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樂趣,不過是心無塵埃,活得自然,簡單而快樂。人不怕無知己,怕的是不知己。一個真正能夠“活出自我”的藝術家,是那種即便身處藝術紛繁變換的時代,卻依然可以始終保持對藝術本體的敬畏,持有一顆自我、淡定、敏感而真誠的文心,這種理想化的藝術狀態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我習畫多年一路走來,期間有過迷茫、失落、和外界生活變化所帶來的不可控的苦惱,當然更多的是因為堅持藝術所帶給自己的充實和快樂。我在專業上專注于繪畫經營于工筆,我喜歡在不斷地“向內生長”中,舍棄一切外物而訴諸心靈,探尋到內心最深處的自我,以個體的行為直覺去獲得一種自我認知的更新,強調自悟、自覺、自解的修煉方式,使藝術成為心靈獨特的體悟,試圖借助自然之力營造出想象中的詩意,畫出屬于自我的性靈之作。
局部
一個人能夠取得多高的成就,全憑自律和堅持,也在于和自己相處的能力。藝術創作除了一閃而過的靈感,長久持續的注意力也不可或缺。我平時除了教學就喜歡每天堅持在清晨里作畫, 享受生活度過歲月靜好,在作畫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內心盡量避免外界的干擾,讓自己的創作激情保持溫度,形成自己的情感空間,全身心投入到當前的創作中去,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這樣做既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也造就了屬于自己的藝術氛圍。這既是一種繪畫方式,又是一種意識主導的生活方式,終日獨自在畫室里安然的按照自己對藝術規律的認知進行創作,嘗試理想化的繪畫探索。
藝術家創造意識的覺醒是獨立審美意識的覺醒,獨立審美意識的覺醒也是文化意識和生命意識的覺醒,在這個覺醒的過程中預示著審美理想的形成。藝術家創造意識的強弱主要體現在他自身的獨立價值上,是獨立的自我意識的一種擴大也是獨立生命意識的覺醒,一位畫家藝術風格的建立首先在于個人化的審美價值的建立和藝術理想的形成。假如創作是一種對話,我在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對話是以一種多元的方式展開,那便是人文和自然的對話,人物和植物的對話,時尚的視覺現象與永恒的文化價值的對話也是東西方古典語言的對話。在這種對話的過程中逐漸的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審美理想那便是:樸素而神秘,孤寂而溫馨,幽靜而深邃,浩瀚而空靈的藝術之境。
局部1
局部2
深刻的思想只有在理想的引領下與簡潔持恒的行為方式相配套才有價值,貴在形成正見與主見,融與道統合于自然,以簡馭繁糅合混煉,徐徐緩養,靜心待放。我在自己所專注的工筆畫領域里前行的過程中,其間,似乎冥冥之中總有一個令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在不斷給予我暗示,從而更加堅信經典對創作的指引。我在工筆人物畫領域的絕大部分精力和研究興趣都投注在了東西方古典繪畫,途經多年的磨礪與思考,終于領悟自身的方向,那便是東西方古典繪畫所共有的藝術特質,在他們的經典作品中無不展現出“精力充沛到極致,技藝精湛到極致,情感飽滿到極致,精神高昂到極致,智慧超越到極致”的審美尺度,成為東西方古典寫實藝術的共同品質亦為唐宋繪畫所具有的藝術精神。我個人比較喜歡唐宋繪畫里所散發的光輝燦然的貴氣與溫度。唐宋繪畫大多有種視覺在紙面上精密掃描式的描繪快感和精湛的技藝,讓畫面精力彌漫同時充滿了英氣與朝氣,光輝燦然五彩奪晶。因此在我的工筆畫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對技術的敬畏和對技術性格的把握以及對技術品格的鑄造。技術凝結生命的力量總是讓人感到發自內心的感動,這種感動混雜著很多豐富的情感細節:敬畏、驚喜。在我的認知領域里,藝術不僅需要行為的實踐能力,也需要行為的思維能力,而更加重要的是把行為的實踐能力上升為一種對生命的謳歌和禮贊的儀式,把行為的思維能力升華為行為的信仰。毫無疑問這一切形而上的展開都是以對技術隨心所欲的駕馭為前提。
局部
造型是一切寫實繪畫的本質屬性。作為畫家,不但要具備審美的感受力,還要能夠運用藝術形式將自己的審美感動有效地傳達出來,引發觀賞者的共鳴。造型方式的發展必然迎來風格的轉變,而風格是一種藝術形式對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所建立的系統交流方式,也是將物象更偏向藝術的部分提取出來,作為能與抽象語言呼應的內容,形成了清晰的藝術形象和繪畫圖式。我的作品大多來自一個非常鮮活的生命啟悟。畫面形象的充實和洗練是我在藝術中所追求的重要趨向,在接近事物的本質中,簡潔是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質或者精神的最直接的方式。由于長期的寫生和對東西方造形藝術的研究使我對造形的鮮活性、繪畫性、符號性的藝術特征的追求更加明晰。用比喻式的聯想去把握、概括和強化形感,追求造型的節奏感和主客觀交融后的形式意味。所畫的每一根線,是對形狀之間類比的敏感,也是對立體物象的平面解構。在用線解構物象時,通過對形的情感夸張使形狀與形狀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穩固的框架,成了平面上的一塊同邊界相互作用的形狀,有一種新穎的張力也就是說畫面中的每條線都和邊界四條線相互作用,所畫的第一根線在形成形凸顯象時已經在向畫面結構轉移,并以團塊的方式強化平面張力的網來捕獲畫面結構,空間的結構就從幕后呈現畫面更深層的存在語意得以凸顯,畫面的形象結構和畫面的框架結構最終以符合畫面節奏的力道相融合的方式來確立造型在畫面表現中的價值。
局部
局部
對色彩語言的創造是藝術家對藝術本質的深化與彰顯,是從自然到形式的藝術升華也存在于對生命感悟的審美追求之中。在我的工筆人物作品中特別注重色彩的整體調性和色彩本身獨立的表現力,使其擺脫隨類賦彩的概念模式,由于工筆畫線面造形的藝術特征和我在畫面上造型的復雜性,使得我的畫面色彩伴隨著造形意象連帶產生,追求色彩的簡潔與耐讀性。作畫中會讓畫面在不同色層的交錯重疊及掩蓋中相互作用,產生的色暈和形狀,記錄了當時的作畫狀態也將作畫過程凝固,表達的對象也更強烈直接的感染上作畫時情緒的波動和心理變化。它們保留了一種率性而又濃郁的情緒性,營造出了充滿濃厚詩意的氛圍,使得形象在空間中,都帶著朦朧的隱現,不停地感染著我心中創作激情的那份悸動。我就在這樣的墨色渲染與雕琢中體會表達過程中的有關空間轉換與時間流動。這種狀態存在于茫然的凝視之中,存在于沖破了外在的躁動和對技藝的迷戀與對精妙的苛求,以獨立來成就自己,達到生命的飽滿,營造出人物畫中的人化情境,以此完成色彩追求的特征。
局部1
局部2
藝術的創造力源自于藝術家與眾不同的觀察方式和感受方式,而藝術作品的形成最終在于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和表達過程。我在作畫過程中喜歡隨意生發的偶然性,不論是起稿還是上色的過程。我喜歡創作時是在審美理想的引領下,在藝術直覺敏感的狀態中,潛在的讓自己以前所積累的能力與經驗發揮當下需要表達的效果。在我的繪畫創作過程中經常會有一種畫面的抽象性節奏所引發的莫名情緒游動于其中,剛開始作底時墨色在隨意感性的運動中滋生出千變萬化的視角有著讓人著迷的節奏氣場。我喜歡從易逝之物里分離出那些永恒的部分,這種由意象感知到抽象語言轉換的過程,成為我當下的表達志向,也就初步成為我藝術創造的基本支撐和形式的意蘊。隨著作畫進程的推進和藝術感覺的誘發,慢慢的我會讓當下隨意的偶發效果成為我表達的理想需求,從而抓住、吸收并且讓它們在畫面上隨著描繪的深入開始延展,組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建造了畫面結構,復雜豐富的精神世界是由簡潔洗練的色韻來形塑。環環相扣的形象組合和充滿節律的色暈混搭,不同視覺元素和審美理念之間的對話與畫面結構的重組與建構同步進行,隨著刻畫與暈染的逐漸深入為避免流于形式特征而忽略深層內涵,我會讓具體而明確的描繪對象逐漸被意象的抒情意義所覆蓋,營造出物象之間的微妙情緒,削弱了形象的敘事性、場景性和描述性的表達方式,更加注重畫面所展現的寓意性、象征性和抒情性的藝術感染力來釋放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畫面所浮現的隱秘情節和豐沛的情緒讓我如同沉默的目擊者,始終保持著對外界的沉思,以自我內心的狀態映射了最深切的抒懷,以純真無物之心感受生命的純樸,感受自我真美,用畫筆細膩的傳遞繁華都市背后的獨立與詩意,在無聲的渲染與描繪中,流露出一種人的本性美,彰顯工筆畫所具有的雅正潔凈的氣質。
局部1
局部2
每個藝術家都有其各自的創作狀態和表達方式,但藝術的真諦若是變不成簡潔有效的語言表達,任何深刻即是對真諦的偏離與誤讀,作品只有通過不斷地在繪畫語境探尋中進一步增加精神含量,純化形式語言,在重塑自我藝術家園的過程,經由更為堅實的不斷跨越,才能生發出屬于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文/馮東東,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無題之一》50X50CM
局部1
局部2
(來源:蕓點文化)
畫家簡介
馮東東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藝術中心美術組主任
中國熱帶雨林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
重慶市工筆畫學會副會長
重慶市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副主任,碩士生導師
作品參加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和新中國美術家作品展,多次在國家級和省市級畫展獲獎,并有學術論文及作品發表于《讀書》、《美術觀察》、《美術》、《中國書畫》、《國畫家》、《光明日報》等學術期刊和報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