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衛健委“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的深入推進,超重和肥胖已上升為全民健康的核心議題。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超重率已達34.3%,肥胖率為16.4%;近30%的青少年屬于內臟脂肪堆積的“腹型肥胖”。對此,黑龍江省醫師協會內分泌專委會委員、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冷蕾指出,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的關聯性極強,絕非簡單的體型問題,而是一種亟需系統干預的慢性疾病。
在體重管理的道路上,“管住嘴”與“邁開腿”始終是兩大核心支柱,其中飲食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冷蕾主任解釋說,人體體重的變化本質上是熱量攝入與消耗的博弈:當攝入的熱量長期超過消耗,多余的能量便會轉化為脂肪囤積;反之,若通過飲食控制熱量過多的攝入,輔以運動加大能量消耗,便能形成熱量“缺口”,從而促使體重降下來。
與此同時,飲食控制對體重的影響占比高達70%~80%,遠高于運動的20%~30%。例如,一位辦公室白領每天跑步30分鐘消耗約200千卡,但若晚餐吃上一份炸雞(約500千卡),實際仍處于熱量盈余狀態。相反,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將每日熱量減少300千卡(用蒸魚替代紅燒肉,用雜糧飯替代白米飯),即使運動量沒有相應增加,也能實現每周減重0.3—0.5公斤的目標。
合理飲食:吃飽吃好,遠離熱量陷阱
控制總熱量和保持合理膳食是體重管理的關鍵。冷蕾強調,“管住嘴”并非一味節食,而是通過營養均衡的飲食策略實現健康減重。每日能量攝入水平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千卡。三大營養素供能分別為脂肪20%~30%,蛋白質15%~20%,碳水化合物50%~60%。首先,主食以全谷物為主,適量增加粗糧并減少精白米面攝入,可選擇糙米、燕麥、蕎麥等全谷物替代精制米面,其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延長飽腹感并減緩血糖波動;蛋白可以優先選用低脂的魚蝦、雞胸肉、腱子肉、里脊等,或者豆制品及蛋類,既能促進肌肉合成,又能減輕脂肪堆積。
同時,蔬菜水果的食用需要多樣化,每日至少吃500克。其中,菠菜、西蘭花等深色蔬菜和柚子、藍莓、草莓、蘋果、櫻桃等低糖水果富含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是代謝友好的天然“補劑”。同樣,控油限鹽減糖也至關重要:每日食用油不超過20—25克,鹽不超過5克,添加糖低于25克,不妨用檸檬汁、蒜末等天然香料替代高熱量的沙拉醬或芝麻醬。還要注意的是,減重期間應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點、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
進餐順序與烹飪方式同樣影響熱量吸收。冷蕾建議按“蔬菜→蛋白質→主食”的順序進食,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烹飪時多用蒸、煮、燉等低溫方式,例如,日常的清蒸魚比紅燒魚熱量低30%以上。實驗表明,用醋或檸檬汁搭配主食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動達30%。對于低熱量高營養的食物,冷蕾主任推薦西蘭花(34千卡/100克)、番茄(18千卡/100克)、雞胸肉(133千卡/100克)、希臘酸奶(59千卡/100克)等,既能滿足營養需求,又不易引發肥胖。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極端節食方法可能有隱憂。比如,有人為了快速減重完全不吃米飯、面條等主食,雖然短期內有助于減體重,但研究發現這種做法反而會增大因各種疾病死亡的風險,而且體重通常在半年后就會反彈。再比如“16+8飲食法”(每天只在8小時內吃飯,其余16小時只喝水或茶),雖然初期行之有效,但長時間餓肚子后,腸道就會像“餓急了”一樣拼命吸收脂肪,反過來可能誘發心臟病和中風。冷蕾主任強調,減肥不能圖快和走極端,科學的方法應該是營養均衡、長期堅持。
每天做“3個20秒”,效果堪比健身房
盡管飲食是體重管理的基石,但運動的價值也不可忽視。規律運動不僅能加速熱量消耗、塑造體形,還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心肺功能,并與飲食管理形成協同效應。目前,高強度間歇訓練已被證實能顯著提升生長激素水平,促進脂肪分解。冷蕾主任建議,對于工作忙碌、沒有相對完整時間運動的上班族,可以參考“3個20秒”碎片化運動法,即每小時做20秒深蹲、20秒開合跳、20秒靠墻靜蹲,每天累積10組,一個月可減少7%的內臟脂肪。
此外,以下運動同樣簡便高效:樓梯沖刺(上下樓梯2分鐘,相當于慢跑15分鐘)、平板支撐交替抬手(每次20秒,增強核心肌群)、高抬腿跑(快速抬膝至腰部,增強心率),以及辦公椅登山者(雙手撐椅面,交替提膝模擬登山動作)。這些活動無需器械,可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同時,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行),可助益代謝水平的增強。
需要關注的是,BMI(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是判斷健康風險的常用工具,例如體重70公斤、身高1.75米的人BMI為22.9(正常范圍在18.5—23.9之間),但BMI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健身人群最好請專業醫生或體育運動專家結合體脂率做出綜合評估,并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肥胖不僅是“懶惰”或“貪吃”造成的
在這里,冷蕾主任特別強調說,許多人誤以為肥胖完全是“懶惰”或“貪吃”導致的。事實上,肥胖的成因復雜多樣,既包括過度的熱量攝入、運動量欠缺等因素,也包括遺傳、激素失衡(如甲減、多囊卵巢綜合征)、藥物副作用(如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及腸道菌群紊亂等。這就提示我們,科學減重必須結合醫學干預與個體化營養方案來施行。
冷蕾醫生曾經接診過一位28歲的白領女士小徐,她的生活非常自律,堅持長期嚴格節食,然而體重不降反升——小徐的個頭只有1.65米,卻胖到了160斤。經過詳細檢查,結果被確診為多囊卵巢綜合征(即胰島素在體內已經不起作用),伴隨雄激素過高和糖代謝紊亂。通過針對性調整飲食結構和藥物治療,她的體重在6個月內下降了12%,月經周期恢復正常,健康指標顯著改善。
42歲的張大哥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半年內體重驟增18公斤,體脂率從22%升至35%。檢查發現,是激素類藥物引起了水鈉潴留、食欲亢進和脂肪重新分布。經冷主任評估后,逐步減少激素用量并調整用藥方案,同時制定低鹽高蛋白飲食計劃,配合規律有氧運動,6個月后張大哥體重下降10公斤,代謝指標明顯好轉。
終生管理:從減脂到持久的健康堅守
冷蕾主任的體會是,“減重難,維持更難。”體重管理是一場需要終身堅持的健康旅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短期目標。科學的飲食策略、規律的運動習慣、醫學評估與個性化干預缺一不可。從調整主食結構到碎片化運動,從識別激素失衡到規避藥物副反應,每一步都需基于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深刻認知。國家衛健委的“64字方針”為全民提供了行動框架,其核心在于將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用營養均衡替代盲目節食,以主動運動打破久坐慣性,用醫學智慧破解復雜病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從減脂到健康的持久蛻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眾科學管理體重意識,加大對慢性病的防控力度。就此,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積極跟進,即將開設“肥胖與減重門診”,針對患者的減重需求,制定個體化、科學性的干預措施,門診包括一站式評估、個性化教育、精細化管理、全程隨訪。通過生活方式測評、激素、血糖等指標檢測,明確患者肥胖原因;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減重目標,包括減重速度、健康指標改善、行為習慣改善等,為有減重需求的人提供全方位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方案,幫助其科學減重。
來源 | 中國食品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