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菱
做tipi——原住民課程老師布置我們完成一項奇特作業——tipi是一種北美原住民的房子。制作它需要許多根筆直的粗樹枝,幾根有韌勁能捆綁的葉子、藤蔓或根莖類植物,還需用樹葉樹皮等制作覆蓋面。
你聽著是不是覺得特簡單,做起來很輕松?是的,不少同學聽了之后就想“我分分鐘就能完成”。等自己動手操作,才發現開始的輕視是自己“眼高手低”了。
“找材料”這第一步就難住很多人。我們先在校園里找,我眼疾手快找到了許多根粗細比筷子大一號的樹枝,看著心里想“應該算合格建材”吧?接著去找可固定樹枝的根或藤、葉。你別說,偌大校園內想找到合適的材料并不容易,好在我們最后發現運動場邊有一片蔥蘭,算是替代品——這是一種長長的葉子,底部是白色的,也有韌勁,不用太大力,是能固定樹枝的,因外觀很像大蔥,我們親切地叫它“大蔥”。最后一步是尋覆蓋面材料。有的找了大片樹葉,有的用芭蕉樹皮,芭蕉樹樹皮毛毛的如漁網,適合做覆蓋面,就是不太好扯下完整的大塊樹皮,加上學校芭蕉樹不多、我只扯了一點點。等回班級時,樓下那棵芭蕉樹早被扯禿了,部分樹干光光地露著,沒了保護看去有點滑稽。
如何搭又是難題。保持房子穩固不坍塌是個頭疼問題。起初我建的房子塌了很多次,最后樹枝直接斷成兩截,我明白了:樹枝干韌性太差易斷。環顧四周,發現有同學的房子已初見雛形,有同學因樹枝是彎的而導致房子是歪的,更多同學和我一樣tipi塌了……整個場面好笑又耐人尋味。
下課后,望著自己面前一片狼藉,我決定周末重新尋材料做tipi。周六我在小區里轉了一圈又一圈,仔細找心儀材料。三個小時后,覺得材料找足了。這讓我不禁感概:看來遠古時期人的生活不自在呀。周日我繼續努力,還邀爸爸適當協助,終于tipi完成了,我還在上面放了一些開放的小花做裝飾。
星期一來到班級,我后面的同學大叫:“My tipi!”一看,她的tipi已散架了。她用樹葉做的覆蓋面,周末兩天放置,樹葉缺少水分枯萎了,收縮導致她的tipi成了螳螂狀。
“看書本”“做試卷”“刷題目”,是作業是練習;面對做tipi這樣的練習或許一下子覺得“太新鮮”。經歷之后,我小結如下:
各展所長,不拘一格。這作業無法復制、無處抄襲,必須自己動手,這就注定你要實踐以前學的知識。我覺得,這類作業很累很麻煩也很有趣,可以實踐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做成后一回顧,有趣又有成就感。每人所做,不盡相同,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呢。
處處思考,時時創造。在制作tipi整個過程中,你需要不停地思考。先進行構思、再選取材料,然后才能動手搭建,所有的過程都要圍繞心里tipi藍圖進行思考、比較,否定之后再思考再調整。比如,這樣搭建是不是最好的?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樣能保證tipi很牢固嗎?……時不時我腦中會冒出一些新奇想法,比如在tipi上端放一面小旗、tipi門弄漂亮點等等。這“練習”,促進落實手眼腦口并用,并不斷試錯不停調整,才能最終達成。挺好。
同一問題,解決辦法各異。同樣地,面對同一個問題,同學們各有各的解決方法。比如,面臨尋找的材料在覆蓋面無法整個蓋住tipi時,有的同學是尋找同一材料不同大小的覆蓋面,有的同學果斷放棄已有的、更換更合適的。同學們選擇搭建tipi的方式也不同,有只用三根數枝就固定住的,有在樹枝下端增加樹枝讓其變得更穩固,還有的同學選擇使用多根樹枝使其變得更堅固。頗有殊途同歸感呢。
注重真體驗。面對問題,放下手機;搭建tipi,處處真實。以往解決的行程、盈虧、植樹等都是假設。如今真切挑樹葉選樹枝,能感受到它的質地及與你的對抗。像真實地生起一個爐子,要撿柴、點火、引燃,才能感到溫暖一樣。想到很多現代人,早失去了這真實體驗——手機點開、遠程操作、溫度升高。這縮微版真切體驗,按哲學家的解釋,指你在真正做某件事過程中,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應對。
這真切體驗,是“智慧就在手指尖上”嗎?我大聲說: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