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大家也應該看到了,就是國內多個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的刺激生育的政策,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讓年輕人敢生孩子,愿意生孩子。
可是不少的年輕人看到了這些生育政策后,依然并不怎么心動。
不過也并不是大家都是這樣的想法。比如在農村就有一些例外。往往哪些家庭條件很一般,甚至還有點窮的家庭,孩子是一個接一個的生,有的生三四個,有的卻生四五個的。
要知道,現在的育兒壓力大,很多的父母都是只想生一個,生二胎都不愿意。所以如今敢生三四個的真的很多了,這樣的父母也真的是“勇士”。
小編的一個小學同學,就生了四胎(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也因為他的孩子多,在我們周邊的村子里,還算是一個“小名人”。原因是我們周邊的村子里,都沒有人生四胎了,就連三胎的都很少。
不少人聽說他家生四胎,一定會以為他家的經濟條件不錯。然而卻并不是這樣的,他家應該是村子里中下等的水平,住的房子是以前的老房子,村里大多數人都已經買車了,而他家還沒有,依然都是騎電瓶車出行。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他家四個孩子,全靠他一個人在周邊打零工掙點錢補貼家用,老婆是全職在家里帶娃的。
至于父母,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根本幫不上他任何的忙。所以他是一人掙錢,全家六口人花。
這個也并不是個例,在農村確實有一些這樣的家庭,就是本身家庭條件不太好,反而生育的子女更多。這又是為什么?真的是“越窮越要生”嗎?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這種“越窮越生”的現象,常被貼上“思想落后”的標簽,但背后的原因遠比表象復雜。
小編也曾問過我的這個小學同學,他跟我說,就沒有想那么多,就是懷上了,就生下來,就是這么簡單。
而且通過和他的深入交談,發現他受到老輩人的 傳統觀念比較重,那就是:多子多福。
一般這樣經濟條件一般,卻還有生育多個子女的主要是三類人。第一是對傳宗接代的執念。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男性不僅是勞動力,更是家族香火的延續者。若家中無子,則會被視為“絕戶”,在村中抬不起頭。
即便到了今天,仍有家庭為了生兒子“連生四女不罷休”,甚至不惜繳納罰款。
第二,人多勢眾的觀念。在過去農村械斗、土地糾紛頻發,家族人丁興旺意味著話語權和資源分配的優勢。“家里兄弟多,別人不敢欺負”的思維根深蒂固。即便是到了今天,有些父母依然有這樣的觀念。
第三,多子多福,以后老了有保障。在農村缺乏完善的養老體系,老人往往只能依靠子女贍養。“多一個孩子,多一份保障”成了最樸素的生存智慧。
正如我村里有一戶貧困戶連生三胎,父親直言:“存錢不如存人,只要一個孩子有出息,全家就能翻身”。
沒錯,有些父母就是把多生孩子當成了“開盲盒”。多生幾個孩子,這樣總有一個可能通過讀書、打工改變命運,這樣以后家族的命運也就改寫了。這種“廣撒網”思維,實則是貧困環境下的生存博弈。
在他們看來,“養孩子如種莊稼,投入少卻可能豐收”,這實際上是一部分農村家庭的精打細算。
就如同一些老人也這樣勸說年輕人要多生娃:多個孩子就多雙筷子。或者是一個孩子是養,兩個孩子也是養。
在他們看來,農村孩子穿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飲食以自種糧食為主,教育僅需完成義務教育,成本遠低于城市。
而且孩子的勞動力也是一種變現。孩子從小參與農活,十幾歲便外出打工,成為家庭收入來源。
這個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都是如此,不少農村的孩子初中輟學就進廠月薪3000元,能迅速反哺家庭。
農村的“越窮越生”,是傳統觀念、經濟壓力、制度缺陷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非愚昧,也非懶惰,而是一曲夾雜著無奈與希望的生存悲歌。
唯有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推進教育公平、打破性別偏見,才能讓農村家庭從“多生陷阱”中掙脫,真正走向“優育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對此,大家怎么看呢?你身邊也有這樣的父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