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的北京之旅,引發了各方的關注。他的行程被認為是來探一探中方的口風。那么保爾森的8個字計劃達到了嗎?中方的態度又是如何?為何說他訪華來晚了?美國盟友在其中撿到什么大便宜了呢?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
保爾森訪華的背景,是中美之間已悄然打響的貿易戰。特朗普執政期間,關稅成了一個熱門詞。為了所謂的“美國優先”,特朗普不惜揮舞關稅大棒,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他用芬太尼問題等理由,再次對中國輸美產品增加10%的關稅。同時,他還簽署總統行政命令把這一政策合法化。
(中國對美加征農產品關稅)
然而,中國并沒有坐以待斃。立刻采取反制措施,對來自美國的雞肉、小麥、大豆、豬肉等多種商品分別加征15%和10%的關稅。此外,中國還在WTO框架內將美國告上了法庭,并迅速拉黑了15家美國企業,禁止對它們出口兩用物項。
這場貿易摩擦的結果很快顯現:美國感受到了經濟壓力,而中國則展示出強大的韌性和自信。
在這樣的背景下,保爾森的突然訪華或許有些姍姍來遲。他此行的主要任務似乎很簡單,就是希望中美“恢復合作,減少摩擦”。但是對于已經在各個領域積極尋找替代方案的中國來說,事情遠非這么簡單。
令人關注的是,盡管保爾森苦口婆心,但中國的回復卻既堅定又謹慎。在他訪問期間,中方官員不僅強調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和韌性,還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正在穩步復蘇,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創新能力。這里發出的信號是明確的:中國有能力抵御外部壓力,繼續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不必寄希望于特朗普改變策略。
(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反倒對美反噬)
并且為何說保爾森來遲了?現在有這樣一件事,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數十天沒有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這是因為此前作為對美國加征關稅的回應,中國針對部分美國原產商品增加了關稅,其中就包括天然氣。
在對美反制后,中國買家并不是無計可施。為了保證能源安全,中國迅速調整采購渠道,把目光轉向亞太地區和中東,并與澳大利亞簽署了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從2027年起,澳大利亞能源巨頭伍德賽德能源將在15年內每年向中國供應約60萬噸的天然氣。
(數十天沒有美國液化天然氣船停靠中國港口)
該合作的達成,是中國對能源安全的深刻認識。面對美國的不友好舉措,中國沒有選擇屈服,而是快速找到替代方案,以確保可持續發展。對于善于做生意的特朗普團隊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醒目的警示信號。
所以說,最近前來訪華的保爾森,可謂是撲了個空,別說和中國加大合作,就連之前的合作,都被自己的盟友收入囊中,這也給了美國一個嚴重警告,別以為中方一定要依賴美國,全球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想和中國合作的國家大有人在,如果美方不能切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只會失去更多和中國合作的機會。
(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設施)
總結來看,特朗普政府視中國為對手,試圖用關稅打壓,卻發現中國以不同的方式反擊。而美國的盟友,如歐洲和澳大利亞,看準時機撿起了散落的商業機遇,進一步挖掘與中國的合作潛力。這就給了美國一種緊迫感:全球各國都在等待美國解決自身問題,而不是用保護主義妨礙市場運作。
在保爾森之后,美國還會派出怎樣的使者?美方是否能真正意識到,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威脅和強權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藥”?答案是什么,我們仍需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