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Find X8 系列發布會又要來了,但之前說的那款耳夾式開放耳機,還要再等等。3 月 24 日,有網友在 OPPO Find 系列產品負責人周意保的微博評論區中,詢問了 OPPO 耳夾式開放耳機的發布時間,周意保當場表示:
「耳夾下個月發,量產來不及,不過這次也有一個新耳機。」
圖/微博
說得很好,但我還是更關心下個月的那款耳夾式開放耳機。
過去一年多,耳夾式開放耳機完全稱得上「異軍突起」,2023 年年底華為 FreeClip 率先在國內開啟這股風潮,Bose Ultra 開放式耳機緊跟其后,在 2024 年年初帶來了更好的聲音表現,共同推動大量廠商跟進耳夾式開放耳機這個品類。
如果說過去一年耳機行業這兩年還有什么新品類能被反復提起、頻頻登上熱搜,那基本就是耳夾式開放耳機了。
而在 AWE 2025 前夕,知名運動耳機品牌韶音也帶來了首款耳夾式開放耳機 OpenDots One,同時小米也被曝出今年會推出首款耳夾式開放耳機,再加上已經預告的 OPPO,耳夾式開放耳機的崛起和流行已經成為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
圖/雷科技
某種程度上,耳夾式耳機正處在一個「風口剛起」的時間點——技術剛好成熟、用戶需求逐漸明朗,而品牌也終于嗅到了趨勢拐點。更重要的是在 AI 大模型的技術沖擊之下,耳夾式開放耳機可能不再是一個「新奇特」的小眾耳機品類,而是可能改變人們日常佩戴習慣的主流選項之一。
降噪和音質并非最強,耳夾式耳機為何火了?
要理解耳夾式開放耳機為什么能在過去一年迅速崛起,繞不開兩款產品:一款是 2023 年 12 月底發布的華為 FreeClip,一款是 2024 年 2 月中登場的 Bose Ultra 開放式耳機。它們幾乎從兩個完全不同的品牌語境出發,卻殊途同歸,共同指向了一個新的耳機形態答案:
既要聽得舒適,也要戴得自然。
首先是華為 FreeClip。這款耳機發布之初,最吸引眼球的是它極具辨識度的「C 形橋」外觀設計——像耳飾一樣夾在耳廓邊緣,不入耳、不封閉,卻能穩定貼合。相比傳統 TWS 的入耳結構,FreeClip 提供了一種更接近「無感佩戴」的方式,尤其適合那些對入耳式耳機存在排斥的用戶。
即便運動跳躍也不易掉落,且不干擾妝容、不壓迫耳道,這些細節上的優勢很快讓它在女性用戶與日常生活場景中走紅。
圖/雷科技
更重要的是,FreeClip 不是簡單換了個「佩戴方式」,而是在聲學設計上做出了適配開放佩戴的系統性調整。它采用了定向傳音技術,能夠將聲音集中“投射”至耳道方向,在保證環境音通透感的同時,盡量控制音漏和聲音外泄。
結合 AI 通話降噪、智能佩戴識別、36 小時續航等功能,FreeClip 將「輕量化日常使用」這一場景徹底打透,也讓耳夾式開放耳機不再只是「耳機界的新奇玩具」,而是一個可以成為主力設備的選項。
而在 FreeClip 打開市場認知的 1 個多月后,Bose 則給出了耳夾式開放耳機的「音質」解法。Bose Ultra 開放式耳機同樣采用夾耳式設計,但將重點放在開放式耳機最被詬病的「音質」上。
圖/雷科技
通過搭載 Bose OpenAudio 技術,Bose Ultra 開放式耳機強化低頻表現,同時在定向發聲結構中提升中高頻清晰度,試圖打破「開放式=音質差」的刻板印象。與 FreeClip 的時尚+全場景定位不同,Bose Ultra 更偏向音樂體驗和聲學突破,本質上指向了一個「耳夾式開放耳機」的共識:
耳夾式開放耳機,不只是可以輕巧便攜,也可以「好戴又好聽」。
這兩款產品的接連發布,并非巧合,而是「技術成熟」背景下的自然產物。定向傳音技術、低泄音設計、輕質材質加工工藝的進步,疊加藍牙音頻編解碼(如 aptX)、算法的改進和音頻芯片算力的提升,才使得這樣一種「不入耳卻能聽得清、戴得穩、不擾人」的耳機形態成為可能。
而在過去,即便想要做耳夾式這種形態的真無線耳機,幾乎不現實,要么音質差、要么易掉落、要么漏音嚴重。也就是這兩年技術的演進,讓廠商終于可以跨過了產品可用性的門檻。
正因如此,從 FreeClip 到 Bose Ultra,耳夾式開放耳機不僅建立了形態認知,更完成了市場教育——它不是骨傳導耳機的「升級版」,也不是其他真無線耳機的「替代品」,而是一個獨立的新耳機品類。
耳機形態大革命,耳夾式耳機成了理想形態?
如果說過去幾年的真無線耳機是圍繞「降噪、音質、空間音頻」做文章,那么眼下正在發生的變化,更像是一次對耳機佩戴形態本身的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并不只是「誰更舒適」或「誰音質更好」那么簡單,而是:
誰更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大眾消費者真正愿意每天佩戴、長時間佩戴、甚至忘記摘下的耳機形態?
從市場來看,目前主流的真無線 TWS 耳機形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入耳式(降噪)耳機、半入耳式耳機、耳掛式開放耳機,以及最近爆紅的耳夾式開放耳機。每一種形態都曾在某個階段代表過「最好的選擇」,但也都面臨著自己的物理極限。
入耳式耳機擁有 TWS 中可能最好的音質和降噪能力,是今天地鐵通勤、長途飛行場景中最強力的解決方案。然而,它也始終繞不開「耳道壓迫」「久戴疲勞」這些用戶感知最強烈的痛點。而且降噪越強、隔音越好,反而讓耳機與外界的交互能力越弱,天然不適合全天候佩戴。
圖/雷科技
半入耳式是一個相對折中的選擇,蘋果推出的 AirPods 4 降噪版更是在舒適度與便捷性之間找到了一個比較巧妙平衡點。但這種形態在音質、降噪和佩戴穩定性上始終不算出眾,尤其是易掉、適配性較低的問題,都讓它離「全天佩戴」的要求還有距離。
至于耳掛式開放耳機,它的出現主要為了解決運動場景的需求,強調穩固、防水、開放聽感。這類產品在日常佩戴中客觀存在一些問題,典型就是掛耳結構與眼鏡存在沖突,長時間佩戴也還是容易產生耳部壓迫感,同時在外觀設計上侵入感和專業感更強,對很多普通消費者來說存在接受上的門檻。
圖/雷科技
耳夾式開放耳機則更像是一次從佩戴出發的思考逆轉:不入耳、不掛耳,輕到幾乎無感,同時通過定向聲波把聲音送入耳道。而且,耳夾式開放耳機不干擾妝容、不擠壓耳廓、支持全天佩戴,再加上定向發聲帶來的基本私密性與通透感,讓它成為第一個真正能做到「全天候耳機」的形態。
當然,耳夾式天生不密封,降噪方面存在必然的技術短板。定向發聲可以一定程度減弱環境干擾,卻無法真正屏蔽城市噪聲,也不足以應對高噪場景中的通勤剛需。如何解決主動降噪與開放佩戴的兼容問題,也是一道必須正面面對的技術門檻。
不過 AI 大模型的技術演進以及 AI 助手的「上耳」應用,已經給了耳夾式開放耳機一個新方向——它不僅是耳機,更可能是耳上「AI 終端」的承載平臺。
某種意義上,耳夾式開放耳機正在成為一塊「技術剛好能實現、用戶剛好愿意接受」的理想中點。它不會取代所有形態,但它可能是那個未來最適合大多數人、最多使用場景、最容易每天都戴的耳機形態。
或許,耳夾式耳機的真正對手是 AI 眼鏡
當我們回看耳夾式開放耳機這股熱潮,最終繞回來的,其實還是那個最樸素的問題:人們到底需要一副怎樣的耳機?
是聽得清楚,更要戴得舒服;是好用好聽,更要不打擾生活。從第一代 AirPods 發售算起,過去八年多,TWS 耳機在音質、降噪、算法、續航上卷了個遍,但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佩戴」這件事本身。而耳夾式開放耳機之所以能在一眾「功能派」耳機中跑出來,很可能正是因為它沒有試圖比誰更強,而是選了一個 TWS 最成功、也最被忽略的方向:
更容易被用戶戴著。
但如果從未來的角度看,耳夾式開放耳機的終極對手,或許根本不是入耳式、也不是半入耳,而是那些還沒真正普及的 AI 眼鏡。它們同樣具備音頻播放、語音交互、信息提示、環境感知等功能,也在試圖成為「日常佩戴的 AI 入口」。
Rokid Glasses,圖/ Rokid
所以問題來了——當我們真正需要一個能全天候陪伴、隨時響應的智能終端時,你是更愿意戴上一副 AI 眼鏡,還是一副耳夾式 AI 耳機?這個問題,可能要在接下來的兩三年,用實際的產品體驗和銷量來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