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5年3月13日那起震驚全網的羊駝被虐事件嗎?
四川都江堰某旅拍店,一只羊駝因為啃咬帶電的招牌線路,被店員以“防止觸電”為由連續踢打。
視頻里羊駝被那根繩索,緊緊地綁住,悲慘地不斷發出“慘叫”。隨后它的雙腿,軟下來慢慢跪在地上,并且緩緩地往前挪動。這樣的畫面,竟然令人感到格外揪心。
雖然官方通報說羊駝體表無外傷,但網友們卻發現,該店的另一只羊駝似乎失明了,而被踢打的白色羊駝也出現了脫毛、消瘦等異常狀態。
這件事最終以店員離職,店鋪停業,羊駝轉移而告終。不過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商業場所動物馴化所蘊含的深層矛盾:我們既想借助動物來吸引客流,卻又對動物的天性以及馴化規律全然不知。
馴化動物,真的那么難嗎?
其實現代家畜的馴化是數千年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的結晶。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告知我們,成功被馴化的動物,需滿足以下六大條件:其一為草食性動物,其二生長速度較快,且能夠進行圈養繁殖;其三性格較為溫順,其四應激反應較低,其五具有群體等級制度。
拿羊駝來講,它的祖先野生小羊駝呢,雖說群居,生長速度處于中等水平,但是領地意識著實是很強的。
就算經過了數代的馴化,羊駝基因里那野性的本能,而且還時不時地,竟然若隱若現。
當它遇到電擊威脅時,啃咬行為,其實是一種應激反應,并非是“頑劣”。
你知道嗎?
人類歷史上只有14種哺乳動物被成功馴化!
失敗案例往往因為生物學壁壘無法跨越。
比如斑馬無法馴化,就是因為它們的神經太敏感了,視網膜構造讓視覺信息處理速度比家馬快30%,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
同理羊駝被踢打時劇烈掙扎,也是因為它祖先在安第斯山脈躲避天敵的逃生機制在作祟。
這種深植基因的防御反應,讓暴力馴化不僅無效,還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
顛覆傳統認知來了!
劍橋大學2024年的研究發現,馴化其實是人類和動物的共生契約。
早期人類開始馴養狼群之時,并非單純地進行征服之舉,而是借助分享食物這一行為,進而逐步建立起相互間的信任。此方式并非能夠一下子就達成,而是在歷經漫長的歲月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并且人類與狼群之間的這種互動,著實讓雙方都有了改變。
這種雙向選擇,在現代商業場合里被歪曲了。商家把動物當作“活的裝飾品”,既沒給它們提供符合天性的生存環境,也沒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模式。商家好像只是把動物當成擺出來給人看的東西,完全不顧及它們的基本需求,反倒更注重短期的商業利益,所以就引發了問題。
羊駝由于環境方面的壓力而啃咬電線,不過對其進行暴力鎮壓,這其實是人類對于馴化本質所產生的一種誤解。
19世紀的“恐懼-服從”理論你還信嗎?現代動物行為學已經摒棄它了。比較研究顯示,接受正向訓練的羊駝學習效率比受懲罰的高4倍,行為穩定性提升60%。美國動物保護協會推薦的ABC訓練法強調:控制誘發行為的前因,及時獎勵正確行為,就能有效引導動物適應人類環境。
動物馴化的窗口期,你了解嗎?
瑞典紅原雞馴化實驗證明,出生后14-21天進行社會化接觸,對人類信任度提升75%。
羊駝這一晚間成熟的物種,斯德哥爾摩動物園實施了漸進式的脫敏訓練。首先讓動物透過透明隔板,接下來慢慢地觀察人群;接著再逐漸地縮短接觸距離,整個過程需要6-8個月。
那家旅拍店,將未經過適應性訓練的羊駝,直接放置于喧鬧的街市;而且這實際上是違反了動物應激閾值的規律。
群居動物的馴化,得好好地考慮一下群體結構!古波斯馴馬的文獻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需要把馬群原本就有的等級制度保留下來,這樣一來,訓練效率就能夠提升百分之四十。現代牧場在管理羊駝的時候,會特意將其維持在5至8頭這樣一個自然的群體規模,通過“頭羊效應”來引導群體的行為。不過那家旅拍店卻把羊駝單獨拴在了門口,這不但剝奪了它的社會聯系,而且還進一步加劇了它在孤立環境下的焦慮情緒。
這次事件,不只是某個商家的管理失當,更是整個動物商業利用產業的系統性問題。泰國大象表演、海洋館虎鯨秀,都普遍存在用鎮靜劑抑制動物天性的做法。
要破解這種困局,怎么辦?
我覺得得從三方面入手:其一建立動物從業資質認證體系,要求商家提供動物行為訓練記錄,以及環境豐容方案和應激反應預案;其二推廣非接觸式展示技術,像日本的Sunshine水族館,就用全息投影替代了90%的活體動物展示;其三重新詮釋馴化的倫理內涵。
就像《槍炮病菌與鋼鐵》里說的人類馴化動物的終極目標,不是征服,而是找到,能與我們在文明中共存的生物伙伴。
當那只被踢打的羊駝抬起頭時,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人類文明對待生命的態度。只有放下支配的傲慢,重拾對自然規律的敬畏,才能真正實現戴蒙德所說的“兩個物種的共同進化”。這或許才是這件事留給我們的最深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