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言景王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三國志·鄧艾傳》
鄧艾傳這段記載說了這樣一件事,253年諸葛恪大兵伐魏結果無功而返。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去世,孫亮年幼,東吳的大臣都尚未真心歸附,吳國的豪強大族都有各自部曲兵,他們足以對朝廷構成威脅,然后鄧艾預言諸葛恪必將滅亡。
從鄧艾對司馬師的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東吳的豪強大族都有自己的部曲私兵,憑借家族、部曲他們已經成為東吳朝廷的隱患。翻閱《三國志·吳書》各位宗親、將領的傳記,都有被“授兵”的記載,而且這些兵可以繼承甚至世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東吳的世襲領兵制:
史書中的記載
《太史慈傳》中記載,太史慈歸附孫策后,孫策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都督,同時“還吳授兵”;
《周瑜傳》中記載,198年周瑜自居巢返回吳郡,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任命他為建武中郎將,同時給兵二千人,騎五十匹。周瑜死后,魯肅代替周瑜的職務,同時領了周瑜的兵馬;
《徐盛傳》中記載,孫權掌權后,任命他為別部司馬,授兵五百人,黃武中去世,他的兒子徐楷襲爵領兵;
《孫奐傳》記載,兄長孫皎去世后,孫奐代領其部眾,以揚武中郎將的身份領江夏太守;
《陸抗傳》記載,陸遜死的時候,其子陸抗年僅20歲,孫權任命他為建武校尉,領陸遜的兵眾五千人;陸抗死后,他的五個兒子分領陸抗的兵眾。
從史書記載來看,東吳有授兵或稱給兵制度,在制度上世襲領兵和世襲爵位一樣,一般由長子、長孫繼承領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領兵制,是政治上、社會上都承認的固定制度。
世襲領兵制的產生
從時間上來看,早在孫策掌權初期,就開始實行世襲領兵制,孫權時代一直延續。相比于同時代的曹魏、蜀漢政權,世襲領兵制顯得非常獨特,其實這與孫氏在江東建立政權的過程有關。
孫策短短幾年內橫掃江東,依靠的是父親孫堅的余部、宗族親族、周瑜等江北士族的支持。最早孫策的兵力,就是從袁術那里逃回來的孫堅部曲,所以這或許是一種傳承。同時這種領兵制度,可以充分發動將領的積極性,壯大他們自己的力量。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授兵的數字,并不代表足額的甲士,而是募兵的數量上限。換言之,所謂“兵二千,騎五十”,說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額度,而不是實際賜予的人數。授予多少數量的兵,只是對將領募兵的一個限額。
所以雖然給你的兵力上限是兩千,但需要你自己去招募,其實往往很多將領很難招滿。因為既然把兵給你了,所以養兵自然也是靠將領自己養,一般的將領很難有足夠的財力。授兵制既然是虛授(只授定額,不授兵甲),那將領便不得不自行招募兵勇。
募集兵員的資金,也順理成章需要自行籌備。因此,與領兵制配套的,還有奉邑制,就是把幾個縣的賦稅給某位將領。奉邑實際是提供給授兵將領的資金池,將領有多少錢,便招募多少兵——前提是不能超過授兵人數的上限,比如授兵五百,自募一千,那一定是不被允許的。
世襲領兵制的弊端
世襲領兵制,本是一種權宜之計,孫策用這套制度來籠絡江北流亡士族來為自己打江山,孫權用這套制度來拉攏江東本地士族。雖然孫權采取了很多限制措施,但豪強大族還是愈發壯大,而且他們所擁有的的兵也越來越多。
世襲領兵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導致東吳政權外戰外行、內戰內行。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雖然東吳都取得了勝利,可是吳國都是防守一方。反觀吳國主動進攻的戰役,如合肥之戰等許多戰役,吳國都打得很難看,不慘敗就算勝利了。
而我們還可以從史書中發現,幾乎所有東吳的將領,都有征討山越的記錄,而且往往都是取得大勝。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既然兵是自己,誰愿意自己的兵白白損耗,守土保家毫不保留,至于對外擴張,沒什么好處,自然出工不出力。打山越,可以擴充兵源,增加財富,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甚至有人把東吳的滅亡,也歸于世襲領兵制,這其實有些夸大其詞了,作為東吳的豪強大族,在面對外來力量向來是堅決抵抗的,只不過由于孫皓暴虐,晉吳實力差距太大,吳國自然難逃滅亡。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何茲全《三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