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38年的家被燒毀
對我來說是什么樣的體驗?
文|黃宗智
2025年1月7日中午接到強制命令,我們居住了38年的加利福尼亞州西南傍海的(Pacific Palisades)社區,由于其背后山上著火失控和當時強烈的直面全社區的風向,必須立即撤離。我們匆忙搜集了房據和車據等主要文件(但未能顧及護照等其他要件)以及三本歷年的照片相簿,便上車開離住處。當時的心情主要還不過是服從撤離令,心底里并不真正以為自己的房子會被燒毀。雖然,也看到快速蔓延的火災的煙霧已經遮蔽了我們家背后小山的上空。但我們下意識地基本仍然以為,火災會被控制,風頭過后,我們還會回家。
撤離的過程比較漫長。在車輛保險杠連接保險杠的四小時爬行過程中,我們往東走了才大約10英里路,已經看不清楚傍海的煙霧,算是脫離了危險。于是,找了一家旅館暫住,仍然期待很快就會回家。但是,第二天便從鄰居朋友發來的視頻看到,實際上我們家的房子第一天晚上便已被燒毀,僅剩部分煙筒和房前街道邊的兩棵樹。
房屋原狀
房屋燒毀后的遺骸
在之后五天的火災中,我們社區的商業中心和共7000家房子被燒毀。對我個人來說,尤其痛惜的是被燒毀的在全盤電子化之前幾十年與親朋和學友們之間往來的書信,多年積累下來的十幾盒的5x8寸讀書和研究筆記卡片、自己1975年創辦并主編五十余年(1998年后與夫人白凱Kathryn Bernhardt教授共同主編)的Modern China 學刊(SSCI),和2013年創辦(并與白凱教授共同)主編的Rural China 學刊(Scopus),以及數千本圖書等——相當部分是不可能追復的記錄、紀念和資源。
在不幸之中,我們可以說還是相對幸運的。在認識到老家已經真正蕩然無存的實際,并認識到自己已經不能有任何有效作為,我們五天后決定遷移到我們在鹽湖城(洛杉磯往東約1500公里)使用了幾十年的冬天度假公寓暫住。在目前的冬春之際,尤其是在上山滑雪時,感覺似乎一切正常,只不過是慣常地在這里度寒假。但到了晚春和夏季,當然只可能更完全地面對自己真正的家已不復存在的實際。鹽湖城這里雖然是滑雪勝地,但一到夏天,空氣污染,和傍海的老家很不一樣,也和充滿活力、高度國際化、多彩多姿的洛杉磯有一定距離。更沒有我們在洛城的親朋。
我們已經相對高齡,將不認真考慮在老地方重建舊房,今后將等于是提前依據原來的計劃在臨近的Santa Monica購置一個“養老”公寓。但在目前Pacific Palisades 的住戶多想遷移到Santa Monica的實際下,合適的地方很不好找,因此,將會在鹽湖城居住一段時期。而過了冬季,進入這里霧霾相對嚴重的春夏季,不像傍??諝庑迈r的老家,便會更完全地體會到是迫不得已在此地“避難”的實際。
回顧最近的這一段經歷,認識到,無論平時生活多么安穩無憂,身體多么健康,人生仍然充滿不可預測的重重因素。我們所能掌控和做到的,只是活得盡己所能,問心無愧。面對意外的天災和挫折,個人心態上也許須要更加聚焦此點。
實踐社會科學與中國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