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知乎上一個超高熱度問題,得到了超過4000多人次的回答,和4000多萬人次的閱讀:
開家長會,43人的班級,只有7位爸爸來參加,剩下的全是媽媽,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然后引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五成家庭的教育是母親在唱獨角戲,三成家庭能做到父母共同負責子女教育。
為啥今天要說這個問題呢,因為這又是一個隱晦的,樹立性別對立的案例。所以,不出意外的,這個問題下方,有很多批評的聲音。
關于這個問題,我是父親,媳婦是老師,應該比很多人了解更深一些,所以想跟大家簡單聊一聊。
孩子開家長會,提前幾天媳婦就開始跟同事調課,想著怎么跟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哪些方面的表現,要找哪幾位老師聊等等。
而我呢,對家長會無感,沒啥激動的,沒啥覺得應該跟老師溝通的。很多人可能覺得平時我缺乏對孩子教育的關注。
錯了,孩子平時作業、聽寫、背誦,都是我陪著完成的。媳婦是初中班主任,之前苦逼的每天早上7點到校,晚上8、9點才能回來。
我之所以對家長會無感,一方面是因為了解自己孩子,另一方面就是覺得四五十人的家長會,老師最多很籠統的說一些孩子們的共同問題,不可能每個孩子都細致的說說,去了無非就是湊人頭,意義不大。
我覺得很多父親都應該是這樣的想法。
其次,之所以很多媽媽去開家長會,是因為媽媽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遠超爸爸們。
看看現在的“雞娃”,都是誰在雞?至少70%都是媽媽們在雞,爸爸們一般都很淡定,或者說想的比較開。自己什么水平,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是不是天才,父親們門清。
但是媽媽們不一樣,她們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是會帶著天然濾鏡看自己孩子的,她們對孩子的關愛和付出,也一定遠超爸爸們。所以她們對孩子的期許通常比爸爸們高,很難、或不愿意接受孩子學習不好的現實。
這方面,大家可以搜一些雞娃失敗、孩子抑郁、厭學自殘、甚至自殺的新聞來看看,很多都是媽媽們“雞娃”導致的。
開家長會,在媽媽們看來,是難得的跟老師見面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的機會,她們不愿意錯過。
這跟爸爸們的想法完全不同,于是一個想去,一個無所謂,最終媽媽們滿意的去了,爸爸們滿意的躲過了。
其實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們并沒有缺失,只是在這個問題上,媽媽們往往比較強勢,認為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大大咧咧的性格教育不好孩子。
我這不是在樹立對立,也不是在批評媽媽們,只是在陳述現實,也是替爸爸們發個聲。
雞娃,小“雞”通常都會有效果,但大“雞”可未必。“雞”過了,孩子受不了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奉勸各位媽媽們量力而行。
在說說一些相關情況吧,媳婦班里上一屆帶過一個抑郁癥的女孩,聽她跟孩子母親電話溝通時了解到一些情況:
孩子基本上在學校是完全不學習,時常發懵的狀態,偶爾這邊老師正上著課,她就自顧自的站起來往外走,任課老師問她話,她也不理不睬。她的情況老師們當然都知道,所以沒有老師敢放任她一個人課堂上離開,怕她做傻事,承擔不起后果。所以只能跟著,然后給我媳婦打電話。媳婦作為班主任,來替換了任課老師,數次跟在女孩身后在校園里閑逛。
媳婦的意思是,想讓母親把孩子接回家去,離開校園這個環境,辦理休學,等孩子好一些了,再回到校園。畢竟孩子這樣在學校,自己不學習,影響老師上課,影響其他學生,并且安全無法保證,在緊張的校園、教師學習環境中,對她的抑郁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可那位媽媽不接受,認為自己閨女在學校多少都能聽進去一些,在家就剩下玩手機看電視了,根本不可能學習,并且家里沒人照顧她,更危險。
據媳婦說,初一時那位媽媽就跟她聊過,覺得她閨女能上一中(我們這里最好的公辦高中),可初三時,孩子已經抑郁了,母親卻還是想讓她參加中考試試看,不愿意休學給孩子治療和恢復。
即便在學校遇到過這種情形,可媳婦偶爾還是會“雞”俺家兒子,雖然她不說,但我怎能感覺不出來。她覺得她兒子,哪哪都好。只是她心中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我不敢問,怕嚇著自己。
每次她跟孩子吵完,我就得出面安撫,我理解媳婦的良苦用心,也理解10歲男孩貪玩、磨蹭的本性。
教育,沒有定式,沒有標準。
在教育上,樹立什么爸爸失位,媽媽獨角戲的性別對抗的人,都特么壞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