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當地時間3月15日夜間至16日清晨,平靜被打破,也門首都薩那、薩達省等胡塞武裝控制區突遭美軍空襲。
誰能料到,特朗普上臺后的第一場戰爭,就這樣毫無預兆地爆發了。此次美軍從空中、海上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目標直指胡塞武裝的雷達、防空、導彈和無人機系統。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言辭激烈,將胡塞武裝定義為“恐怖分子”,宣稱要用“壓倒性致命武力”打擊,還警告伊朗停止對胡塞的支持。
美國官員更是直言,這將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內最重要軍事行動,意在向伊朗發出強烈警告信號。而這看似突然的戰爭,實則早有伏筆,長期矛盾積累,終在此時徹底爆發。
美國軍事行動升級
隨著局勢的不斷惡化,美軍的行動進一步升級。3月22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已向紅海派遣第2艘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參與打擊胡塞武裝。這是特朗普上任后,紅海地區首次出現美國“雙航母”編制,也是美國海軍半年內的第二次派出“雙航母”陣容。
“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的加入,使得美軍在紅海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該航母滿載排水量超過10萬噸,可搭載超過70架艦載機,包括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E-2C“鷹眼”預警機等。
此外,航母戰斗群還配備了巡洋艦、驅逐艦、核潛艇等多艘艦艇,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海上作戰集群。
與此同時,原本計劃輪換的“杜魯門”號航母也被下令多留一個月。“杜魯門”號航母自2024年7月以來一直在紅海地區執行任務,期間參與了對胡塞武裝的多次打擊行動。
此次兩艘航母同時部署在紅海,使得美軍在該地區的艦載機總數可達150架以上,擁有10-12艘水面艦艇和2-4艘潛艇,具備了更強大的制空、制海和對地打擊能力。
與以往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相比,此次雙航母編隊同時參與軍事行動的性質明顯不同。
以往美國在中東部署多艘航母,主要是為了威懾或者輪換,而這次則是直接投入戰斗,對胡塞武裝展開大規模的軍事打擊。
從冷戰后美國歷次對外戰爭來看,如果是大規模戰爭,美國通常出動6艘左右的航母,而小規模沖突,則通常部署1-3艘航母。如今在紅海集結兩支航母編隊,這已經是一場規模不小的沖突或局部戰爭。
特朗普想干什么?
紅海,作為連接印度洋與地中海的戰略要道,每年承載著全球約12%的貿易運輸,其中不乏大量石油、天然氣等關鍵物資,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是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也門胡塞武裝為聲援巴勒斯坦,頻繁出動無人機與導彈,對紅海、阿拉伯海等水域內以色列及其盟友目標發動襲擊,宣稱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行,并對違規者予以打擊。
這一行動直接導致紅海航運成本飆升,眾多商船無奈改道,嚴重沖擊全球貿易秩序,美國利益也深受其害。特朗普上臺后,急于扭轉局面,期望借軍事手段馴服胡塞武裝,重新掌控紅海航道,鞏固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確保經濟利益不受損。
特朗普將遏制中國崛起視為執政核心任務。在他眼中,中國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沖擊了美國霸權。中東地區長期動蕩,牽扯美國過多精力,使其難以全力應對中國。
為此,特朗普上臺后動作不斷,試圖緩和美俄關系、推動俄烏停火,減輕歐洲方向壓力;在中東,施壓伊朗與美合作,力求平息亂局。
他深知,唯有穩定中東,美國方能集中力量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全力遏制中國。此次對胡塞武裝動武,便是他遏制中國戰略的重要一招。
通過打擊胡塞武裝,警告伊朗停止支持,穩定中東局勢,同時向中國展示美國維護全球利益、捍衛霸權的決心。
在國內政治層面,特朗普發動此次軍事行動,意在鞏固自身強硬形象,兌現“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競選承諾,爭取國內政治支持。
他清楚,在政治舞臺上,展現果敢領導力至關重要。對胡塞武裝采取強硬措施,能向選民表明他堅決捍衛美國利益、維護國家安全與尊嚴的決心。
此外,特朗普執政期間部分政策飽受爭議,此次行動可轉移國內民眾視線,減少對其國內政策的批評,若軍事行動成功,還能提升他在國內的威望,鞏固政治基礎,滿足強硬派和保守勢力選民的期望。
各國對美態度如何?
美軍針對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震蕩,各方態度呈現多維度分化態勢,使本已復雜的中東局勢面臨新的不確定性。
作為胡塞武裝的核心支持者,伊朗展現出強硬的反制姿態。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通過官方聲明,嚴厲抨擊美國此舉"嚴重踐踏也門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強調該行動"雙重違背了國際法準則與聯合國憲章精神"。
他進一步指出,美國一邊縱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軍事擴張,一邊對也門實施空襲,這種"危險的政策冒險"勢將激化地區矛盾。伊朗總統萊希此前明確警告,雖無意主動挑起戰端,但對任何挑釁都將予以堅決回應。
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特別強調,伊朗與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不存在任何關聯,但同時明確表示"若遭威脅,伊朗必將采取果斷且具決定性的對應措施"。這種分層遞進的官方表態,既保持了戰略克制,又釋放出明確的警示信號。
俄羅斯同樣對美軍行動表達深度關切。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美方對伊敘兩國的持續空襲"徹底暴露其中東政策的侵略本質",批評這種"選擇性打擊親伊朗目標"的做法實質是"蓄意制造地區大國間的戰略誤判"。
她強調,此類單邊軍事行動正在系統性破壞中東安全架構。鑒于俄伊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戰略協作傳統,莫斯科很可能通過外交渠道強化與德黑蘭的聯動,形成對華盛頓的制衡效應。
國際社會其他關鍵力量亦表達嚴重憂慮。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特別警告,當前軍事行動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區域沖突全面升級,其經濟與人道主義后果將難以估量。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布魯塞爾緊急會議上呼吁各方保持戰略克制,強調"任何軍事冒險都可能徹底摧毀來之不易的地區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多個阿拉伯國家政府通過不同渠道表達不滿,擔憂此輪對抗升級將外溢至整個中東安全體系,這種集體性焦慮反映出地區國家對域外軍事干預的深層戒備。
此輪地緣政治博弈清晰地展現出,美軍軍事行動不僅未能緩和也門危機,反而激活了橫跨中東、歐亞的連鎖反應機制。華盛頓的單邊主義路線正遭遇來自德黑蘭-莫斯科軸心的強力反彈。
而國際社會普遍擔憂的"沖突外溢效應",已使本已脆弱的中東戰略平衡面臨空前考驗。這種多維戰略碰撞,既暴露了美國中東政策的深層困境,也警示著任何缺乏多邊協調的軍事行動,都可能在全球化時代引發不可控的系統性風險。
結語
特朗普發動的這場針對也門胡塞武裝的戰爭,如風暴般席卷中東,影響著美國與全球。對美國而言,這是全球戰略的重要舉措,特朗普期望借此掌控紅海航道、遏制對手并鞏固政治地位。但結果難測,速勝能提升威望,陷入僵局則會消耗資源,引發國內不滿。
在中東,局勢本就動蕩,如今戰爭加劇也門人道主義危機,平民深陷苦難。地區國家關系愈發緊張,伊美對抗或升級,沙特等盟友也可能被卷入。
從全球視角看,紅海航道因戰爭不穩定,影響全球貿易與能源供應,拖累經濟增長。國際社會擔憂美國此舉,其國際形象與地位或受沖擊,霸權面臨挑戰。
戰爭已爆發,影響逐步顯現,和平天平搖擺。國際社會需攜手,推動各方通過和平談判化解爭端,避免戰火升級,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