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里,蘇聯和國民黨似乎一直針鋒相對,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早期,蘇聯對國民黨其實多有支持,直到蔣介石掌權后,明顯偏向美國,蘇聯才逐漸默許中共反蔣。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二戰的序幕。此后,日本在東北的勢力不斷擴張,野心愈發膨脹,推行“北進”計劃,嚴重威脅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
蘇聯視遠東為戰略緩沖地帶,1904 - 1905年日俄曾為爭奪中國東北大打出手,俄國戰敗,這段經歷讓蘇聯心有余悸。
再加上蘇聯剛成立不久,與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不同,防范意識更強。
到了1935年,國際形勢愈發嚴峻,日本在東面虎視眈眈,德國在西面瘋狂擴軍備戰。蘇聯為避免陷入日德夾擊,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急需在遠東找到牽制日本的力量。
當時,共產黨經歷五次反圍剿后,雖然成功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但在軍事和經濟上與國民黨差距較大。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是中國的主要政治力量,盡管中共抗日態度堅決,可軍事力量弱小,還缺乏資源和國際支持,連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支援都有限,更別提其他國家了。
于是,斯大林把牽制日本的希望寄托在蔣介石身上,共產國際也指示中共爭取讓蔣介石接受抗日統一戰線。
這和西安事變有什么關聯呢?
蘇聯對蔣介石態度的轉變,實際上就是西安事變的重要催化劑。蘇聯為拉攏蔣介石,秘密推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談判,繞過了中共,這讓蔣介石有恃無恐,更加堅定了他“剿共”的決心,間接激化了國共矛盾。
咱們再關注國內,西安事變的核心人物有張學良、楊虎城和蔣介石。
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系匪淺,“東北易幟”使蔣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統一,中原大戰中張學良站隊蔣介石,助力蔣介石擊潰“反蔣聯盟”,鞏固了中央政權。
張學良也因此走向人生巔峰,掌控的地盤比他父親張作霖時期還大。
然而,九一八事變爆發,由于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東北迅速淪陷,張學良雖要為此負責,但蔣介石考慮到后續還要借助他的力量,便讓他暫避風頭,之后又歸還了東北軍。
1935年,蔣介石又命令張學良率東北軍前往大西北圍剿陜北紅軍。
在外人看來,他們關系鐵得很,所以西安事變爆發時,舉世震驚。 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其實也有抗日的想法,那他為什么還同意剿共呢?
當時,張學良認為只有蔣介石能領導中國走向富強,而且他沒把紅軍力量放在眼里,覺得紅軍不堪一擊,所以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但在與紅軍交戰過程中,東北軍損失慘重,尤其是被徐海東率領的紅軍打得節節敗退,張學良十分惱火。
1935 - 1936年間,蔣介石采取“邊打邊談”的策略,表面上派鄧文儀與潘漢年談判,私下卻繼續進攻,結果東北軍被打得狼狽不堪,厭戰情緒高漲。
鄧文儀
1936年,日軍進逼華北,可由于蘇聯的態度,蔣介石依舊堅持“剿共優先”。
面對東北軍的慘重損失,蔣介石不僅不補充兵力,還裁撤番號、扣發軍餉,這讓張學良和東北軍將領更加不滿。
張學良陷入兩難境地,要么坐以待斃,等著被蔣介石削弱勢力,失去地盤;要么尋求自救。
此時,中共向他伸出橄欖枝,張學良與李克農會談后,雙方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共識,之后張學良還秘密向紅軍提供物資。
1936年4月,張學良與周總理的談判也很順利。張學良急于和中共合作,是希望借助中共獲得蘇聯的支持,因為他深知只有蘇聯能影響蔣介石。
但此前的中東路事件,讓蘇聯對張學良印象不佳,他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也被斯大林拒絕,畢竟當時中共是共產國際的支部,要聽從共產國際的安排,這條路也就此斷絕。
1936年10月初,《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基本成型,尚未簽訂。斯大林通過蘇聯駐華大使向陳立夫表示,一旦國民黨抗日,蘇聯就不再支持紅軍。
這無疑是出賣了中共。在蘇聯歷史上,類似的事不止一次,二戰期間,蘇聯與美英達成協議,將希臘的影響力讓給英國,換取在東歐的利益,導致希臘共產黨領導的抵抗力量在戰后遭受打壓。
蔣介石見狀,更是想趁蘇聯支持自己,先圍剿中共。
如此一來,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的處境愈發艱難。面對蔣介石的頑固不化,張學良為保存實力,只能鋌而走險,發動“兵諫”,這便是西安事變。
當時,西安事變并非個例,兩廣事變,以及韓復榘、宋哲元等地方軍閥與張學良的密謀,都表明“反蔣”情緒在各地蔓延。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曾批評中共對這些“反蔣”行動放任不管,最終在蘇聯的干預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可以說,蘇聯既是西安事變爆發的催化劑,也是促使其和平解決的重要推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