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從萌芽到逐步成熟,在增進人民健康福祉、鞏固和完善“1+3+N”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出現過不少爆款產品,例如百萬醫療系列,惠民保系列等等,這些產品憑借獨特優勢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對市場格局產生了很大影響。在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們也看到一個現象,即健康險保費增速連續3年處于個位數區間,2024年也未達到市場沖破萬億元的預期,那么,商業健康保險未來的普惠發展之路如何?怎樣在業績考核、客戶需求和專業能力上進行平衡?近期,螞蟻保金融策略部金融產品總監張放先生在中國普惠保險網絡(CIIN)舉辦的“”對此問題進行了交流。
主要觀點如下:
國內普惠型健康保險有兩條發展路線:
更偏向社保還是更偏向商保
偏社保路線
在準入門檻上與醫保相似,寬準入或不設準入門檻,均一定價。這類健康險產品通常會在投保窗口期采用大規模推廣的形式,且價格較低,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實現了上億用戶的覆蓋,為商業健康險的普惠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此類產品往往設置較高的免賠額,賠付比例通常也設置在70%左右,且有一定目錄限制,用戶的獲得感和保障充足度有限;同時,由于缺乏準入門檻以及差異化的定價體系,面對人口結構和健康狀態的變化時,該體系的抗風險能力存在不確定性,這對其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
偏商保路線
通常設置健康、職業等方面的投保門檻,采用差異化定價策略。“百萬醫療險”是此類代表性產品,具有不限目錄、賠付比例高的特點,發揮了風險充分兜底的作用??茖W的定價體系是健康保險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合理的準入門檻能在保證保險公平性的同時,確保保險公司的風險可控。然而由于健康告知比較嚴格,產品的人群覆蓋面受限。
可以看到,偏社保的健康保險,在抗風險能力上對承保人群結構依賴度較高,可持續性方面存在挑戰;偏商業型的健康保險在初期拓展覆蓋面時會有一定限制,但是有了數據和科技賦能,能夠通過合理劃分人群,將部分慢病人群等次標體納入保障范圍,例如去年上線的【好醫保中老年醫療】就能把部分“三高”"結節"等人群納入保障范圍,相當于已經保障了次標體中的核心人群,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覆蓋面。此外,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通過由用戶授權或提供就醫記錄、體檢記錄等醫療數據的基礎上,可以利用AI等新質生產力,進行人群細分和保障細分,不斷創新保險產品,有望實現更加廣泛的人群覆蓋。
THE END
CAFI公眾號部分文章亦發布于以上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