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城市舉辦馬拉松的日子里,常常能聽到老百姓們發出這樣的吐槽:
“這馬拉松又封路啦,早上上班差點遲到,繞了好大一圈,實在太不方便了!”
“封路封這么久,本來十幾分鐘的路程,今天硬生生多花了一個小時,孩子上學都差點耽誤了。”
“每次馬拉松都封路,搞得出行一團糟,就不能換個不影響大家的方式舉辦嗎?”
類似這樣的抱怨聲屢見不鮮,這也讓很多人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馬拉松為什么不能在學校操場繞圈跑,而非要在公路上舉行,甚至還會對交通造成一定影響呢?
一座城市舉辦馬拉松,有著深遠的意義。有人曾這樣回答舉辦馬拉松的魅力所在:“用腳步丈量城市,路過每個城市最地標性的景點。”這話說得極為貼切,馬拉松已然成為一張鮮活的城市名片。
通過馬拉松賽事,城市能夠全方位地展示自身獨特的風貌,吸引更多人關注,進而拉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是從宏觀層面來看,馬拉松選擇公路賽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場馬拉松賽事,參賽人數少則一萬,多則數萬,再加上眾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員,規模龐大。即便再大的操場,面對如此眾多的人員,也難以妥善容納,場面極易陷入混亂。
比如,當數萬人同時涌入操場,起跑、行進過程中都將面臨極大的組織困難,根本無法有序開展賽事。
大多數跑者參加馬拉松,并非僅僅追求成績,更多是為了享受過程,以輕松的心態欣賞沿途風景。而操場環境相對封閉、單調,缺乏公路賽道所具有的豐富景觀和變化。
在操場上跑馬拉松,無法讓跑者感受到那種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領略不同街區風情的樂趣,也就無法滿足跑者對于參賽體驗的期待。
雖說操場一般是塑膠跑道,看似較為柔軟,但彎道過多卻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連續過彎跑步,對膝蓋的刺激遠遠大于在公路上直線奔跑,對身體的要求也更高。
就如同開車過彎時需要減速,跑步時這種一減一加的節奏變化,會讓身體感到不適,長期如此還可能增加受傷風險。
馬拉松全程長達 42.195 公里,而操場一圈通常只有 400 米,這意味著在操場跑馬拉松需要跑 105 圈,全程會有上千個彎道。
對于那些追求成績的專業運動員來說,如此多的彎道嚴重影響發揮,比賽公平性難以保障。而且參賽人數眾多時,在狹窄的彎道上根本無法順利奔跑。
不過,像一些人數較少的比賽,比如百公里超馬比賽或 24 小時接力跑圈賽,由于參與人數有限,在操場舉辦可能更為合適。
例如以過世的超馬運動員梁晶,曾在24小時馬拉松中,跑出267.7公里,整整繞了操場 669 圈,相當于跑了 6.3 個全程馬拉松,創造出世界第二的好成績。
但這類耐力跑的超馬與傳統馬拉松本質上有很大區別,超馬更側重于體能考驗,對賽道景觀和城市景點關注度較低;而馬拉松則是城市的一場盛大嘉年華,重點在于宣傳城市,展示城市魅力。
如今,各地舉辦馬拉松都十分注重口碑,在規劃賽道時,都會精心設計,盡可能將城市的地標建筑、本土特色、風土人情融入其中。
而且,一場馬拉松賽事一般在8-10個小時內就能完成并解封道路,基本不會對城市正常運轉造成太大影響。
因此,馬拉松選擇公路賽道而非操場,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這不僅是為了滿足賽事本身的需求,更是為了實現城市宣傳、跑者體驗等多方面的目標。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沒有城市會在操場舉辦馬拉松賽事啦。
你對馬拉松比賽封路怎么看?歡迎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