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在談經濟時,包括很多學者在內,都會犯一種望文生義低級錯誤。
一說計劃經濟就成了“有計劃的經濟”,一說市場經濟就成了“無計劃的經濟”,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
計劃經濟的語義偏差
計劃經濟的核心并不是“計劃 ”;因為市場經濟也有計劃,而且要強大得多。計劃經濟的核心是命令,是權力,是極少數人,甚至是一個人給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定計劃;
計劃經濟是辦公室精英“我說了算的經濟”。
作為宏觀的經濟運行機制,計劃經濟要依靠行政的權力等級下沉,自上而下的指令層層向下穿透,從而實現資源配置;它依賴的是什么?是權威主義。如果下級不作為,政策就失靈了;如果下級的自主權過大,也會失控,出現不確定性,比如,隱形債務到底有多大?不知道;GDP增速中有多少是刷業績虛增的,不知道。那么計劃就會很不計劃,甚至出現重大失誤,電視劇《老農民》就是對歷史案例形象的陳述。
原因就在計劃經濟的核心價值取向并不在“計劃”,在行政指令,在高度集中的權威性。
它是由極少數辦公室精英定義所有人的生產、勞作與需求。一個人每月吃多少斤糧多少斤肉,完全定死,如果你是個大胖子胃口大,不差錢,那也不行,特殊情況要層層上報,多久能批下來,能不能批下來不知道?大概率是能批下來也餓成瘦子了。八十年代均瑤集團想承包飛機航線,蓋了一百多個章,批文摞起來幾十公分高。
計劃經濟是人治經濟。
《人世間》中蔡小光要給周蓉整套房子,靠錢不行,要給行政外長送禮,結果事沒辦成,不通事理周蓉,竟然跑去把禮要了回來;這就是計劃經濟的場景,它真的很有計劃嗎?
市場經濟是市場主體與消費者“自己說了算的經濟“。
辦公室精英太沒有批條子的權力了,不用請他們吃飯了,那么誰來調配資源?
是市場。
作為宏觀的經濟運行機制,市場經濟的中樞是動態的價格體系。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辦公室精英輕意不要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價格體系,下什么限跌令,限漲令,行政指令基本無效,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特征,不是行政權說了算。
有法不等于是法治天下
為什么說計劃經濟是人治經濟,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計劃經濟下沒有法嗎?
當然有,但要看法是少數辦公室精英去定的,還是全民公約。如果定一部關于小業主街頭擺攤法,結果立法過程小業主們一個也沒參加,這還是人治,這樣的法;辦公室精英也完全可以一拍腦袋又定出個反街頭擺攤法,那還是行政說了算。
前蘇不缺少法,小金也不缺少法,歷代封建王朝都有法,如果有法就成了法治社會,那秦始皇早就成法治天下了,法是公約,是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達成共同準則,這個共同準則首先約束的是辦公室精英,是對行政權和公權力的約束。
所以,計劃經濟不等于是有計劃的經濟,市場經濟也不等于是無計劃的經濟,如果要做個區分,那么,前者是人治經濟,后者是法治經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