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否也曾仰望星空,幻想過那些璀璨的恒星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宇宙奧秘?2025年3月17日,CNN的一則報道,可是讓科幻迷們沸騰了!銀河系中,竟然有七顆恒星的紅外輻射異常,這可能是傳說中的戴森球在“搞鬼”!
這七顆M型矮星,距離我們地球不過1500光年,它們仿佛被某種巨型結構給“罩住”了,釋放的廢熱波長與戴森球理論模型高度吻合。想當年,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了“恒星能量囚籠”的設想,人類從此就踏上了追尋超級工程的征途。這次的發現,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離宇宙文明等級的真相又近了一步呢?
咱們先來聊聊戴森球的核心邏輯。一個達到卡爾達肖夫二級文明的物種,每年需要消耗的能量,可是相當于太陽總輻射功率的100%!咱們地球文明現在才0.73級,就算把全球的鈾礦都用來核裂變,也只能撐個幾百年。但戴森結構呢?包裹恒星,提供近乎無限的能源!想象一下,一個直徑2億公里的戴森云,表面積是地球的5.5億倍,每秒捕獲的能量足以驅動人類當前工業體系運轉2.3萬年!這簡直就是能源界的“跨越式躍遷”啊!
科學界對戴森球的探索,那可是從未停止過。記得2015年嗎?開普勒望遠鏡發現塔比星的光度驟降了22%,那光變曲線,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雖然后來大家更傾向于彗星群假說,但綠岸射電望遠鏡還是一直盯著它,生怕錯過任何技術文明的信號。還有2024年啟動的赫菲斯托斯計劃,通過蓋亞衛星的500萬顆恒星數據,鎖定了7顆M矮星作為候選目標。它們的紅外輻射強度,可是超出理論值3.8倍呢!
不過,質疑聲也是層出不窮。天體物理學家艾森·西格爾就說,這些異常輻射可能是背景射電星系干擾,或者是未被識別的特殊雙星系統。卡爾·薩根也提醒過我們:“非凡主張需要非凡證據。”現在的數據,還不足以排除所有自然解釋。更何況,建造戴森殼的工程技術,那簡直是天文數字!需要拆解整個木星質量的物質,還要用抗拉強度達10^23帕斯卡的材料!這比人類最強的碳納米管還要強上12個數量級!
但話說回來,戴森球的意義,可不僅僅局限于外星生命搜尋哦。韋伯望遠鏡對候選星的觀測,還推動了塵埃盤動力學模型的革新;SETI項目開發的異常輻射識別算法,現在也被用來監測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了。更有趣的是,它還讓我們思考了一個哲學問題:當能源需求指數級增長時,我們究竟會成為戴森球的建造者,還是困死在地球生態閾值內的囚徒呢?
垃圾
你覺得戴森球是能源革命的終極方案,還是文明消亡前的瘋狂幻想?快來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吧!
或許,答案就藏在星空深處。那七顆恒星的異常輻射,可能是超級文明的能源工廠,也可能是宇宙未知物理過程的窗口。但無論如何,每一次望遠鏡的聚焦,都在改寫我們對自身命運的認知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