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聽說過日本的“平成廢物”嗎?那些成天宅家打游戲,不上班也不結婚的年輕人現在可不光只是日本特產了,現在國內不少年輕人也開始喊出了躺平的口號。
大學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了也是996,007,到頭來發現還沒人家啃老的過得舒坦,中國社會現在就是在走鋼絲,一不小心可能會像日本那樣犧牲掉整整一兩代人,那中國能逃過這一劫嗎?
日本失去的30年
起來看看日本的“躺平”故事,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股市房市雙雙崩盤,大批企業跟著倒閉,就業崗位幾乎沒了。
許多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發現,拼命讀書考大學根本沒用,不管怎么努力都找不到工作。沒工作就沒經驗,沒經驗就更找不到工作,惡性循環就這么開始了。
當年的日本就業市場成了一片荒漠,為了節約成本,企業開始大量用非正式員工,也就是咱們說的“派遣工”,這些人干一樣的活拿的工資卻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二,而且永遠都沒有晉升機會。
一堆年輕人就這么被卡在了職場的底層,看不到希望的年輕人干脆不找了,成了“家里蹲”或“低欲望一族”,咱們后來給他們起了個外號——“平成廢物”。
“平成廢物”可不是一開始就自暴自棄的,他們的父母輩是日本的“團塊世代”,那可是享受過經濟高速增長紅利的一批人,但等他們這代人進入社會時,美好時代早成了過去。
日本社會的結構問題也在這個時候暴露出來,階層逐漸固化,拼爹成了常態,沒背景的年輕人無論怎么努力也很難往上爬,很多人干脆選擇放棄,不結婚、不生娃、不買房,宅成了生活的主流。
日本的企業也沒閑著,國內市場萎縮,他們就抱團出海,大量投資海外市場,做起了跨國生意,雖然這不失為一種絕地求生的辦法,可是對于國內來說情況卻更加惡劣了。
企業都去國外賺錢了,國內的工作崗位只能越來越少,結果就是國內就業環境越來越差,企業活下來了,股市后來也回暖了,但整整一代人就這么被“犧牲”了,這就是日本為了重新振興付出的代價。
經濟低迷讓社會整體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消費降級成了一種趨勢,奢侈品沒人買了,大家都去優衣庫、百元店淘便宜貨,年輕人喜歡的二次元、動漫這些亞文化就這么逐漸成了主流。
那些宅在家里的人,靠打零工領低保度日,生活雖然過得去,但整個社會失去了活力,經濟停滯不前,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就是這么來的,大家都佛系了。
看看我們,也差不多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現在的就業現狀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幾年國內就業市場也是越來越卷。
大學畢業生一年比一年多,工作崗位卻沒有跟著漲,2023年高校畢業生破了1100萬,就業壓力不是一般的大。畢業就失業成了不少年輕人的現狀,就業市場人滿為患,很多人只能選擇“慢就業”,暫時窩在家里啃老。
職場上更是內卷得厲害,996成了常態,互聯網、金融這些熱門行業的年輕人就是在拿命換錢,好不容易拼了十幾年,人到中年之后又成了第1波被優化的對象。
很多公司明里暗里喜歡用“35歲”作為分水嶺,要是沒過這個年紀還沒混到管理層,那職場基本就到天花板了,隨時隨地都可能卷鋪蓋走人。
當這種現象成為社會普遍共識的時候,年輕人的焦慮感蹭蹭往上漲,干脆有部分人開始自暴自棄,這么拼干嘛?反正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自由職業者的行業,穩定工作根本連想都不想,接點零工勉強糊口就可以,看上去這種生活自由自在,背后隱藏著的其實是深深的無奈。
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常常覺得房價高不可攀,買房成了一種奢望,即便是買了房的也被房貸壓力壓的喘不過氣來。消費降級、節衣縮食成了許多年輕人的日常,拼多多為什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沖上購物平臺的王者寶座,不就是因為大家的消費降級了嗎?再加上現在臨期食品銷量猛增,這都是大伙捂緊了錢袋子的表現。
現在網絡上已經出現了糖貧血熱潮,不少年輕人開始曬自己的“低欲望生活”,或許是因為這個視頻觸發了太多人的共鳴,很短的時間內就沖上了熱搜。
他自己打零工、住便宜的房子,生活是能省則省,雖然社會上有不少人指責這種“躺平”態度,但更多的人表示理解,畢竟現實情況擺在那兒,拼命加班也換不來想要的生活,那還不如換個活法,過點輕松的日子。
社會本來就是豐富多樣的,躺平者有,堅持奮斗的仍然是社會主流,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努力工作、拼命奮斗才是正路。不過他們的心理壓力也挺大,上班成了打怪升級,啥都得忍著。
不少企業一邊喊著要減輕員工負擔,另一邊卻依然在內卷的道路上狂奔,也許不用多久,國內職場“佛系青年”和“奮斗一族”之間的分歧會越來越大。
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的話,我們現在好像就在走日本的老路,許多人不是不想拼,而是拼不動了。難道我們也要犧牲一兩代人嗎?
咱能逃過日本這坑嗎?
老話都講前車之鑒后世之師,既然日本已經用血淋淋的教訓告訴了我們躺平的后果,那國家自然也不可能用一兩代人的人生來換取發展的空間。
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國家關注的頭等大事,國家近幾年特別重視創業和靈活就業,其實就是因為傳統崗位不夠用了。大家都想去大廠、國企,但那些地方容量有限,一些熱門行業基本人滿為患。
所以國家就大力支持年輕人創業,給補貼、減稅費,還有各種孵化器和創業園,為的就是讓大伙自力更生,創造更多崗位。
除了創業之外,國家還從政策層面鼓勵“新就業形態”,不管是直播帶貨還是網約車司機,哪怕是自由職業者都可以。雖然有人覺得這些工作不夠穩定,但現在的社會現實已經變成這樣了,不少年輕人已經不想被公司綁死,追求的就是自由工作。
國家自然也看到了這種趨勢,也在想辦法規范和扶持,最近推出的“靈活就業險”就是給這些人提供社會保障,別讓大家在賺錢的同時還擔心老了沒依靠。
再就是教育制度改革,我們國家這么多年來職業教育上一直是個短板,過去基本上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考高中上大學成為每一個學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很多家長認為上大學才有出路,職校出來的就是“低人一等”。
但這兩年高等教育發展的是很不錯,可是技術工人反而嚴重短缺,大學生都是遍地都是,供需錯位挺嚴重。
所以國家開始推行職業教育改革,讓更多年輕人有技能在身,畢業不愁工作,現在一些高職院校和企業直接合作定向培養人才,這種方式就是讓教育和市場對接,學生畢業就能直接上手干活。
國家也在想辦法緩解年輕人的壓力問題,延遲退休這事雖然定了,但國家同時也推出了不少養老政策,減輕年輕人贍養老人的負擔。現在已經推出了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這些模式,讓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專業護理服務,如果全國推廣開來,子女負擔就輕了不少。
這樣的話年輕人就能從家庭的困擾中解脫出來,不用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于奔命,能騰出精力干點自己想干的事。
如果說前面這幾項政策是國家想盡辦法幫助年輕人去除心理壓力的話,那么房產政策就是國家想方設法幫助年輕人挪開頭上的一座大山。很多人對未來失去信心的原因就是高房價,家里沒點家底兒想要在大城市買上套房基本是高遙不可及的夢。
國家這幾年一直在調控房地產市場,堅持“房住不炒”原則,現在已經初步看到了成效,各地房地產已經從過去的火爆逐漸降溫,房價也有了松動。
同時公租房政策也在逐步完善,讓那些暫時買不起房的人能有一個安穩的住處,這些措施都是在給年輕人減負,讓大家不用為了房子拼死拼活。
其實很多時候,年輕人的“躺平”心態是社會逼出來的,大家努力了卻發現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慢慢的心里也就不平衡了,國家和社會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調整輿論導向。現在官方媒體不再一味宣傳“加班文化”了,更多的是在關注職場人的身心健康,倡導合理的工作時間和休息制度。這種變化雖然是細微的,但也在慢慢影響社會風氣。
結尾
面對國內的“躺平”現象,國家政策正在積極調整,各種社會資源也在向年輕人傾斜。
只要咱們不放棄希望,努力抓住每一個機會,未來肯定不會像日本那樣“失去幾十年”,咱們這代人雖然面臨著不少挑戰,但也有不少機遇,至于怎么把握就看個人自己了,努力總會有回報,未來的路一片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