歲,把我們兄妹幾個帶大,非常了不起的。1937年,我們四大房都去逃難。我母親講,當時坐火車,塞一個人進火車要花5塊大洋。經巢湖、無為、武漢,最后到了重慶,在重慶待了八年。在重慶的磁器口、歇馬場、一碗水等地都住過。抗戰勝利,我們舉家回到南京,但磨盤街十號內,我們房間全套家具蕩然無存、空空如也。
我在南京讀了6年書,正是解放初期,6年都是甲等助學金,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發放助學金,我第一批享受。父親去世了,家里面窮,家里姊妹多年幼,所以鄉政府打證明給我到南京求學,這樣,我初中考取鐘英中學,高中考取南師附中,都享受了甲等助學金。
祖父是我們家靈魂、棟梁,大家都喊他老太爺。我后來寫《磨盤街十號》這本書,也是在父輩的鼓勵下做的,我叔叔張國寬給予了很大幫助。
在寫作過程中,我知道,解放初期我祖父很多資料還在,僅臨床醫方就有兩本,還有其他的一些資料在我大伯父張友之家里,他在南京珠江路中醫所當過所長。上世紀50年代,我大伯把我祖父的資料都捐獻出來,在南京玄武湖搞過展覽。當時的《南京日報》還刊登過捐獻的新聞。我祖父那兩本醫方太寶貴了,如果能夠找到,對中醫文化的挖掘肯定很有幫助。
我祖父最后收的一個徒弟叫趙亦如,也早就去世了。
祖父張棟梁與張簡齋,人稱“金陵二張”。據我們父輩講,張簡齋生過一次重病,是我祖父看好的。
《磨盤街十號》書影。
【歷史現場】
張棟梁墓,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下潘村(原潘崗頭村)。
中醫張棟梁夫婦之墓。墓碑名為陳立夫手書。
1937年中秋節后,張棟梁因病在南京磨盤街10號去世,靈樞按計劃移往江寧縣湖熟鎮潘崗頭村安葬。 張泰霖介紹說:沿途市民百姓、官宦鄉紳不顧日寇飛機轟炸,路祭無數,痛悼這位大名醫的去世。祖父的墳很大,是我祖父、我祖母的合葬墓,祖父的父母也合葬在那里。
【親友旁述】張泰霖妹妹張泰華口述歷史
張泰霖(左)和妹妹張泰華(右)在金陵醫派名家口述史采集現場。
我是張泰華,張泰霖是我哥哥,他比我大16歲。我今年72歲,退休了。我只記得我門口有一個鄰居老太,她親自把她身上的那個乳腺裸給我看的,她就說是我爺爺給她治好的,通過手術、扎針治療。那個老太一直活了80多歲。
我沒有出生在磨盤街10號,我是1952年12月出生在江寧湖熟。
我以前看過我爸爸的照片,我爸爸是平頂頭,長的很帥氣,在他幾個弟兄之間他最漂亮,這是我媽媽講的。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古民居窗格。
張泰霖紀念祖父的
“名醫”的頭銜,
讓你一輩子勞累。
門庭若市,求醫問藥者
像終年不退的潮水。
只因為你是一味
能治百病的中藥,
浸透《本草綱目》的芬芳,
凝聚《湯頭歌》的精髓,
一身中規中矩的中藥味。
聞一聞,沉疴煙消云散,
嗅一嗅,頑疾悄然敗退。
你造福蒼生,望聞問切,
把脈人海茫茫的社會。
你走到天涯,
天涯留下藥到病除的故事;
你行到海角,海角傳揚妙手回春的佳話。
祖國醫學在你的針頭上深邃
中華醫藥在你的處方里生輝
你風塵仆仆出診晚歸,
把孫子從搖籃里抱起,
孫子的憨態加奶味,
消解了一天的疲憊,
綻放的笑容發自心扉。
一泡尿澆旺天倫之樂,
你趣說童尿療傷很珍貴。
你是一味能治百病的中藥,
神奇得讓杏林秋色沉醉。
筆下流淌破解疑難雜癥的思維,
但你未能拯救自己的生命,
于國難當頭之年心力交瘁。
然而古都已永立懷念你的豐碑。
2004年10月26日
【采集時間】2024年12月6日上午
【采集地點】南京市江寧區竹山路玉堂花園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