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支工農紅軍,建國后官至省級,授上將軍銜
土地革命時期,都知道紅軍有三大主力,即紅一、二、四方面軍,其實在陜北還有一支紅軍,這支隊伍的地位和三大主力平起平坐,領導人是劉志丹、謝子長、唐澍,按照他們的級別,是足以評為元帥或大將的,然而這3人都在戰斗中犧牲了。
1955年授銜時,十大帥、十大將都是從三大主力中選出來的,不過陜北紅軍倒是出了一位上將,他就是閻紅彥。當時他是四川省副省長,已離開軍隊,按道理是不能授銜的。
因此有人提出質疑,是不是因為他出身于陜北紅軍,才給他拼了上將呢?并不是這么回事,人家憑的是真本事,資歷和戰功都擺在那兒。
1924年,閻紅彥在陜西軍閥井岳秀的部隊里當兵,認識了謝子長,1927年10月參加清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堅持革命活動,在陜西、山西地區發展工農武裝。
他參加革命較早,按資歷是可以授予開國上將軍銜的。1931年,閻紅彥與吳岱峰、拓可寬、楊重遠一起創建中國工農紅軍晉西游擊大隊,這是西北地區第一支工農紅軍,他擔任大隊長。
剛開始在呂梁山進行游擊斗爭,后渡過黃河,轉戰陜北地區,為建立和發展陜北根據地做出巨大貢獻。劉志丹如果評銜,至少也是大將,閻紅彥是他最得力的將領,評上將也是夠資格的。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后方留守處警備第3團團長。解放戰爭時,任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兼任副政委、副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了魯西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人員眾多,吃穿都不夠,最后還是閻紅彥幫忙解決的,讓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站穩腳跟。當大別山被圍攻后,他也主動率部牽制敵人,利用地形優勢消滅敵人。
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兵團被全殲,就有閻紅彥的功勞。隨后,第三縱隊改編為第三兵團,他擔任兵團政治部主任,渡江戰役之后率部挺進大西南,為解放大西南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閻紅彥雖然離開了軍隊,但他的職務也不低,先后擔任過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四川省委書記、四川軍區副政委、四川副省長兼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等,領導該地區的群眾發展建設。
閻紅彥不僅在戰爭年代立下汗馬功勞,對建國后的地方建設也貢獻巨大,所以1955年才被評為開國上將,并不是因為他陜北紅軍的出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