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輿論稱,被收押去海牙之前,杜特爾特曾向中國求助,對此,外交部正面回應傳言。與此同時,隨著杜特爾特被捕一事持續發酵,馬科斯似乎面臨著眾叛親離的下場。那么,杜特爾特案件如今情況如何?馬科斯又面臨著怎樣的窘境?
3月24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道,知情人士透露,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在被國際刑事法院逮捕前,曾向中方提出庇護請求,但據稱遭到中方拒絕。對此,發言人郭嘉昆回應道,“杜特爾特先生赴香港系私人度假行程,中方從未收到所謂‘杜特爾特前總統及其家人向中國政府尋求庇護’的申請?!?/p>
這一表態直接打破了外界關于“杜特爾特向中國求助”的傳言。此前,菲律賓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也公開否認其父向中國提出過庇護請求。事實上,杜特爾特在香港期間,已清楚回國可能被捕的后果,但他仍選擇返回馬尼拉,這一舉動被外界解讀為“以退為進”。通過展現強硬姿態爭取國內支持,而非依賴外部勢力。杜特爾特的支持者認為,若他滯留海外,反而會被貼上“畏罪潛逃”標簽,損害家族政治聲譽。
不過,對杜特爾特來說,轉機也已經出現。他的女兒莎拉23日說,杜特爾特認為自己在國際刑事法院“無須答辯”,并相信他有強有力的法律論據。按照莎拉的說法,“杜特爾特對法律論據非常有信心。他認為案件從一開始就不成立。”
要知道,杜特爾特被指控,主要是因為他在執政期間展開大規模肅毒行動,導致數千人死亡,被國際刑事法院控訴犯下反人類罪。然而,被認為是一切開端的“紅色通緝令”,近日卻被曝出極有可能是偽造的。
在日前的菲律賓參議院會議上,馬科斯的姐姐伊梅直言,國際刑警組織根本沒有發布針對杜特爾特的紅色通緝令,只有一份“擴散通報”,這與正式通緝令有本質區別,但馬科斯政府卻以此為依據,將杜特爾特送往國際刑事法院受審。這一情況曝光后,馬科斯政府的公信力遭受沉重打擊。
此外,菲律賓于2019年退出《羅馬規約》,理論上無需配合國際刑事法院的行動。杜特爾特的辯護律師尼古拉斯·考夫曼更是抓住機會,提出國際刑事法院對非締約國無管轄權,逮捕杜特爾特的行為侵犯菲律賓司法主權。
再加上國際刑事法院的“雙標”問題,也讓杜特爾特被捕一事蒙上陰影——國際刑事法院對發展中國家前領導人行動迅速,卻對西方國家涉案人員拖延處理,公信力飽受詬病。杜特爾特的支持者認為,國際刑事法院已淪為政治工具,而馬科斯政府的配合被視作“向外國勢力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菲律賓民調顯示,副總統莎拉的支持率飆升至54%,而馬科斯的支持率暴跌至20%。更致命的是,菲律賓經濟因政局動蕩陷入困境:本幣匯率暴跌5%,通脹加劇,外資撤離,民眾不滿情緒高漲,局勢無疑在向杜特爾特家族步步傾斜。
面對國內危機,馬科斯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轉移矛盾,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訪問印度時,公然將中國稱為所謂的“敵人”,試圖拉攏盟友對抗中國。然而,這一策略收效甚微,相關國家未予回應。與此同時,美國防長赫格塞斯緊急訪菲,意圖穩住親美陣營,但美國自身經濟乏力,難以兌現對菲援助承諾。
有分析認為,在此背景下,杜特爾特的命運或將在9月23日的聽證會上見分曉。若國際刑事法院判定指控不成立,他將重獲自由;即便進入審判階段,案件也可能因管轄權爭議長期拖延。無論結果如何,馬科斯已付出沉重代價:家族分裂、民意崩盤、經濟失控。菲律賓中期選舉在即,反馬科斯聯盟正在集結,其總統地位岌岌可危。
總的來說,杜特爾特事件不僅是一場法律糾紛,更是菲律賓政治生態的縮影。家族恩怨、權力博弈與國際干預交織,暴露出菲政壇的深層矛盾,對馬科斯而言,逮捕杜特爾特的“勝利”正演變為一場政治災難,眾叛親離的結局或許早已注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