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稀土王牌失效了?法日開建的全球最大稀土工廠,外媒:有三大死穴
在全球資源競爭的大棋盤上,稀土無疑是一顆舉足輕重的棋子。近期,法日合資的全球最大稀土回收廠在法國拉克小鎮破土動工,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層層漣漪,引發各方關注,甚至有人質疑中國稀土王牌失效了。然而,深入剖析這場價值萬億的資源博弈,就會發現中國稀土王牌依然穩如泰山。外媒也紛紛表示:有三大死穴!
法日此次合作建設的卡雷斯特稀土回收廠,從表面看確實來勢洶洶。該工廠年處理7000噸廢舊磁鐵和礦石,號稱能產出1400噸稀土氧化物,法國總統和日本首相親自為其奠基,日本連夜簽下長期采購合同,斯特蘭蒂斯汽車也急不可耐地預定產能,這一系列動作仿佛預示著中國稀土市場即將被分走一大塊蛋糕。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中國海關數據給出了有力回擊。2024年前三季度稀土出口均價暴跌40%,每噸僅剩0.9萬美元,比六年前還便宜6%。這一數據背后,并非是中國稀土產業衰落,而是中國稀土產業強大的市場調控能力和深厚底蘊的體現。
先看看中國的稀土家底。內蒙古白云鄂博礦撐起了全球36%的稀土儲量,南方離子礦則蘊藏著全球70%的中重稀土。在高端制造領域至關重要的14納米光刻機都要用到的釹鐵硼永磁體,中國產量占全球92%。就連美國芒廷帕斯礦挖出來的稀土精礦,98%還得乖乖運到中國加工。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中國在稀土資源儲量、產量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法日這波看似雄心勃勃的操作,實則暗藏三大死穴。首先是成本黑洞。建設這座稀土回收廠,需要1.06億歐元補貼加上1.1億日企投資,而且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后續運營過程中,設備維護、技術研發、人力成本等各項開支都將接踵而至。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能否在長期運營中實現盈利,實在令人懷疑。
其次是技術短板。中國稀土回收成本僅歐美三分之一,這一巨大優勢是法日難以企及的。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直言:“法國工廠投產即虧損!”中國在稀土回收技術方面經過多年的研發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且低成本的技術體系。而法日在稀土回收技術領域的積累相對薄弱,要想在短時間內趕上中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后是原料危機。日本從澳洲購買的稀土礦,分離技術還得找中國代工。這意味著法日所謂的“去中國化”行動,在原料供應和技術支持環節根本無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沒有中國的技術,他們手中的稀土礦就如同沒有鑰匙的寶庫,無法轉化為實際可用的稀土產品。這種原料危機,從根本上動搖了法日稀土回收廠的發展根基。
在這場稀土博弈中,美國的情況同樣尷尬。F - 35戰機每架要用417公斤稀土,核潛艇更是直接干到4噸。特朗普狂砸17億在格陵蘭圈地買礦,結果買回來的稀土98%還得運到中國提純。這充分說明,中國在稀土提純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是其他國家難以撼動的。
中國稀土王牌之所以堅不可摧,不僅在于豐富的資源儲量和強大的加工能力,更在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在稀土領域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拓展稀土應用領域,推動稀土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面對法日等國的挑戰,中國稀土產業應保持戰略定力,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全球稀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警惕一些國家的不正當競爭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總之,法日開建的全球最大稀土工廠看似來勢洶洶,但實則難以撼動中國稀土王牌的地位。在這場價值萬億的資源博弈中,中國憑借深厚的底蘊、強大的技術實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必將繼續引領全球稀土產業的發展潮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