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連續發聲喊話,長和系股票市值暴跌,美方加緊對華芯片包圍圈,何來在商言商?
李嘉誠家族旗下長江和記,擬將全球43個港口出售的消息,近期在輿論場引發強烈震動,交易的核心爭議點在于港口資產的戰略價值。
長和計劃出售的港口組合中,最敏感的當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條“世界橋梁”承擔著全球約6%的貿易量,中國作為其第二大用戶,每年約10%的中美貿易貨物經此運輸。
如果控制權旁落,中國外貿物流命脈將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交易對手貝萊德的特殊背景——作為管理超10萬億美元資產的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而特朗普團隊近期更是公開叫囂“必須掌控巴拿馬運河”。這種政治關聯性,不由讓人懷疑其中貓膩。
法律層面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港媒連發三文,要求長和停止交割,文章直指交易合法性存疑,援引去年生效的香港《國安法》第6條:“任何機構不得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文章指出,如果港口被用于干擾全球供應鏈或配合對華制裁,將直接觸犯法律紅線。
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介入調查,重點核查交易是否違反《反壟斷法》及《數據安全法》。更關鍵的是,去年實施的《對外關系法》明確規定:“中國公民、企業不得參與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國際形象的境外活動”,這為交易審查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據。
這樁交易引發的政治漣漪已波及資本市場。自3月初消息披露后,長和系股票連續11個交易日承壓,總市值蒸發323億港元。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已將長和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理由正是“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可能破壞交易確定性”。
可能有人要說,在商言商,沒必要將長和的商業行為復雜化,那么,我們不妨來看看大洋對岸的動作。近來,特朗普政府不僅擴大對華芯片出口禁令,更要求荷蘭、日本等盟友配合實施技術封鎖,旨在徹底切斷中國獲取先進芯片技術的渠道。
這一“叫停”動作和港口交易爭議形成戰略閉環:一面通過控制關鍵物流節點遏制中國貿易,一面通過技術封鎖掐斷產業升級命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華為,華為芯片遭西方斷供后,選擇自力更生,自主研發,最終實現突圍。而長和的選擇卻是資產變現。兩種選擇背后,既有企業戰略的差異,更折射出對國家支撐力的不同認知。
這場震動港島的商業巨震,實質是中美博弈的微觀縮影。當商業決策卷入大國競爭的漩渦,精明的商人更需讀懂時代變局——在21世紀的全球棋盤上,沒有純粹的“在商言商”,只有與國家利益共生的長遠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